浓 浓 亲 情 伴 我 行 ---“北疆之行”随笔
原十三连北京知青闫素霞 2009年6月6日原十二团十三连的名北京知青张彧、李淑景、张宝群、牛恒义、杨德起、闫素霞一行六人,乘坐K339次列车从北京前往第二故乡北大荒。次日下午四点到达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名山农场—原十二团新团部。 6月7日至10日,我们在北大荒停留了三天半(80个小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受到名山农场党委副书记亓常宏、宣传部长罗永占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席间,亓书记、罗部长与我们亲切座谈,细听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和回到北大荒的体会,与我们合影留念。原连队老连长、老前辈、老战友为我们接风洗尘,带我们游览名山江心岛,登上边防哨所,参观他们的养鱼场。现任队长刘建伟、书记郭忠文为我们与老战友、老职工见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并盛情款待我们和连队的老领导、老前辈。我们还在宝泉岭见到了昔日连队的老战友、好朋友,今天的宝泉岭分局人事局局长陈明友兄弟三人和尹正洲、王晓英夫妇。 此次北大荒之行,我们六名北京知青始终处于兴奋、激动和感动之中。从连队到团部,从团部到师部(还是习惯原来的称呼),我们再次领略了当年北大荒人的朴实、真诚、豪爽。他们无论年长,还是年轻,都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我们也敞开胸怀尽情地享受着亲人重逢的喜悦,并让这些亲人在我们带去的“北京知青情系北大荒”的旗子上签上了他们的名字。 在短暂的几天里,触景生情,回想起30年前所经历的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感动和引以自豪的往事,努力在连队、在新老团部,寻找记忆中的痕迹;我们尽可能地多走访看望一些老职工、老朋友,送去北京知青对他们的一片深情;我们应邀参观了名山农场场史馆文物资料,同时也亲眼看到了农场今天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变化;细细地品味了第二故乡的美酒和佳肴,不失时机地抓拍了一张张值得永久留存的照片……。这趟北大荒之行太棒了,不仅圆了我们多年的梦,还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又存储了大量北大荒新的信息和新的感人故事。
说实话,这次探访北大荒,我们六名北京知青没做什么准备,只是提前给名山的老战友打了个电话,告知我们回去的日子。 没想到,简单的一个电话到了老战友那里变成了多套接待方案。6日还在火车上,就不断接到来自名山的电话。7日在佳木斯一下火车,萝北县城客车公司的师傅就在下车的旅客中寻找到名山的六名北京知青,把我们领到客车上。到达萝北县城时,名山的老战友王永灿、郝玉水等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我们分乘两辆小轿车在笔直、宽阔、平坦的公路上飞驰,不一会就到了我们思念多年的第二故乡名山。途中,负责接待的老战友王永灿告诉我们说:他们整了几套接待方案,不知行不行?当他刚说出第一套方案时,我们一听就齐声说好!好!行!行!(上图:右一王永灿,为我们北大荒之行的总联络官) 路上,王永灿告诉我们:“这次你们6人就住在郝玉水家开的小旅店里”。我们一听特别高兴。郝玉水当年是我们三排的副排长,年龄只比我们这些69届的知青大两三岁,当时我们都叫他小排长。汽车径直把我们带到郝排长家的楼前,排长的夫人兰英嫂子早已在楼前迎接我们。她拉着我们的手说:“到这就算到家了,家里什么都有很方便”。为了我们的到来,兰英嫂子提前把被褥拆洗的干干净净,晒得松松软软。我们一进门嫂子就把洗净切好的西瓜、红提子、白兰瓜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劲地让我们吃。我们在郝排长家住了三天,哥哥嫂嫂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陪着我们回连队,游名山。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尽其所有千方百计地让我们住好、吃好。我们真是感觉到家了。 我们刚刚放下行李,住在场部(新团部)的原十三连老领导、老前辈、老战友和他们的家属们闻讯纷纷来到我们的住处看望我们。不多时,他们为我们举行的接风洗尘晚宴在吉祥饭店(原供销社)举行。曲乃成连长、李景毅队长发表了感人至深的祝酒词,北京知青杨德起代表我们表达了思念第二故乡北大荒的情感。席间,大家一次次地举杯,述说着久别重逢的喜悦。晚宴还未结束,住在十三连的战友和他们的子女们等不及第二天在连队见面,开着小轿车赶到饭店看望我们。当时我们和他(她)们见面时别提多亲切、多激动了。分别三十年再相聚的快乐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情景真的让我们很感动,也很愧疚。北大荒有这么多亲人牵挂我们,怎么没早一点回来呢!那一晚,我们照了三次集体照,合影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
五、重返十三连
这次回名山,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回连队看看留守在那里的老战友,看看我们曾经挥洒过汗水的那片土地,找找三十年前的感觉。7日,接风洗尘晚宴过后,负责接待我们的“秘书长”王永灿说:“我与十三队的干部定好明天早上八点咱们到连队”。 由于惦记着回连队,虽然凌晨才睡,早晨四点钟多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就开始收拾准备回连队带的东西。离开连队一晃三十多年,现在就要到连队了,当时,那感觉就像回家探亲一样,盼望着早点见到连队那些胜似亲人的战友。 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等车来接。一直等到七点四十车才来。我问王永灿会不会迟到?王永灿说:“不会,一会就到”。坐上车后,我们的双眼就开始寻找从新团部经十五连到十三连的那条路。没有了,全变了。十分钟后,我们六名北京知青和住在场部的十三连五名战友一同回到思念已久的连队(现在叫十三队)。 走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等候在队部前的队干部和老战友们。大家一下子把我们围起来,亲热地握手拥抱。那情景真是很感动。见面时,有的老职工变化不大,当时一下子能叫出名来,有的则需要好好想想,还有的需要别人提醒。必定三十多年没见了,记忆需要一点点地恢复。 在队干部的引导下,我们簇拥着来到会议室。会议室是刚装修过的,非常干净。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上了墙,桌椅也都是新的(原来俱乐部里的条凳可能早已被当做劈柴烧了),桌上还摆好了队里事先准备的水果和矿泉水。见此情景,我赶紧从手提包里掏出事先准备的北京特产和香烟分撒在各个桌上,让老战友尝一尝。 经过和刘队长、郭书记商量,这次见面活动还举行了一个小仪式。首先由杨德起和张宝群两人展开我们带去的“北京知青情系北大荒”的旗子,向昔日的老战友、现任的队领导,表明我们这次重返北大荒、重返十三连的情感。刘队长和郭书记分别致欢迎词。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我们当年在北大荒的那段经历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当年的知青不仅为北大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而且为北大荒带来了知识文化,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知青改变了北大荒,为北大荒今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大荒能有今天,知青功不可没!在这个仪式上,我也激动地向昔日的老领导、老战友汇报了回京生活工作的情况,表达了对他们当年给予小知青们关爱的感激之情。简短的仪式后,和老战友亲热地聊起家常,各自介绍现在的情况。随后,我们邀请队领导、老战友在带去的“情系北大荒”的旗子上签字留名,集体合影,以作永久纪念。 接下来,老战友的陪同我们,参观了连队的机务、场院、看了老职工及他们后代住的新居和老房子,找到了当年我们曾经住过的男女生宿舍。机务北边的猪马号已经不存在了,那里建了新的住宅。被我们当做十三连标志的杨树行也变了样,当年的76棵杨树已经死了,那里换了其他的树种。远看,杨树行那块地的树长的郁郁葱葱,很茂盛。 连队的容貌也大变样了。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过去的土路、石子路,路口建立了公交车站,居民区增添了健身活动场地和健身器材,修建了景观凉亭,公厕也进行了升级改造……。总之,十三连在进步,在发展。另据知情人介绍,新团部今年将建起九幢新楼房,各连队的职工都要搬迁到新团部居住,买不起房的困难户可以解决廉租房居住。今后生产连队将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作业区,新团部将建设成现代化的城镇,居民生活便利的社区。 看到这些变化,我们都感到很欣慰。再过几年,北大荒—我们的第二故乡会变得更好,更美!
六、难忘的三顿早餐
6月8日早餐是肉包子。北大荒的天还是亮的那么早,凌晨三点多就已经大亮了。虽然我们旅途比较疲惫,头天晚上睡得又晚,但第二天一个个不到五点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就背着相机出门逛场部外环境了。不到六点我就感觉饿了,问郝排长什么时候开饭。郝排长和兰英嫂子带着我们来到兴旺饼店,一进门正巧碰上曲连长的大儿子小喜吃早饭。小喜见我们去了,热情地要了两大盘肉包子、又给每人要了豆浆和绿豆粥,他抢着付了钱,就赶着去抗旱浇地了。不知怎的,一回到北大荒饭量见长,女士们都吃了三个大包子(在北京顶多吃一个),男士都吃了四五个,两大盘包子一会就被一扫而光,一个个还都夸肉包子特别好吃。(在兵团十来年从未吃过这么香的肉包子)吃过早饭,沿着社区内的水泥马路散步,欣赏着场部城市化建设的美景,感叹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农场老一辈、新一代艰苦创业给农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9日早餐是葱油饼。头天晚上,郝排长问我们想吃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想吃葱油饼。那是因为当年同住一个宿舍的王晓英在食堂工作,她值夜班时一做好吃的就悄悄告诉我们。我们就不睡觉,等到夜里12点拿着饭盆去蹭夜班饭。记得王晓英烙的油饼特别好吃,所以郝排长问吃什么时,我就脱口而出说想吃葱油饼。为了让我们吃上葱油饼,郝排长和兰英嫂子凌晨三点半就起床和面,当早晨吃着又香又软的葱油饼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顿油饼害的郝排长和兰英嫂子半宿没睡觉,这份情意恐怕今生难以补偿。 6月10日早餐是八宝粥。晚上,我见兰英嫂子在厨房不出来与我们聊天,就过去看她。见她正一样一样配做八宝粥的各种米豆。这时郝排长进来拿着一兜蔬菜,说是刚从自家菜地里采摘的绿色蔬菜,明天早上吃。啊!原来他们头天晚上就准备第二天的早饭了。这顿八宝粥又让兰英嫂子熬了好几个小时,我们这一来真是让他们累着了。清晨,与郝排长、兰英嫂子围坐在圆桌旁,喝着香喷喷的八宝粥,吃着油条,就着各种小菜,那滋味别提多好了。 三顿早餐虽品种不同,味道不同,但在我们的心里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留守在北疆黑土地上的北大荒人对知青的那份纯真感情与三十年前是一样的,而且越发浓厚。 谢谢郝排长和兰英嫂子!你们辛苦了!
七、和谐大家庭
这次回名山,我们六人被原十三连副连长曲乃成邀请到家中做客。8日下午四点多钟,从连队回到场部就到了曲连长家。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家等待的不仅仅是曲连长和夫人徐桂荣(我们称徐姐),还有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外孙、孙女。为了迎接我们,徐姐特意让孩子们都请假回家与我们团聚。见此情景,我说:徐姐,您真有号召力!这种情景在北京是少见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更何况是在星期一啊。 在曲连长家,我们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没有一点认生的感觉。曲连长家住的还是排房,家中保留了土炕。那天徐姐还给炕烧热了,几个人争着上了热炕头,盘腿坐在炕上,暖暖的,很舒服。这不禁使我们回想起三十年前上老职工家串门时的情景,那种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很近,很亲切。 晚上,曲连长携全家在名山宾馆宴请我们六名北京知青。这顿饭,我们如同在家吃团圆饭,气氛自然、和谐、亲切。更让我们羡慕的是,曲连长这一大家子是那么和睦,那么令人羡慕
八、李师傅和他的渔场
在名山的时间虽然很紧,但还是拗不过李景毅师傅的盛情邀请,6月10日,冒着小雨来到他营经多年的江边渔场。啊,这里好美呀!特别是在雨中游览别有一番情趣。要是没来还真是个遗憾。 李师傅已年近七十,撑着雨伞带我们去看他的渔场。渔场很大,从名山哨所向西望去,紧贴着黑龙江边。这里有白桦木搭建的旅游餐厅、客房,还有渔场边看家的大狼狗。一切都很新鲜,真是个不错的地方。一路上,李师傅向我们讲起他这几十年奋斗的历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一个人必须要有追求,要有奋斗目标,这是干事业的动力。 还在连队时,就知道李师傅爱学习,好动脑筋,是个能人。那时,我常见张家英连长与李师傅商议连队生产上的事。我们离开连队后,李师傅得到重用,先后到过好几个队任职,最后到了江边渔场当场长。95年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他承包了渔场,一干就是十几年。为了经营好渔场,他和老伴孙家风吃住在江边,受了不少苦。渔场饱含了李师傅全家 的心血。(图:上、中两个水塘是李师傅的渔场,中间的土坝是已开工的“江萝灌渠”渠首工程工地) 然而,我们游览的渔场,不久前已被国家征用,成了“江萝灌渠”渠首工程工地。这项工程国家投资十几个亿,是引黑龙江水进行灌溉良田的一项利民工程。李师傅顾全大局,为这项利民工程做出了贡献。这是我们第一次看渔场,也是最后一次看渔场。这时,我才深深地理解李师傅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到他的渔场来。原来,这里有他奋斗的艰辛,有他成功的喜悦,有他许多许多不能忘却的情缘。在渔场前,我又给李师傅留了张影,并说:想渔场了,您就看看照片。 中午,我们从渔场回到餐厅,衣裤鞋子都被雨淋透了,很冷,但觉得很值。 三十年后,我再一次了解了令人尊敬的李景毅师傅。 离开渔场前,我们又品尝了李师傅全家人亲手做的一桌鲜美的鱼宴。 哈尔滨是我们这趟北疆之行的最后一站。从6月11日清晨,哈市战友赵建元、张建义到车站接站至13日晚哈市众战友送我们登上返京的列车,我们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北大荒战友之间那纯朴、真挚、豪爽、热烈的感情。 王维叙大姐曾在十三连当过两年副指导员,听说我们去哈尔滨,早早就让孩子定下宾馆,并全额交了房费。11日早晨,王姐将照顾外孙的任务托付给别人,自己带了许多水果和矿泉水打的到宾馆看望我们6名北京战友。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王姐,陪了我们近一天,我感觉她已经很累了,就催促她赶紧回家休息。没想到,她走后又和邹立芝冒着雨给我们买来晚饭送到宾馆。在哈尔滨的三天,王姐始终陪着我们,照顾我们,我们的心里暖暖的。 我们住的宾馆离赵建元家较近,早点他包了,每天没等我们出去吃,他就送来了。我们直求他给点自由,让我们自己出去尝尝哈尔滨的特色小吃。 刘铁滨、吴素云两口子请了三天假,专门陪我们。孙秀云多年一直照顾生病的滕新华,很辛苦,但每天她都挤出时间到宾馆来看我们。马兆群、吕淑琴、温秀芝、赵桂香、王淑兰、史滨芝、徐丽闻讯都来了。 大家在一起开心地聊,开心地笑,开心地唱,开心地畅饮。久别重逢,时光回到了三十年前,我们好像又年轻了。我抓拍着一张张亲切的笑脸,让这欢乐幸福的时刻留存至永远!我相信,北大荒战友的这份纯真感情,也会伴随我们终生,永远珍藏在心里!
2009年7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