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623|回复: 4

怀着敬缅之心编撰《生命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7 14: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fangzi604.blog.163.com/blog/static/12807820220135885331143/
怀着敬缅之心编撰《生命记忆》
海哥

    2011年末,马琳找我,邀我参与亡故北大荒知青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方知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这一计划。这个计划与我两年前的想法很相似,我当然有兴趣。于是,我成了编撰组的一员。
这个项目,有人称赞,有人担忧,也有人反对。赞同的说是一大善举,担心和反对的,是怕基调悲惨灰暗,作用消极。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纪念,为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书中的故事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将是我们的幸运。
当我们离开了职场,不再为银子而奔波的时候;当我们享受退休生活,儿孙绕膝的时候,更加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我们自然而然地又一次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年轻时的一幕幕:春耕、夏锄、秋收、刨粪、伐木、修路……我们的身心在艰难中得到磨练,由稚嫩变得壮实;我们的意志在曲折的阅历中变得坚强。但那些过早离去的战友,曾与我们一起屯垦戍边,我们回城了,他们却永远地留在了北大荒。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成全了我们,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铺就了跨越时代的道路。                                                   
所以,我们怀念他们。
一年来,荒友们提供的数千份文字、图片资料,经我们编辑整理、采访补充,最终形成了6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的书稿。书中记叙了225位亡故知青的故事,收录了176个已亡人的简介。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反映一个区域死亡知青的史料类书籍。
亡故北大荒的知青中,有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因公殉职的优秀战士,有死于事故和疾病的普通青年,有嬉闹过度和玩劣打斗丧命的无知顽童,也有在文革左倾思潮的迫害下屈死的冤魂。一个个亡灵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演绎着那段难忘的经历。那些倒在荒原上的知青,是我们的战友,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的熟悉,他们的笑靥在脑海中无法抹去。我觉得,不论他们因何而亡,哪怕是打架斗殴,犯错自杀,也是我们知青的一份子,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能完整地反映知青这个群体的面貌。我们不能让子孙后代说我们是只会自我吹嘘,自我夸耀的人。我们应当勇敢地解剖自己,历史才会给我们这代人一个公正的评价。所以,除了个别杀人越货的犯罪分子之外,我都怀着一颗敬缅之心,去读他们的材料,采访他们的生平,倾听他们的心声,编辑或撰写他们的故事。自然,也常被他们感动得泪如泉涌。
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编委会要求我们从史实的原本出发,如实记述亡故知青的故事,不虚构,不夸大,不宣泄情感,也不戴有色眼镜点评。我非常赞同,也切实照此去做。
当年在文革的氛围下,上山下乡是大势所趋,我们别无选择。那时,我们仅仅十七八岁,刚刚走出校门,年轻单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热情奔放、干劲十足,体现了中国青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质。我们读亡故知青的故事,虽然能看到文革对年轻一代的心灵所造成的摧残。但看到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我们能从故事中体会到知青爱祖国,爱边疆,爱生活,爱亲人的浓浓情意,能感受到面对死亡,人性的光芒是何等的伟大;能看到在苦难中得到了锻炼和升华的人是如何的自强不息。所以,我不同意一提死亡就灰暗,就消极的说法,死亡同样能励志。
诚然,有的故事挺惨的,因为那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可曾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先生还说过:“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为以上的理由,我对那些先逝的荒友,我都倾注了同样的感情,同样的笔墨。如1师师直的杨淑兰和沈红宝,是师党委命名的“铁姑娘排”的排长和班长,因去打水,失足坠河。战友报送的材料简单得连简介的基本要素都不全。于是,我四处收寻“铁姑娘排”的资料,多次与报送材料的战友通电话,促使他联系其他战友一起回忆、补充,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再如《倒在线路上》一文中的插队知青李金荣。返城时,他与当地女子结婚生子,后不幸因公死亡。同队的荒友报送了简单的材料,我经过多方了解后完善了他的故事,李金荣的姐姐读到样稿时激动地说:“没想到,没想到!四十年了,你们还会想起他……”话刚开头,早已泣不成声。
我们的这本书,定位是“史料”。我们编辑和撰写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个故事,真实是第一要素,不能夸大,更不能虚构。为了“真实”二字,我花费了大量精力,查证核实,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也要查阅大量资料,打上许多电话。如22团10连,是一个驻扎在边境线上的连队。该连有5个知青死亡,1个死于打井,2个自杀,2个在爆破中丧身。材料简单,叙述平平。我采访时,对亡者身前情况、事发经过、抢救环节等都要问个明白。因时隔四十余年,战友们有的想不起来,有的记忆出现偏差。我就调阅这个农场的有关资料,甚至连卫星地图都拿来分析,帮他们梳理,逐步还原史实。当我搞清楚了死者的情况时,也搞清楚了这个连队的基本情况。再沟通时,他们惊呼“你去过我们连了?怎么都知道呀。”
对于荒友们提供的材料,不管是回忆文章,还是简单的资料,我都一视同仁,同样重视。本书中许多不凡的故事,开始仅仅是一条信息。如,60团5连曾发生过一起6人死于洪拉别河沼泽中的惨案。最初的信息仅仅是一个二十来字的条目,连队都没弄准确。当我读到它时,沼泽二字引起我的注意,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沼泽吞噬女战士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意识到其中一定隐藏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死者之一李际平的弟弟设在网上的祭奠台和1998年《北京晨报》上的《李际平祭》等相继跃入我的眼帘。后来,我又找到了该连排长武殿生发表在网上的《生离死别》一文,还找到了网名为“芸”的《六条生命和两个馒头》等文章,但各文的记叙都不完整,甚至互有矛盾。为了查清事实,我拨通了60 团知青的电话,请他们回忆当年的情形,并设法联络知情人。几经周折,终于与远在天津的“芸”通上了电话,还找到了当年从沼泽中跑出来的其他战友。我与他们通过N次的电波交流,梳理了当年的情形,逐步还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死亡之战,《可怕的沼泽地》一文得以写成。“芸”看到样稿后发来邮件,说:“这篇文章唤起了我很多的回忆,讲述了当时我们生存的艰苦历程,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我将这段经历作为教育孩子的宝贵资料,让他们了解我们这一代知青的艰苦历程,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拔苗助长,反成其害》、《致命的诱惑》、《为了生命之源》等等,都是从一条信息开始,经过几番调查后才形成的。
    编辑和撰写的过程中,编辑一个事件有二三个不同版本是常有的情况。这是因年代久远,记忆偏差,以及亲历者当时的身份、职务和角度的不同等等原因造成的,我们做编辑的,决不能“抓到篮里都是菜”,必须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不厌其烦地走访调查,耐心分析梳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还原真相。如,45团的天津女知青皮丽珍在大兴安岭中因他人枪支走火而死亡,战友中存有二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在行走中被击中,一说事发地在帐篷里。为了查清事实,我通过网络和电话,找了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皮丽珍的多位战友,最后证实,她是倒在帐篷里的。
编撰这本书的过程,就是认真做事的过程。只有认真,才能做到“真实”,才能还原历史。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形成的。
参加编辑工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受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这些已亡人的故事令人感动,许许多多参与收集资料的老知青的倾情奉献也同样令人感动。自从征集启示发出后,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各地老知青的电话,甚至还有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打来的。电子邮件更是不计其数,有的询问具体要求,有的提供线索和资料。一天,接到一份来自桂林的邮件,发信人叫韦竞明,因其表姐是开发北大荒的专业军人,1962年高中毕业后也去了北大荒,在27团工作生活了18年,80年初才回桂林。他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很深的感情。他从网上知晓了征集活动后,马上将他所知道的亡故知青艾德厚、施谦、林春波、陈萍和马肖友的信息报给我们,并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虽然,这几位已故知青的资料并不完整,无法收入本书,但我还是非常感激韦竞明。希望读到这段文字的27团战友能通过集体回忆,将这些已亡人的具体情况和身前故事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在后续书籍中介绍给大家。还有45团齐齐哈尔知青刘伟华,得知征集活动后,立即通过QQ群动员知青们行动起来提供资料。永丰农场的知青在网站上发起追忆活动,不仅收集到了全部亡故知青的名单,还为大部分已故战友写出了生平简介和身前故事。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总之,这本书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写成的。
这本书也存有很多的遗憾。比如,荒友们提供的资料中有大量已亡知青的内容不甚详实,有的无姓无名,有的有姓无名,有的缺少基本资料,仅仅是线索而已。虽经追寻,仍未能找到知情者,无法构成故事或简介。我们希望荒友们继续提供更多,更详尽的资料,让他们的故事载入史册。再比如,书中涉及爱情的故事少之甚少,且仅涉皮毛。是爱情女神没有把箭射向知青嘛?非也。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群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产生爱慕之情是必然的。但那个年代中,特别是下乡的最初几年,知青是不能谈恋爱的,违反了则要受到批判和处罚,有的为此而丧命,是值得同情和怀念的。但居于各种原因,我们没能征集到这方面更多更动人的故事,不能不认为是一大遗憾。我觉得,一个缺少了爱情的群体是不健全的群体。因此,我希望荒友们能放下包袱,走出顾虑,大胆地说出你知道的故事,告诉世人,“孽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纯洁高尚,年轻知青心中的爱一样芬芳醉人;告诉后人,决不能再让践踏爱情之花的罪恶复活。
作为一名经历过那个年代,经历过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老知青,能在退休后,参与这本书的编辑,并亲笔撰写了众多过早离去的荒友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青,了解那个年代,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回望那段历史,甜酸苦辣涩,五味俱全。想想那些死去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海哥  201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8 16: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青,了解那个年代,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9 18: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亡故荒友若有知,想必会含笑九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9 22: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窦教授的链接,那些在北大荒不幸亡故的知青战友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04: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段历史可以歪曲,可以美化,可以粗略,但是在那段历史中不幸故去的亲人、同学、发小、同炕荒友,一个个依然是三四十年前的模样,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00:26 , Processed in 0.4511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