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3-5-28 17:34 编辑
足迹实录之二十一 挖 菜 窖 现在这个季节,在北大荒挖菜窖已经有点晚了。 挖菜窖首先要选址,地表有树根盘错不行,荆棘丛杂之处不行,沙土地不行,低洼地更不行。最好是高岗地小树林里,又离树根远些,这就要在林子里找一块相对开阔的地方。我住的小六户后边是个小山包,长满了柞树,树下有不少菜窖,也有一些挖了半截儿因沙土崩塌而不得不放弃的废坑。向老同志请教之后,我也扛起铁锹,进林子踅摸地儿了。 挖菜窖是地地道道的力气活,老爷们的“专利”。北大荒的土质不干不湿,挖出来成块成型,不粘锹,甩出去扬尘不多。只要铁锹有点刃儿,不用费太大劲儿,一脚能踩到底。不像江南,泥土水分大,有黏性,插进地里不费事,把这锹泥提起来可就费老劲儿了。甩出去也不易,泥粘在锹上就是不愿离去,甩也甩不出多远。身小力亏的,这一锹泥能带他一个趔趄,坐一屁股烂泥。北大荒纬度高,冻土层厚度将近两米,因此菜窖的深度必须在两米五以上,才能保证蔬菜不被冻坏。菜窖上口一般宽一米五到两米,长三米多,视家庭人口多少定大小,但起码要能甩开锹。窖底稍稍比上口往里收一点,避免上下垂直,为的是防止塌方。最怕的是碰上砂质土层,人没长火眼金睛,也没有探测仪器,全靠撞大运。有的挖到两米多,快完工了,偏偏这时碰上了砂土层,流沙带来窖壁的崩塌,前功尽弃,只得重打鼓另开张。我很幸运,一次成功,没吃二遍苦,受二茬累。挖到两米,底下不透风,往上甩土更费力了,干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停下来歇一歇,站在坑底抬头看,只看到矩形的一块蓝天,名副其实的井底之蛙。记得有一年采访11连炊事班,他们学哲学搞好伙食,到水利工地亲口尝梨子的滋味。趁大伙吃饭的空隙,送饭的炊事员下到两米多深的沟底挖土抡锹,切实体会到了闷热无风、口干舌燥的感受,以此改进伙食,增加汤类菜肴,而不是光送干巴巴的包子开水。回来写了《炊事班的哲学》一文,《兵团战士报》、《前进报》都采用了。话再说回来,挖这么深,别忘了事先带一根树干,再在窖壁上凿两排小坑,便于自己手攀树干,脚登小坑上下。 挖完土,坑底两边搭起码菜的架子,用粗树干横在上面,竖着铺满细枝条或是玉米秸秆,压上厚厚的浮土,留二尺见方带木盖的口子,捆一副简易的木梯,下到口子里,大功就算告成了。一个人怎么也得干个两三天,一天绝对完不了。我那菜窖选址不错,连着用了三年,直到返城,还好好的。当时听说佳木斯的菜窖用砖块砌墙,窖底再挖一小窖作为冰窖,好生羡慕。 如今农场城镇化,返城数十年的知青念叨比较多的是:还用挖菜窖吗,上哪儿挖去?要没有菜窖,农场职工漫长寒冬的吃菜怎么解决?那些老领导、老同事、老职工,如果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们能挖得动菜窖吗? 石予民(2010年9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