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19: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二、额联
  
  对联的横额,有的可以组成对联,称之为额联。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先生称之为“是一种奇特而有趣的现象”。他在《中国楹联谭概》一书中分析了额联存在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仅有额而无对联。如兰州五泉山公园望来堂后有一牌坊,柱上无联,正反两面各有一横额,一横额为:

      高处何如低处好

  另一横额为:

      下来还比上来难

  两横额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组成一副对联:

      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还比上来难

  这样,额的意义减少了许多,以致有的引用者直接把它当作五泉山对联。

  另一种是既有额联,额联下又有对联。如北京中南海有“静谷”小园,园西门外,额为:

      荟蔚适于幽处合

   联为:
      悟物思遥托
      悦心非外缘

  西门内,额为:

    岭岈每于望中深

  联为:
   芝径缭而曲
   云岭秀以重

  如将两额摘出,它们可重新组成一副对联:

   荟蔚适于幽处合
    岭岈每于望中深

  从这里可以看出,额和联自然融为一体,共同天达一个主题。这的确是对联创作实践中的一个趣闻。

  有的额联并不相邻。余德泉教授在《对联通》一书中举出一例:湖南岳阳楼公园北边石坊上题:“北通巫峡”四字,南边对称的石坊上题“南极潇湘”四字,两坊遥遥相对,相去数十米之距。
如将两坊题字合在一起,则为:

    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这样的额联,可能别的地方也有,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对联现象。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22: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散步到了办公室,见到2013年第7期《读者文摘》,翻到《妙联》,原来是皇帝和探花的对子。细读,觉得有意思,刚在网上搜到,转载过来,大家欣赏。
此联不是国荣前面讲的“接应联”?

妙 联
作者:阎崇年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探花刘凤诰,殿试那天,太阳落山,他还没有完卷。这自然是违反考场纪律的,惹得监考大臣要轰他出场。幸好礼部尚书常青见他书写工整,笔力遒劲,让人发给蜡烛,由他写完!几天后发榜,刘凤诰名列一甲,高中探花。与其说是常青慧眼识才,不如说是一笔好字救了刘凤诰。

  但好事多磨,相传乾隆皇帝见到刘凤诰时,发现此人其貌不扬,一只眼大一只眼小,不大喜欢他,就当场出对子考他,刘凤诰当即应对——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乾隆帝以四方星宿入题,“摘星手”一语尽展帝王气象;而刘凤诰以四时名花应对,“探花郎”更是一语双关,堪称妙对,传诵至今。刘凤诰后来官至兵部侍郎,参与纂修《高宗实录》,道光年间过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1: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2-18 12:09 编辑
老土豆 发表于 2013-6-4 22:22
晚上散步到了办公室,见到2013年第7期《读者文摘》,翻到《妙联》,原来是皇帝和探花的对子。细读,觉得 ...

   谢谢土豆兄常传上妙联,给本帖增添更多趣味。土豆兄这次所传的对联,我在《对联趣谈》第十三节“方位联”的开头部分也引用过,因流传的版本不同,文字有所不同。特摘录于下:

   “清代刘凤诰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其文才出众,济南大明湖沧浪亭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他所题。他早年参加京城会试,中贡士,但其貌不扬,殿试时,乾隆皇帝有意考他一考,出了一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刘凤诰应声对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西南北”四方,尤其是“探花郎”一语双关,既可理解为“我是赏花客”,又别解为“我是高中探花的考生”,与出句“朕乃摘星手”,恰成妙对,谦恭中透出自信。乾隆听罢,龙颜大悦,当即钦定刘凤诰为探花。”

      此联的上联嵌了“东西南北”方位词,故联坛专家潘国璋老师在介绍此联时,将其归入“方位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9: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押韵联

  诗歌都要押韵,而对联不用押韵,这是对联与诗歌的一大区别。但也有的对联,联中分句的句脚也押韵,看起来是联,读起来有诗词的味道,人们称之为“韵联”或“押韵联”。
  韵联最早出自谁手,现在尚无准确的考证。唐代传奇中有一篇《章台柳传》,作者许尧佐。讲的是唐诗人韩翃的妻子柳氏被番将沙吒利抢走。韩翃打听到柳氏的下落,写了一首诗寄给她。诗为:“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时,亦应攀折他人手”。其情极为缠绵淒苦。有位侠士叫许虞候,得知此事后,自告奋勇,把柳氏劫来还给了韩翃。韩翃这首诗亦因其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流传于世。
  其时,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作有《潇湘神》诗,诗云:“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后有人摘录韩、刘这两首诗的前半部分组成一联: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该联拟为男女问答,互诉衷情,上联是男问,下联为女答。两首情诗,组成一副情联,也是佳话一桩。上联三个分句的句脚“柳、柳、否”押韵,下联对应的三个句脚“枝、枝、思”也押韵,有人称是最早的韵联。这副联显然是副集句联,是不是最早的韵联,尚难断定。
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中记载了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一副赠友联: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该联用调侃的笔调描写了其友的居境:宅墙东歪西倒,深巷车马不闻。朱老夫子是个性情严肃的学者,这副联倒是显现了他鲜为人知的幽默一面。上联各分句押“遥条”韵,下联各分句押“人辰”韵。

  梁章钜晚年也自撰韵联一副,题于家宅草堂: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上联“醉”、“睡”、 “愧”押押仄声“灰堆”韵,下联“粗”、“疏”、“娱”押平声“姑苏”韵。联中多有谦逊之辞,然而那悠闲自得之态,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清末广东联家何淡如曾为佛山“春色赛会”撰写一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作者以舒畅的笔调,描写了春宵美景和青年男女的游春盛会。上下联逐句押韵,使人从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到节日 气氛。
  近代诗人、《对联丛话》作者吴恭亨曾摘录清代诗人龚自珍词《金缕曲 癸酉秋出都述怀》,并续句做成一押韵上联,悬赏征对。出句为:

      愿得黄金无量数,交尽美人名士,结尽燕邯侠子,更填平世路不平处;

  最后从众多应征联中选得较好两联。对句一:

      剩携绿酒几多觞,觅个月儿花天,做个烟火神仙,且还了人生未了缘。

  对句二:
    纵观青史若干年,许多盗贼圣贤,几多诗酒神仙,总难了风尘未了缘。

  对句(一)写得洒脱,对句(二)写得深沉,若论豪气风流,似略逊于出句。但出句只有“数”与“处”的押韵,对句倒是句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马萧萧先生是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抗战期间,他就读于西北农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学生生活亦陷入困境。当时农大食堂分设“胜利灶”、“战区学生灶”,1943年10月,为“战区学生灶”成立周年灶庆,马萧萧先生撰联:

       战区灶,战区灶,每年灶庆放鞭炮,战区炮声年复年,战区学生无依靠,忍住眼泪强作 哈哈笑;
       吃饭难,吃饭难,遍地难民啼饥寒,吃饭门路有虽有,吃饭人家不齐全,伸出指头何妨猜猜拳


  这副韵联,顺畅通俗,像两首民谣,不仅反映了当时学生生活的艰辛,而且深一层揭示了劳苦大众的饥寒苦难。

  当代联家胡静怡先生以象棋为题作了一副韵联:

       士椎博浪沙,相挽淮阴驾,陈仓暗马,叫杀! 楚歌四面惊垓下;
       帅帐朱仙镇,车驰宛洛风,齐岱雄兵,将军! 宋师万炮捣黄龙。

  联中嵌入象棋的“帅、将、相、士、车、马、炮、兵”诸子名,所述内容为古代战例。上联讲楚汉相争:“士椎博浪沙”指张良博浪沙椎投秦王;“相挽淮阴驾”指萧何相国月下追韩信;“陈仓暗马”指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楚歌四面惊垓下”指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最后自刎而亡。下联讲宋代岳家军抗金事迹:当时岳飞镇守朱仙镇,统齐岱雄兵,驰骋于宛洛之间,大败金兀术;岳飞曾立下誓言:“直捣黄龙,与君痛饮。”上联着重用人和谋略,下联侧重讲将士威勇,联中连续押韵,如战马奔腾,增添了论兵气势。

  重庆江津的联家王钟璘先生也善作韵联,所作的副“春节谐联”,上下联各句押同一韵,兹录如下:

   春节起身早,家家吃圆宝,花灯檐上挑,蜡烛堂前照,噼噼啪啪放鞭炮,真热闹来真热闹;
   十五月儿高,处处过元宵,身穿绵绸袄,耳挂红辣椒,妖妖姥姥踩高跷,好逍遥呀好逍遥。

  福州南门处茶亭的一副韵联也颇有趣味:

    山好好,水好好,出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下马相逢各西东。

  此联是古联,作者不详。写的是出门来往,却不着墨于离情别恨,开朗的笔调中显出几分洒脱飘逸。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四、拈连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这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在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对联。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世代相传,妇孺皆知。该联用对比的手法,抨击了秦始皇的暴政,歌颂了孟姜女的坚贞。“筑怨”一词在联中用得很奇妙:遍查辞海,只有“筑城”、“筑路”、“筑室”及“积怨”、“埋怨”、“结怨”之说,并未有“筑怨”之词。但从该联的历史背景可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劳民伤财,民怨沸腾,所以该联抨击其筑长城是在“筑怨”。“筑怨”是由“筑城”一词拈连来的。

  拈连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文章中,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就就拈连。文天祥题孟姜女联中,如果将“筑怨”一词孤立地看,似乎匪夷所思,但是,将它与秦始皇筑长城联系起来看,“筑”与“怨”搭配则合情合理,甚为精彩。

  对联采用拈连手法,可以使语意产生跳跃而又前后呼应,使语言出新而又生动自然。
相传朱元璋一日见谋臣刘伯温以书为枕,一时兴至,吟道:

      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

  刘拍温急切间难以应对,忽然看到圣上手持的纸扇画着山水图,触动灵感,便对道:

      扇画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两人的属对构成一副拈连联。出句中,“典籍”是古代圣贤所著,故拈连出“与许多圣贤并头”;对句中,扇上画有山水,转喻“江山”,故拈连出“有一统乾坤在手”。

  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中,记有高山和细柳娘的属对:

      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高郞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尤高。

  联中,由“细柳”拈连出“眉细、腰细、凌波细”(指女子之足),再由“眉细、腰细、凌波细”拈连出“心思更细”;由“高郞”拈连出“品高、志高、文字高”拈连出“寿数尤高”。层层拈连,趣味丛生。

  旧时,某地流传一副讽刺吸食鸦片联:

      竹枪一支,杀死英雄不见血;
      明灯半盏,烧毁田宅并无灰。

  上联的“竹枪”指吸食鸦片的烟枪,由“竹枪”拈连出“真枪”,再由“真枪”拈连出“杀死英雄”;下联的“明灯”指吸食鸦片的鸦片灯,由“灯”拈连出“火”,再由“火”拈连出“烧毁田宅”。联中将“真枪”、“火”都略去,使联语精炼简洁,但拈连的脉络依然清晰可见。
新时代中,有些新创作的拈连联很有教育意义,例如:

      丢一个饭团,抛却了父母苦心经营的旨意;
      蓄几分钱币,积攒起前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显然,“抛却.......旨意”是由“丢”拈连来的,“积攒.......精神”是由“蓄”拈连来的。运用拈连修辞说理,比直接写“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更为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0 1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4-5 09:42
九、顶真联

  今天我们聊“顶真联”。有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或顶针),用到对联中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 ...

看读对联,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4: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上海 发表于 2013-6-10 11:38
看读对联,受益匪浅,

  茂桥兄你好!四十多年未见面了,现在能在名山家园相逢交流,我特高兴!祝老同学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0 17: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上海 发表于 2013-6-10 11:38
看读对联,受益匪浅,


认真读过了,与茂桥同感,谢谢国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6-10 17:49
认真读过了,与茂桥同感,谢谢国荣。

  谢谢卫东经常关注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9: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五、层递联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官至翰林院编修,晚年专心著述讲学。其孙俞阶青科举连年高中。俞樾自题一联:

    叹老夫半世辛勤,藏书万卷,读书千卷,著书百卷;
    看小孙连番侥幸,县试第一,乡试第二,会试第三。

  上联回顾自己一生的治学成就,下联列举孙儿科举所获功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该联组句的艺术特色是:以六个数字高度概括了祖孙的业绩,“藏书万卷、读书千卷,著书百卷”中的数字逐句递减,“县试第一,乡试第二,会试第三”中的数字逐句递增。像这种把所要叙述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层层递进的修辞方法,叫层递。

  与前面这联异曲同工的是清代戴衢亭的一联: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载衢亭年轻时勤奋好学,颇有才华,他参加县考十几次,由于县官不识才,至三十多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有个朋友同情他,为他买了个秀才,他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此后的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衣锦还乡,无限感慨。联中“县考、府考、道考”和“乡试、京试、殿试”形成层递,“三十年前”与“八十日里”的景象形成对比。

  某地十佛寺有一题联: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上联数字“万、千、百、十”从大到小排列,下联数字“一、二、三、四”则从小到大排列,嵌数层递,属民间趣对。

  袁世凯篡政后,对革命党人残酷镇压,采取特务手段杀害了宋教仁等人,袁世凯却移罪他人。章太炎先生愤而撰联:

     前年杀吴录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上联嵌三位被迫害的革命党人名字,“前年、去年、今年”的时间层递,说明反动派对革命党人的镇压变本加厉。下联嵌三个反动头目的名字,身份职务逐句递进,最后直指袁世凯,有力地揭露了暗害革命党人的幕后策划者,正是窃国大盗袁世凯。

  现代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早年为晓庄师范题有一联:

      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从认清问题到研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进程阶段;从发明工具到制造工具,再到运用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阶段。该联用层递手法阐述了“好教育”和“真文明”的真谛,给师范的师生们以深刻的启迪。

  1983年新春,中央电视台举办征联活动,获奖联为:

      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冲出亚洲争宝座;
      博全运,博亚运,博奥运,走向世界逞雄姿。

  上联“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是战绩的递进,下联“博全运、博亚运、博奥运”是比赛层次的递进,通过层递,为“冲出亚洲争宝座”和“走向世界逞雄姿”作了有力的铺垫。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6-17 08:58 , Processed in 0.0332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