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王国荣

对联趣谈(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6: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93、张居正少年妙对

  明代江陵人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年间进士,一直做到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郞、首辅(首席宰相)。
  传说张居正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他家的一口坛子里,不久,从坛子里钻出来一只白龟。第二天,家里果然就添丁进口,生了个男孩。曾祖父为这个曾孙子取名叫白圭。“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属于礼器,和“龟”一个读音,意思是希望这孩子将来尊贵、长寿。
  张居正从小真的异常聪慧,所说他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见大人读书,他也瞪着眼睛看,连字也吐不清,就能认识《孟子》中的“王曰”两个字。大人见这孩子天资超人,在他5岁那年就送他入学读书去了。他10岁时候 ,已经通晓“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时,已是声名远播了。
  他幼年读书时,祖父曾教导他说:“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不学不问,就不会有学问。读书,不光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接着祖父吟出一句话:

      莫做灯笼千只眼

  五六岁的张居正当即接上去说:

      要学蜡烛一条心

   以日常用品对日常用品,以数字对数字,以形体词对形体词。出口不凡哪!
   张居正12岁到荆州城考秀才,考官有意要当面试一试这个神童,就以文庙大殿前的两棵柏树为题,出个句子叫他对: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张居正听了考官的句子,稍加思索,把手中的笔墨袋举起来,对道:

      小学童,一枝笔,定国安邦。

  真是人小志大,“顶天立地”是个成语,属于当句自对;“安国定邦”也是个成语,同样属于当句自对。
  有一年的夏天,巡抚顾璘到乡下察访,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时,庙里的住持和尚摘来几个大西瓜,为他们一行人消暑解渴。巡抚一看,高兴极了,边吃边道: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这个顾璘是苏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少年时就负才名,是当时的“金陵三才”之一。这时,他吃着西瓜,要在庙里的教书先生来对。不料这位先生却是个“半瓶醋”,听到巡抚大人点名索对,一时急得直冒虚汗,因为这个句子看似寻常,但其中含有“东”、“西”两个方位词,要当场工整地对上,并非易事。巡抚看他对不出来,就令他退下。
  先生刚一出门,正巧碰上张居正,也顾不得面子,就把巡抚大人要对句的事给他说了。小张居正笑了笑说:“这有何难!”于是帮先生对道: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先生听了,如获至宝,急忙回身进去禀告。巡抚感到奇怪:“你怎么一转身之间就对得这么好?”当他得知是学童张居正所对时,很是高兴,就命先生把他叫进来,禁不住夸赞道:“真是名不虚传哪!” 又问他:“还能对吗?”,小张居正调皮地点了点头。
  顾璘想给他一番鼓励,便出句道: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果然不含糊,朗声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又一次表达了小小年纪的远大志向。“凤”与“龙”为动物名词相对,“风云”与“雷雨”为天文名词相对,并且都含比喻意。
  顾璘一听,喜出望外,顺手解下自己的金腰带赠给他,并预言道:“他日必定比我更有出息!”就在这一天,顾璘将张居正的名字“白圭”改为“居正”,勉励他日后为人,做官都要正派。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8 08: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94、郑成功巧对母亲

  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9岁那年,有一天母亲骑上马要去看一场武术表演,嘱咐儿子在家读书。但是从小对习武充满兴趣的郑成功要要跟着去。母亲没法,就说:“这样吧,你要是能对上妈的对子,妈就让你一起去。”接着,她出句道:

      渔钓鱼,鱼上渔鱼钓

  意思很清楚,说的是渔民钓鱼,鱼上渔民的鱼钩。但巧妙的是用了同音、复字技巧,读起来像是绕口令;而且“渔”和“鱼”仅仅分别在有无偏旁上,前一个“钓”是动词,后一个“钓”却是名词。要对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天资聪慧的郑成功看了看骑在马上的母亲,微笑着对道:

      妈鞭马,马从妈马鞭

  意思也很清楚,妈妈用马鞭打马,马听从妈妈的马鞭。同样也用了同音、复字技巧,读起来也像绕口令;“妈”和“马”仅仅区别在有无偏旁上,前一个“鞭”是动词,后一个“鞭”是名词。
  母亲听了,高兴地点点头,表示赞许。她催鞭先走,让儿子再骑一匹马随后跟上。
  当母子二人一前一后经过一座庙宇时,看见墙壁上的一幅画,画面是一位勇士在打虎。母亲指着那幅画又出句让儿子对:

      舞斧睹虎伏

  这应该是个叠韵的巧对,五个字的韵母完全相同,要工整地对,也不易。
  郑成功歪着小脑袋想了想,正看见天上有大雁飞过,顿时来了灵感,他从肩上取下弓箭,开口叫了声:“母亲请看!”只见他拉了个满弓,一边对道:

      连箭见雁颠

  同样也是叠韵。果然,“嗖”的一声不久,一只大雁已经落地。“颠”就是颠仆、坠落的意思。
  母亲见儿子小小年纪不但对句巧妙工整,箭法双娴熟,不禁从心眼里感到欣喜。同时,还更应该让他懂得爱国、报国的道理啊!于是,她以儿子的名字为题又出句道:

      工力成功功报国

  这同样也是个巧对,以“工”和“力”组成“功”字,“功”字又相叠。
  郑成功联想到家里挂着的一幅《岳母刺字》图,明白好男儿就应该早早立下报国之志,便对道:

      士心是志志兴邦

  同样用了析字、叠字手法,以“士”和“心”组成“志”字,“志”再相叠。母亲心想,果然是英雄自古出少年哪!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8 17: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对联趣谈》,遂见仁兄用心;赏联颇有乐趣,对联亦得要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8: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3-8-8 17:15
再读《对联趣谈》,遂见仁兄用心;赏联颇有乐趣,对联亦得要领。

  谢逸卿兄临帖点评,常予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3-8-9 18:50 编辑

95、张英父子对巧联

  清初安徽桐城人张英,康熙时进士,一直做到宰相兼礼部尚书。他的儿子张廷玉,雍正时做到宰相兼吏部尚书。立朝50年,富贵寿考,为清代大臣之最。人们称他们父子为“父子双学士,老少两宰相”。张氏父子都是文才出众,著述丰富。
  张廷玉自幼聪明异常,不到10岁就能出口成章,善于对对子。
  有一年除夕,宰相张英府中张灯结彩,燃烛放炮,热闹非凡  。张英叫来小廷玉,就眼前之景出句子让儿子对:

      高烧红烛映长天,光铺满地;

  张廷玉正思索间,忽然响起爆竹声,随即对道:

      低点花炮震大地,气吐冲天。

  巧妙地以“地”对“天”,又以“天”对“地”。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炮”和“烛”都是仄声字,又都在关键部位,但是对于巧对来说,人们一般都允许放宽一些。
  晚上守岁的时候,张英又以灯为题出句道: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明灯,替乾坤生色;

  这时,恰好谯楼上的更鼓敲响,小廷玉来了灵感,对道:
      
      新春雷未发,击几声响鼓,代天地扬威。

  不但对仗工稳,出句和对句的共同特点,还在于生动形象,气势磅礴,从中可见人物的胸襟和气魄非同寻常。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96、周渔璜幼年巧对

  清初诗人周起渭,字渔璜,贵阳人,他的“字”比“名”更响亮,更出名,所以后来多说他的字。康熙时进士,做到太子府的詹事。
  周渔璜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凡是见到他的人,都很喜欢他。
  有一在课间,教室外一只母鸡刚下了蛋,正在“谷多谷多”地叫个不停。先生来了兴致,就此出了个句子让小起渭来对: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

  意思是,别听它“谷多谷多” 一个劲地叫唤,其实只下了一个蛋。用重字、摹声手法。
  小起渭仰起脑袋思考时,忽然听见树上有小鸟在“酒醉酒醉”地鸣叫。于是,触动了灵感,对道:

      小鸟攀枝,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意思是,别听它“酒醉酒醉”地鸣叫,其实连半杯酒也没有。同样用重字、摹声手法,工整贴切。
  先生听了十分满意,又接着出句道:

      枝间无酒,小鸟如何歌酒醉?

  他应声对道:

      家里有谷,母鸡因此叫谷多。

  说完,师生二人相视大笑起来。这里的“酒”和“谷”也是同为仄声字,也在关键字的位置,当能理解。
  这一年,贵州新任巡抚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带着几位当地知名文人,来到南明河畔赏月。这南明河从广顺东北流经贵阳,往下至紫江,这一段称清水江。在贵阳形成一条水带,有甲秀楼等游览胜地。头顶是一轮明月,往河面上看,树影横斜,好似一幅淡淡的国画。巡抚突发奇思妙想,吟出一句:

      树影横江,鱼跳枝头鸦宿浪;

  前面一句是背景,又是条件,所以才有后面一句的鱼在枝头跳动、鸦在浪上栖宿(正常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
  由于想象奇特,组句巧妙,不但巡抚本人,在场的一群文人尽管绞尽脑汁,也还是没能对出来。最后,巡抚决定:将这个出句张榜公布于城门,悬赏重金,征集对句。
  消息传开,不少读书人都跃跃欲试,不仅是为了那重金,更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但是,一看那出句,便又纷纷敛手了。于是,就有人想到了那个神童周渔璜。周渔璜到城门一看,二话不说,顺手撕下那张告示,随即就被人带到了巡抚衙门。巡抚见是个孩子,心存狐疑,便命他当场写出对句。周淦璜提起笔来,刷刷刷写出一行大字:

      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同样是写倒影,同样是奇特的想象、巧妙的组句。以“海”对“江”,以“龙”和“虎”对“鱼”和“鸦”,比出句更有气势。
  巡抚见了禁不住大声叫好,心命人兑现赏金。但是周渔璜并不稀罕那些钱,只希望得到几本好书。巡抚叫他列出个单子,随后派人送到他家里去。
  周渔璜曾经寄寓某古寺读书,与寺中长老结为忘年交。这位长老也是饮饱读诗书,两人常常以诗词、对联相唱和。一年冬天,长老以山中怒放的腊梅为题,出句让他对: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以梅喻人,“光棍”为双关,既指梅枝无叶,又指小周渔璜还没有成亲;“先生”也是双关,既指梅花在长叶子之前先生出白色的花瓣(嘴),又指正在读书的小先生周淦璜;“白嘴”同样也是双关,既指梅花,又指周渔璜白吃干饭。
  周渔璜听出长老是在调笑自己,就以山间的花椒为题,针锋相对道:

      椒实既熟,硬壳长老黑心。

  同样是以物喻人,“硬壳”双关,既指花椒之壳,又指长老的光头;“长老”也是双关,既指花椒生长成熟,又指和尚;“黑心”同样是双关,既指花椒成熟后变黑,又指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对小小周渔璜极为佩服。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97、纪晓岚幼年善对

  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应该是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人物。纪晓岚名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乾隆时进士,一直做到宰相兼礼部尚书。曾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又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晓岚小时就智慧超人,才思敏捷。有一次,他正在村头玩耍,某秀才见一个人拉着一车芦苇,而那芦苇又用芦席裹着。秀才见了,感到很有趣,就随口吟道:

      苇蔑编席席裹苇

  不但事情有趣,这句子也比较巧妙,既有叠字(“席”字),又有重字(“苇”字),所以,秀才自己一时竟也找不到合适的对句了。
  纪晓岚听见了,一转脸见有人正在用牛耕地,就帮那秀才对上:

      牛皮做鞭鞭打牛

  也是人们寻常所见,却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有趣的事物,同时又满足了出句的技巧;“鞭”字为叠字,“牛”字为重字。
  四叔纪容雅常为小纪晓岚辅导对课,大多是取材于身边的事物,时间长了,屋里屋外所能用来作对子的材料几乎已经被他叔侄俩用尽了。这一天,小纪晓岚又来找四叔对对子。四叔说:“你就在屋里找个题目吧。”
  纪晓岚东瞅瞅,西看看,最后把眼光落在四婶身上。只见四婶正坐在炕上做针线活,一双小脚露在外面,那双漂亮的绣花鞋十分惹眼。纪晓岚指着四婶的脚,对四叔说:“这个还没对过。”
  四叔一听乐了,好不容易忍住笑,出句道:
  
      三寸金莲瘦

  纪晓岚开口对道:

      一双绣鞋轻

  四婶一听,嗔怪地骂丈夫没有个正经。三个人互相看了一眼,都禁不住 大笑起来。
  纪晓岚最早参加科举考试时,还不到10岁。见小神童来了,主考官当场就要用对子试他一试。主考官一抬头,看见了不远处寺院的塔,就指着那座塔出了个句子:

      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

  这个句子有两处巧妙:一是含几个数字,这个比较好办。二 含几个方位词,而且“四”字后面正好是四个字“东西南北”,这是个难点,因为既要用数字来对,又不能还是“四”,而后面只能用四个字来表达。
  纪晓岚听了,正思索间,无意中看见主考官手中拿着一本宪书(历书),于是朗声对道:

      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

  同样含几个数字,巧妙的是,他用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来对出句的四个方位词“东西南北”,恰切,自然。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5 16: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98、郑板桥春游妙联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进士,曾经做过知县。后来,辞去官职,以卖文、卖书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小时候的一天,和几个要好的同窗来阳山游玩。路上,他们看到农民已经开始在水田里劳作了,有人从水田里捉到一些鱼,有泥鳅、黄鳝,还有鲇鱼。
  见此情景,有个同学来了兴致,对大家道:“小弟这里得了一个上联,请各位学兄帮忙把下联对出来。”接着,他吟道:

      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鲇大嘴;

  他从人家手里提的鱼发现了奇妙之处: 这几种鱼都没有鱼鳞,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是大嘴。前面所说是其共同特点,后面则是各自的特点。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吵吵,也没有想出用哪三样东西来对。这时,郑板桥开口了:“小弟献丑,请各位听好。”他的对句是:

      三只有甲,龟圆鳌扁蟹无头。

  同样用三种水族来对,其共同特点是都有甲,而有的圆,有的扁,有的没有头。大家听了赞不绝口。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05: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99、魏源少年对妙联

   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湖南邵阳人。道光时进士,做到高邮的知州。学问渊博,著述甚富,影响很大。
  他9岁那年,到县里参加童子试。知县见这孩子年龄太小,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看到面前的茶杯上有太极图案,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杯中含太极

  这不仅是对眼前事物的描绘,而是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出不寻常之处,有较深的意蕴。
  魏源一大早跑了很远的路,刚才感觉到肚子有点饥饿,想中怀晨掏出母亲为他准备的两张饼吃几口。这里听到知县的句子,想的还是那饼,于是脱口对道:

      腹内孕乾坤

  同样是从极为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之处,而且比出句更为大气,意思是我饱读诗书,世间万物,无不包括。
  当地有个不学无术的举人,却又喜允剽窃别人的作品来装点自己,11岁的魏源曾经揭过他的老底。有一天傍晚,那举人在自己的家门口遇到小魏源,就叫住他,要寻衅报复。他指着门口的灯笼出句,让魏源对: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以此为喻,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火”。巧妙的是,句子用了顶真手法,“烛”和“心”字各重复两次。
  小魏源针锋相对,就地取材,也以灯笼为题对道: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意思是,就你肚里这点墨水,还想和我来这一套,实在是有眼无珠。同样用了顶针手法,“笼”和“眼”字各重复两次。“眼”与“心”的对仗极为工整。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8 06: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3-8-2 08:15
石头兄好!久仰大名。仁兄过奖,令我汗颜,实不敢当。《对联趣谈》是我向喜欢对联艺术的荒友介绍联坛专 ...

我看过旧版对联论述一书 与兄所述有相似处 似乎不如兄文全面 久仰并钦佩您的学识 遗憾在上海未成见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6-29 18:21 , Processed in 0.0526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