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元生
早起到紫竹院走步,走了7千多米。早饭后和夫人骑车先到白塔寺参观,之后到鲁迅博物馆参观。
鲁迅博物馆位于阜成门内宫门口2条19号,现在是一个比较大的院落,有鲁迅书屋、鲁迅生平陈列,还有鲁迅先生1923年购得并居住了一年多的鲁迅旧居,即当年鲁迅先生花800大洋购得的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六件的小四合院。鲁迅先生在这里写下了200多篇文章和翻译文章,包括《华盖集》中的全部著作,《野草》、《朝花夕拾》、《坟》《华盖集续编》中的大部分文章。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城生活工作了整整14年,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虽然不很长,但是留下了很多主要的作品。
进入鲁迅生平展的大厅,一从地面冲破屋顶的玻璃钢斜柱映入眼帘。柱子通体镂空雕刻着鲁迅先生的文字、语录以及对他的介绍,最醒目的字是“中国的”“民魂”“改革”等,突出了鲁迅先生的精髓。这根柱子正是鲁迅先生的象征,象征着顶天立地,象征着中国脊梁。斜柱中部还有一菱形的四方体,琢磨半天也没有整明白。
展厅内以鲁迅先生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分成:“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杭州、绍兴、南京”、“在北京”等几个部分。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是向传统势力宣战的斗士,有很多的介绍。但是,在学医、成为文学家之前,曾学过地质,对这点很多人不甚了解,所以我在参观中注意的了这一点。
1898年,鲁迅(原名周樟寿)离开绍兴和科举考试训练,到南京新式学校学习,改名周树人,先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他非常刻苦认真,不仅手抄数学课本,在当时的教材《金石识别》的书页空白处,留下了很多听课笔记、学习心得等等,还曾花了很长时间把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赖尔的《地学浅说》译文抄录、装订成两大本,连书中精密的地质构造图都描摹了下来。1901年11月鲁迅先生和同学到青龙山煤矿实习。从室内教学到野外实习经过了较专业的地质培训。1902年从南京江南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期间,他学习了地质有关内容,并阅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他曾明确地表示过:"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今天该怎样看待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和著述呢?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足见他对自己所掌握的地质矿物学知识,一直都充满了自信。
1902年,鲁迅由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深造,先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等基础课程,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在东京弘文学院主要是学习日语,这期间,他回顾了在矿务铁路学堂学习的内容,于是在1903年以索子为笔名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一文,阐述了中国地质的特点和发育史。这篇文章是中国人论述中国地质的首篇文章。
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的同学顾琅当时也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他们都曾对地质感兴趣,于是二人在1906年合作编著了《中国矿产志》,署名作者为江宁顾琅、会稽周树人。该书由当时在日本游历的上海复旦公学校长马良(马良即主张抗日的著名的爱国老人马相伯)所作。马良在《序》中指出:“顾、周两君学矿多年,颇有心得。慨祖国地大物博之无稽,爰著《中国矿产志》一册,罗列全国之所在,注之以图,陈之以说,使我国民深悉国产之所自有,以为后日开采之计,致富之源,强国之本,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攘夺。”《中国矿产志》1906年5月初版,同年12月,增订再版,1907年1月增订三版。在8个月内,连续出版3次,可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农工商部曾给予很高评价和认可,又被学部批准为"国民必读"书。批准为"中学堂参考书",《中国矿产志》的功绩,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矿产资源的专著。书中附有《中国矿产全图》和《地质时代一览表》,现在国内地质界所用的一些矿物名称和地层名称都是鲁迅先生那时翻译的。
《中国矿产志》的另一作者顾琅,原名芮体乾,江苏南京人。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曾回国任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奉天本溪湖煤矿公司技师,农商部第二区矿务监督,实业部参事、专门委员等。
由上可知,鲁迅先生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是对地质矿产还非常感兴趣,但是学完日语后他为什么去学医展览中并没有给出答案。
鲁迅旧居是一座6间房的小四合院,鲁迅和他母亲及原配夫人在此生活不到两年,院内有两个鲁迅亲手种下的白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