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692|回复: 13

读书笔记(20)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读苏轼《赤壁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5 15: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2-21 19:32 编辑

读书笔记(20)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读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我很喜欢,早在学生时代就读过,背诵过。退休后练字书写过多遍,近日又书写了一遍。
  《赤壁赋》也叫《前赤壁赋》,其实“前”字是后加的。因为作者在写第一篇赋时,并未想到几个月之后还要写第二篇。等第二篇也写成了,作者便在题目上加了一个“后”字。后人于是把第一篇的题目也给加上了“前”字。《赤壁赋》之本无“前”字,如诸葛亮《出师表》的原题并无“前”字一样。这两篇《赤壁赋》都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作诗讥刺新法入狱,遇赦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虽可自由行动,却须受当地县官的监视。黄州境内长江边的赤壁矶,苏轼曾屡次到那里游玩。这两篇赋和著名的《念奴娇》词(“大江东去”)都是这时在黄州作的。因此,须理解作者正处于逆境之中,以犯官的身份过着清苦的谪居生活。这在别人,或忧谗畏讥、惶惶不可终日;或意志消沉,以致于万念俱灰。而苏轼在《赤壁赋》中他并不怨天尤人,心怀忧戚,而其本身的生活态度更非全流于消极;相反,他还抱着思为世用的积极希望,这毕竟是难能可贵的。
  近日读到吴小如先生谈苏轼《赤壁赋》之文,深感点评精道,受益匪浅,谨摘记先生文章要点。《赤壁赋》是“赋”,不是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休,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可是这种新体的“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赋”,就应具有赋的特点。《文心雕龙 .  诠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苏轼写这两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它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至于“体物写志”,则《赤壁赋》以“写志”为主,“体物”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警凝练,形象鲜明。作者在赋中铺张的内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讲的抽象道理乃是通过形象、比喻、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完成的,并不显得空泛或枯燥。这是在古人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结果。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与之相比,欧赋的说理内容就未免过于抽象了,因不及此赋更为扣人心弦。此外,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幅叙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此文亦具备。可见作者并没有脱离传统“赋”体的规格,从体制上讲,它仍符合“赋”的要求。文学作品要继承传统,却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苏轼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来写《赤壁赋》的。
  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所反映的只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结尾的“一樽还浖江月”;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也许有人说《赤壁赋》中并无什么值得肯定的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及时行乐”而已。这话当然不错。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的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的仍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是应该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之处乃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陶醉。这种沉浸于当前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这种生活态度总比畏首畏尾的忧心忡忡或无所作为的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有生机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和在常人无法忍受的处境中,这种生活态度应该说尚有其可取的一面。
  《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驰骋着意气纵横的想象力,仿佛“所向无空阔”的“天马”;同时却又体现出作者细密的文心,谨严的法度,无论遣辞造句,都不是无根据无来历的脱离传统艺术渊源的任意胡为。作者戛戛独造的创新之处无一不建筑在浓厚而坚实的功力的基础之上。清人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约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心地旷达),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  遂也。”可为定评。盖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仿佛没有费什么力气;实际上却是思路缜密,一丝不苟。这正是苏轼文章的不可及处。

                                  2023年12月1日记

  近日又书写了一遍《赤壁赋》:

   图1_副本.jpg
图2_副本.jpg

图3_副本.jpg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7 1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妙文好字,俺读来受益匪浅。
    读苏东坡诗词,看苏轼的生平,一生历经三起三落,但他确有一种能力——
    不管是自然界的一场突来风雨,还是人生中的某种意外境遇,他都能从中获得精神智慧上的启迪。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12-8 12:20 编辑
颜逸卿 发表于 2023-12-7 11:14
国荣兄妙文好字,俺读来受益匪浅。    读苏东坡诗词,看苏轼的生平,一生历经三起三落,但他确有一种能 ...

  感谢逸卿兄的留言。仁兄对苏轼的评价很有道理。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从小,我就读过苏东坡的词,爱朗诵他的“大江东去”,爱品味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爱抄写他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爱效仿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爱歌唱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使我幼小的心灵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那时的我并不真正了解苏轼,我不知道他与屈陶的不同,不知道他与李杜的距离,不知道他与韩(愈)柳(宗元)的高下,不知道他与程(颢颐)朱(熹)的区别,更不知道他身上具有的现代精神。我只是被他的一篇篇作品所感染。
  然而,当我真正走近苏轼时,我的认识就完全不同了。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苏轼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8 13: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兄一番话,说得很通透,在下深以为然,不禁拍案叫好!
    苏轼大先生从九死一生的患难中挣脱出来,且看他在解脱后那“我欲醉眠芳草”的逍遥,那“杜宇一声春晓”顿然觉醒后的惊喜……
    于是便想,当我们这一代人,从人生沧桑的梦境里恍然清醒,忽然发现一个从不曾见过的世界时,是否会有“杜宇一声春晓”的哲思与逸趣、顿悟与惊喜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9 15: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品王兄之行文,赞行云流水之笔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5: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2-17 09:52 编辑
黄成兴 发表于 2023-12-9 15:01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品王兄之行文,赞行云流水之笔墨。

  谢谢成兴兄的分享和留言。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东南亚语言文化的学者艾朗诺说:“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美洲,直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文化巨人。他的诗、画、文章和哲学思想都达到了特殊的高度”。
  参与中日韩美国际合作项目——《苏东坡研究史》的美国学者唐凯琳博士说:“在西方汉学家的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能像苏轼那样得到肯定和重视。这是因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浩瀚渊深的‘苏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林语堂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说他一生有着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朦胧的思想和实际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09: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4-2-17 09:51 编辑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有人选了唐宋几位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看他们现存的诗词里,带“笑”字的篇数占比有多少。
  苏东坡一生入狱、被贬、又被贬……在放逐中度过十余年,约3000首诗词中,有344首带“笑”,占比11%; 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江州,2741首有171首出现“笑”字,占比6.2%;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一生154首,仅7首带笑,占比4.5%; 而史上最悲苦的诗人杜甫仅为3.9%。  后三位,与苏东坡一样命途多舛,有的还没东坡惨,可诗中已鲜见快乐。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余光中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杜甫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苏东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你能想象,62岁被再再再次贬到蛮荒之地的苏东坡,发现那地方生蚝特别好吃。赶紧写信给儿子:这里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跟朝里士大夫们说,不然他们过来抢,我就没得吃了。 “生蚝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苏轼《食蚝》
  后来,宋哲宗将被贬的苏轼从南方召回,上船之前他说: 虽然被贬到荒芜之地,九死一生,但我从来不怨恨。当初要是不把我贬到儋州,我怎么能玩得了三亚呢。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身处逆境中,却始终能将自己的生活过的生趣盎然。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一定是做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7 20: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老师多才多艺,令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0: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24-2-17 20:26
国荣老师多才多艺,令人敬佩。

谢谢淑英的鼓励,祝龙年吉祥,新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8 10: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与东坡,我想世人可能更喜欢后者。“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9:51 , Processed in 0.0276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