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在那个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也算是多子女的了。主要原因是,爷爷那辈哥俩,大爷爷没儿子。父亲这辈哥俩,大伯一直没结婚。我父母结婚后连续生了三个女儿,好不容易有了孙子,爷爷又说大孙子要有个伴,就这样,父母最终生了四女三男。
老人们常说,多子女多福。可我看到的是,父母多挨累。为了让一家十张嘴(爷爷在我家生活了十七年,可粮食关系一直留在姑姑家)都能有饭吃,父母犯了多少难!那时吃粮凭证,每个月的口粮供应都是有定量的。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也吃不饱似的,天天放学回来第一句话是:“妈!饿了!”早上醒来就找吃的,那时常听母亲问:“张嘴睡觉了?睁开眼就喊饿!”
每每到青菜下来时节,母亲想尽办法让我们多吃些菜。炖老豆角时放一点面碱,豆角出锅面糊糊油汪汪的,看着就香。母亲一边吃一边说:“这豆角豆可好吃了,我就喜欢吃豆角的豆。”于是我们都跟着抢豆角豆吃。有时烀一大锅土豆,吃剩下的下一顿饭热一热,母亲一边吃一边说:“这回生土豆可好吃了,我就喜欢吃回生土豆。”于是我们又跟着抢回生土豆吃。烀倭瓜玉米时干脆就没有馒头吃了。
地里有野菜时,母亲采来各种野菜,婆婆丁,苣荬菜,苋菜,荠荠菜,车轱辘菜,猫爪子菜,四叶菜,蕨菜……母亲怎么认识那么多的野菜!采回来清炒,凉拌,蘸酱,剁馅包包子包饺子,母亲总能想出办法让我们吃饱肚子,吃得高兴。到了冬天,没有了瓜菜代粮,粮食就更是接不上了,父亲常常去单位借粮,也就是提前预支,到发粮的日子扣回去。现在想想,父母那时有多为难啊!
但就是这样,父亲还常常把白面、豆油拿去给姑姑家。一方面是因为爷爷常常要去姑姑家住一阵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姑父说他胃不好,吃玉米面烧心。于是父亲就用白面去换姑姑家的玉米面来吃。为了让我们吃得可口一些,母亲变换花样:蒸发糕,蒸二合面的馒头,蒸窝头,蒸豆包,贴饼子……幸而母亲手巧主食花样多,我们没有吃伤了胃。
为了改善家里伙食,母亲出去在收过粮食的地里捡麦穗、玉米回来,好的加工成粮食补贴口粮,不好的喂鸡。有一天,母亲出去捡玉米,傍晚时下起了雪,田野里白茫茫一片,分不出东南西北,母亲迷了路,越走越远。全家人找了半宿,遍寻不着,正急得团团转时,母亲回来了,累得一进屋就瘫在炕上了,背上的半麻袋玉米愣是没舍得扔。
父母千辛万苦把儿女养大成人,自己却老了,疾病缠身,多子多女何曾享着福了?儿女成家养育子女方懂得感恩父母,有心回报,父母却去了另一个世界。
当夜不能眠、思念双亲时,我希望有佛祖,但愿菩萨保佑,愿我父母往生极乐,无病无忧,远离烦恼,永享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