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3-2-18 11:09 编辑
书毛主席词《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糞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是毛主席在长沙时记游之作,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毛主席诗词》单行本时编在卷首,创作的时期较早。据萧三同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等书所记,毛主席一九一一年就来长沙,直到一九一八年九月才离开。但在一九二五年又回韶山,住了半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这首词就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分前后两段。前段一开头就点出来游的时地,时是寒秋,地是湘江里的桔子洲。“独立”句的“独”字又点明这一次是作者一个人来游。这句要跟后段第一句“携来百侣曾游”合看。游的是同一个地方,而过去却是集体来游,因而独立时很自然地就引起回忆。两段虽然分开,但仍有紧密联系。 “看万山红遍”七句,写独立时眺望所见。“万山”二句是向高处望,是山景。岳麓山靠近湘江,山上枫树较多,红叶自古有名。山腰有爱晚亭,也正是由唐朝诗人杜牧称咏枫叶的名句而得名。寒秋霜降,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子全红了,简直像染了色似的,多么鲜明!“漫江”二句,是向低处望,是江景。湘江是一条大河。常有成百的船只往来行驶,只一句就写出江上热闹情况。万山的红叶和满江的碧波上下映照,构成一幅阔大又绚丽的图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纯是静境,“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却又静中有动。这就使得画面更为复杂,更为生动。“红遍”、“碧透”都与“寒秋”相应,遍字透字正说明确已到了寒秋。“鹰击”句写天上所见,“鱼翔”句写水中所见,一是仰观,一是俯察。击字、翔字都极精炼。“长空”、“浅底”也切合“寒秋”,无一虚设。足见作者不但体物精工,用字也经过锤炼,不可移易。“万类”句总写所见的一切。“万类”包括很广,不只是上文所写的枫树、鹰、鱼等,许多未写出的也统统在内。这是独立眺望时所得到的总的印象,也是高度的概括,写得新奇生动。《诗经旱麓》篇说:“鸢飞戾(至)天,鱼跃于渊。”朱熹注释这两句诗,说是形容“怡然自得”。鸢飞鱼跃也确乎描写出一个活泼自由的完美境界。毛主席在这一段里写鹰击,写鱼翔,也有这种意味,但又推广到“万类”,并说“竞自由”,有自由生活须由竞争取得的意思。这就比《旱麓》更进一步,看得也就更深远了。
“怅寥廓”三句,写独立时所生感触。“寥廓”就是“辽阔”,上文所写原是辽阔的境界。“怅”字有人解为“惆怅”,并认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提出一个富的哲学意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里的“怅”决不是什么消极情绪,而是用来表示一种郁勃而有激动的心情;这里所提出的也不仅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而实在是一个关系到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实际问题。当时诗人看到眼前一片美景,一片生机,不禁引起种种联想,联想到在国内外反动派重重压迫之下,祖国多灾多难,人民呻吟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时还未能管领江山,也不如万类之自由自在。这样,自然也就会进一步想到谁是大地上一切的主宰这一根本问题。当然,“主沉浮”的应该是劳动人民,应该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士,这问题作者当时是已经解决了的。但这里用设问的形式为前段作结,一方面有激起下文的作用(后段所出力描写的正是一些具有伟大抱负以“主沉浮”为己任的革命青年),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深入思索的余地,最是跌宏有味。
以上是前段,写今日之游。“携来”以下,是后段,写昔日之游。由现在写到过去,层次是很清楚的。
“携来百侣曾游”句的“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往昔”,都贯穿整个后段,点明以下所写的即是追忆往昔来游情事。今日是独游,昔日却是集体来游,作者之外,还有许多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稠”只用五个字就概括了当时的情况。毛主席一九一一年就来长沙,光是在第一师范就有八年。为了进行革命活动,毛主席广泛地结识了一些同志,并领导他们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干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一段岁月确是极不平凡而又相当之长的。“恰同学少年”以下七句,出力描写当时游侣。毛主席早年的革命同志绝大多数都是第一师范的同学,其中包括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烈士——一些坚贞的、卓越的、不朽的的战士。他们当时正在青春年少,一个个风度翩翩,才华喷溢,意态气概也非常奔放。“指点江山”三句,写来游之时,大家指点着江山,议论着国事,还传诵或研讨彼此所写的宣扬革命的文章,把当时的显贵看得直如糞土一般。这几句突出地形象地写出这些“同学少年”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这里写的是同学,但也有作者自己在内。这是我们应该体会到的。“糞土”句,写出对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反动军阀的痛恨和鄙夷。“曾记否”三句,临了又举出了一件可以表现少年意气的事来,以见一时豪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人说是写在江中游泳,可能是的,因为毛主席和他的战友蔡和森等人年轻时就是经常借游泳来锻炼身体的。这几句不但写得活泼生动,也似乎象征着那时与反动势力相博的艰苦斗争,细玩可见。这一段也用问语作结,跟前段一样,但前段结句只是“住”不是“断”,这里才真正到了收束处,却又收得余味盎然,令人寻绎不尽,这是手法高妙处。
前段描绘当前风物,是写景,是实写;后段追忆往昔游侣,是叙事,是虚写,通篇都是记游,但上下却不犯复。这种地方最能见出意匠经营,读时不可轻意放过。
这首词总共只有一百一十四字,可是,却把来游里所看到的,所感到的以及所回忆到的,统统描写了出来,有些没有明写的,也给读者以充分的暗示,真是丰富多彩!上文曾说这首词是记游之作,从这方面说,毛主席也确乎用韵语为我们写出一篇绝妙的“长沙游记”。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它当作一篇流连风景,模山范水的游记来读,那是探骊而未得珠,理解还是很不够的。我们读这首词,至少有以下几点必须特别注意:第一,它描写了祖国壮丽的江山,描写了到处是美是动是力的南国之秋,通篇洋溢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第二,它歌颂了中国革命和初期的革命战士,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在五四时代的革命活动和光辉形象;第三,它最早地透露了革命导师的伟大抱负,也最早地表现了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激情和战斗精神;第四,它的思想感情是健康饱满的,风格是清新爽朗的,它一扫过去古典文学传统中那种陈陈相因的衰飒的悲秋情调,放出了光辉灿烂的异彩。以上这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统一体。
这首词先写江山的壮丽,次写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国内外反动派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这些都没有写出,是暗写。由于这些,自然激起革命的责任感,因而提出要旋乾转坤主宰沉浮的革命誓言,也因而忆起同具革命壮志,一直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这是意念上的线索。摸清了这条线索,上下两段的布置和联系就容易理解了。
这首词是长调。古代豪放、婉约两派词家都常用长调。大约豪放派的长调,以奔放雄健见长,其末流则失之粗率滑易;婉约派的长调,以缛丽精密见长,其末流则失之萎靡琐细。毛主席的词是豪放的,又有新的发展。最难得的,是一气浑灏流转之中,还能操纵自如,兼有缛丽精密的好处。即如此词,前段“看万山红遍”以下,一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气势如骏马注坡,锐利无前;“怅寥廓”三句,陡然一转,便有顿挫,深得词家所谓“留”字诀,即留有余不尽之意,耐人寻味。后段“恰同学少年”以下七句,也是串联而下,沛然不可当。“糞土当年万户侯,”说到这里,仿佛已经到了尽头,无可再说。“曾记否”三句,却以一件小事作点染,轻轻接上,毫不费力,并且摇曳生姿,别有韵味,真是善于控驭。全词有写景,有叙事,也有抒情;写景叙事之中,又有许多层次。句子有整有散,有长有短,有对仗工稳的,也有不对的(凡词四字对句必密丽,对句之后,承以单句必疏宕。这都是词调本身具有的形式的美)。这些,都深得错综之妙。有人说,这首词是美与力的无间的溶合。这正道出了毛主席作品的艺术的特色。其实也不只是这一首如此,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也都具备这种特色的。
备考: 据萧三同志所记,毛主席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罗学瓒、张昆弟等到水陆洲一带游览和游泳,并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毛主席那时就已爱好诗词,偶有所作,同学们争相传诵。又,一九一七年,毛主席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八日正式成立,后来发展到七八十人,大多数也都是第一师范的同学(参看《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第三章、第四章)。这些记载,都可与此词相印证。
(根据张涤华《毛泽东诗词小笺》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