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22-12-18 12:21 编辑
附三: 《甲骨文字歌》注释:
1.“洹水”, 又名安阳河,源出山西黎城县,潜流地下,至河南林县复出东流。又潜流至安阳西六十里的善应村重又涌出,东流至小屯村,此小屯村即是商王朝盘庚至殷末商纣王建都之地。旧称“殷墟”。洹水又东流至内黄入卫河。
2.“颓岸往往出鼎彝”句,据文献记载,在宋代就有人从殷墟墓葬中盗掘出商代青铜器。元代纳新所著《河朔访古记》云:“宋元丰二年(1079)夏,霖雨,安阳河涨,水齿塜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铜器,质文完好,略不少蚀”。
3. “吕大临” ,字兴叔,汲郡人,北宋金石学家,著《考古图》一书,著录铜玉器二百余件,其中有三件铜器出土于小屯殷墟。
4. “山川效灵地献宝”四句,罗振常1911年的日记《洹洛访古记》中说:“此地(小屯殷墟)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即是说直到光绪初年才有甲骨出土。1939年卫聚贤作《秦汉时发现甲骨文说》,1940年何天行作《甲骨文已现于古代说》,主张古代即已有甲骨文出土,但仅是推测,没有多少根据。
5.“ 孔壁古文”《汉书 .艺文志》云:“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6.“汲冡竹书”西晋时汲郡古墓出土的先秦古书《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冡,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
7.“农夫力田水之曲”至“鬻向药肆充龙骨”六句,小屯殷墟甲骨在光绪初年才开始出土,罗振常《恒洛访古游记》云: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划,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
8.“范估”,即潍县古董商人范维卿。他最早在小屯收购甲骨,也是他最早将甲骨贩到北京和天津高价出售。
9.“福山病叟”指王懿荣(1845——1900),福山人,字正儒,历任翰林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等职。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时被任命为团练大臣,抗击八国联军,事败自杀。王氏精研金石学,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文人学者之一。传说王懿荣生病时在服用的药中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龙骨,经辨认是商代的的文字。事实上王氏是在1899年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从淮县古董商范维卿手中购得。他经过考订,首先将甲骨文定为商代文字。除王懿荣外,天津文人孟定生和王襄也很早就发现了甲骨文。1898年他们从古董商人手上购得甲骨,并辨认出是古代遗物,称之为“古简”。
10.“铁云”,即刘鄂(1857——1910),铁云是他的字。江苏丹徒县人,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酷爱古董。1899年在王懿荣处见到甲骨文,王懿荣死后,刘鄂购得王氏所藏甲骨一千多片,后来继续收集,共得甲骨五千多片。1903年10月,挑选了一千零五十八片,编辑成《铁云藏龟》出版,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本。
11.“上虞罗子”即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本浙江上虞人。先世游宦江苏,寄居淮安。清末曾任学部参议,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他时时谋划复辟清室,后来积极参与策划成立伪满州国的活动,曾出任伪职。1940年死于旅顺。他一生对学术界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对于史料的搜讨和古籍的传播,其功绩不可湮没。他在甲骨学上的贡献是劝说刘鄂将所藏甲骨编辑成《铁云藏龟》一书,并亲自参加编选工作,拓印私藏甲骨编成《殷墟书契前编》、《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殷墟书契菁华》等书。考释甲骨文成《殷墟书契考释》一书。
12.“瑞安孙氏”即孙诒让(1848——1908),字促容,浙江瑞安人。为清代著名经学家,精通古文字学。1909年他根据刘鄂的《铁云藏龟》写成《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由于他见到的甲骨文仅限于《铁云藏龟》所收几千片,难于进行比较研究,故谬误较多。王国维说:“此书虽谬误居十之八九,然筚路椎轮,不得不推此矣”。
13.“所释难厌雪堂意”至“何不同探此中秘”十句。罗振玉见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之后,感到“未能阐发宏旨”,遂于1915年“发愤键户四十余日”,写成《殷墟书契考释》一书,考释出五百多个甲骨文;此外他考定安阳小屯是殷墟。又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悟此卜辞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在本书中,他将卜辞中的大乙、大丁、大甲等二十二个人名与《殷本纪》殷王世系相比较,认定这些人名即是殷王的谥号。他还刊布了大量的甲骨文。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是在他的建议和鼓励下才开始研究甲骨文的。
14.王静安,即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史学大师。二十二岁时到上海,在罗振玉主办的农学社学习西方哲学。后来放弃哲学,改治唐诗宋词,元明戏曲,有重要著作传世。1912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始专攻古史并研究文字学。此后于甲骨文研究颇多创获。他的《殷所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文是殷墟卜辞研究最有贡献的著作之一,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大体可信,并有局部的订正。由此提出以地下出土的资料印证文献记载的“二重证据法”,他将卜辞系联为有系统的古史材料,用以重构商史并推测其社会制度。《观堂集林》一书汇集了他的史学论文和古文字学论文多篇,影响至为深远。王国维于1925年经胡适推荐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时年仅五十一。
15.“李董诸公肩锄至”至“年代秩秩分期五”十二句,李指李济,董指董作宾。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人,著名考古学家。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从1928年到1937年十年间对殷墟遗址进行了十五次正式发掘,李济和董作宾等著名学者长期领导了考古组的工作,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进行发掘,发现了殷商的故都,发掘出了许多重要墓葬和遗址,获得大量文字甲骨重要器物和科学资料。李济于1948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此后即长期居住台湾直到逝世。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历任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史语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等职。后随史语所迁台。1963年逝世于台湾。1928年起与李济等著名学者长期领导小屯殷墟的发掘。1929年12月,考古组在小屯东北的“大连坑”掘出了四个比较完整的有字龟腹甲,董作宾对这些龟腹甲进行了考释之后,发现了卜辞中主管占卜的人的名字,他称之为“贞人”。贞人的发现为甲骨文的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1933年董作宾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进一步提出了十项断代标准,将所有的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从此有可能探索甲骨文所记载的史实,礼制,文例,发展变化等,把对晚商的历史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6.“郭鼎堂”,即郭沫若(1892——1978),本名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青年时代东渡日本学医,毕业后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僻居东京附近的千叶。流亡日本的十年中,他集中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他为了得到古史研究的原始资料,把甲骨文和铜器铭文进行了通盘的整理,写成著作多部,其中甲骨学方面的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这些著作解决了罗振玉、王国维所未能解决的若干问题,为殷商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7.“怀宁徐氏”,即徐师中舒,本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生于1898年,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现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他考释古文字时务求形音义三方面都得到妥善的解决,同时结合古代社会背景,社会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已故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说:“如此治学,然后可直探造字本原,不为旧说所迷惘”。
18.“夙兴于叟”即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夙兴叟,斋名双剑誃,泽螺居。辽宁海城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古籍整理专家。逝世前任吉林大学教授。于省吾从事古文字研究四十多年,在甲骨文考释方面著作有《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三编》及《甲骨文字释林》等多种,新释或纠正误释字约三百左右,受到国内外研究者普遍重视。
19.“立庵”,即唐兰(1901——1979)号立庵,浙江嘉兴人,著名文字学家,史学家。曾向王国维问学。为王所称“古文字学四少年”之一,逝世前任北大教授,故宫博物字研究员,副院长。著有《古文字学导论》、《殷墟文字记》和《天壤阁甲骨文存》。在《古文字学导论》中,他总结出一套研究古文字的较为科学的方法,即“对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这些方法对考释古文字有一定意义。
20.“孙氏”,指孙海波,河南潢川人,古文字学家,编著有《甲骨文录》、《诚斋殷墟文字》、《甲骨文编》等。《甲骨文编》一书“博采通人”,间亦以己意为定。正编和附录收字4673个,可识的字有900多个,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1.“陈氏”,指陈梦家(1911——1966)现代著名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浙江上虞人。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之一。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从容庚攻读古文字学,逝世前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有甲骨学著作多种,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是《殷墟卜辞综述》,本书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五十多年来有关甲骨文研究的成绩,对卜辞的文字、文法、历法、断代研究以及殷商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是一部七十五万字巨著(歌中称百万言,举其成数)。直到今天本书对商代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和考古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参考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巨大。
22.“吴朱胡商张柯戴” 即吴其昌、朱芳圃、胡厚宣、商承祚、张政烺、柯昌济、戴家祥。 吴其昌,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甲骨学著作多种,其中《论雍己》一文在卜辞中首次发现了殷先王雍己。 朱芳圃,古文字学家,著有《甲骨学文字篇》等。 胡厚宣,河北望都人,著名甲骨学家,有甲骨学著作多种。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他对甲骨学的最大贡献是收集著录了散见于各处的甲骨文。他还担任《甲骨文合集》的总编,亲总其成。 商承祚,字锡永,号契斋,广东番禺人,著名古文字学家,生于1902年,早年曾拜罗振玉为师,学习甲骨文和金文,为“古文字四少年”(即唐兰、商承祚、柯昌济、容庚)之一,现为中山大学教授,编有《殷墟文字类编》、《殷契佚存》等。 张政烺,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科学字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 字解》、《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等。 柯昌济,字纯卿,山东胶县人,1902年生,年少时从王国维学甲骨文、金文,为“古文字学四少年”之一,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殷墟书契补释》等。 戴家祥,浙江永嘉人,生于1906年,著名古文字学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释千》、《商周字例》等。
23.“李裘姚林”,即李学勤、裘锡圭、姚孝遂、林澐 李学勤,北京人,生于1933年,著名中年古文字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殷代地理简论》、《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等多种。 裘锡圭,著名中年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说玄衣朱 ——兼论甲骨文虣字》、《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等。 姚孝遂,著名古文字学家,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论甲骨刻辞文字人牲与人殉》等。 林澐,著名中年古文字学家,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有《说王》《从武丁时代的几种了卜辞试论商代的家庭形态》等。
24.“屈李来饶”,即屈万里、李孝定、严一萍、饶宗颐。 屈万里,著名甲骨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殷墟文字甲编考释》等。 李孝定,字隆琦,著名甲骨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甲骨文字集释》等。 严一萍,著名甲骨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甲骨学》是一部总结近八年来甲骨学成就的巨著。 饶宗颐,著名史学家,古文献学有,甲骨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是一部全面整理甲骨学的著作。
25.“甲骨十有五万片”至“契学愈益见恢宏”十四句,出土的殷商甲骨的总数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胡厚宣在《甲骨文合集》的前言中说:“约在十五万片以上”,这是比较接近实际的估计。关于甲骨实物的收藏,胡厚宣在同文中说:“国内共有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四十一个城市,九十五个机关单位,四十四个私人收藏家,总收藏甲骨九万多片,台湾、香港三万多片,另外再加上日本、加拿大、美国、西德、苏联、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国的两万多片,合起来就在十五万片以上了”。《甲文合集》即《甲骨文合集》,这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著录。全书共计五千三百四十一页,收甲骨四万一千九百五十六片。1959年《甲骨文合集》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交由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于1961年4月正式开始了编辑工作,组成了以郭沫若为主任员委的编委会,并在历史研究所成立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组,由胡厚宣任总编辑并总其成。编辑工作组辛劳工作二十多年始告成功。《甲骨文合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材料,在甲骨学史上有重大意义。
26.“殷契璀燦如朝噋”,至“遂有金铭耀乾坤”十句,周甲即周代甲骨,截至全国解放为止,有字甲骨都在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即都是殷商甲骨。解放后,1954年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了刻有文字的左右两块牛胛卜骨,1956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村本周丰镐遗址发现一了刻有两行文字的卜骨,1975年在北京昌平平白浮村本周墓中发现两片带字甲骨,这些甲骨经专家研究定为西周甲骨,但这些甲骨数量少,字数也少,1977年在著名的周原遗址发现大量周代甲骨。周原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之间。在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宫殿遗址出土甲骨一万七千余片,字数九百零三个。1979年在与凤雏村相邻的扶风齐家村又发现西周有字甲骨六件,总数超过一百。凤雏村再加上齐家村,昌平坊堆和张家坡丰镐遗址所出有字甲骨数共达一千零二十九个。西周甲骨文对史料缺乏的西周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西周甲骨文是殷商甲骨文向西周金文过渡这一阶段的文字,许多字小如粟米,笔细如发,要用十五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是我国最早的微刻艺术品,关于西周甲骨文的作者,徐师中舒认为,周人在开国之初还没有人谙习殷人的文字,他们要利用这些文字,只有求之于殷人,因此周初担任作册者大率皆属殷人。周初作册又称丙史,是周王左右掌管文书的官员。
27.“西人”,指西方国家研究甲骨学的学者。本世纪初即有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德国人威尔茨、卫礼贤等人在中国收购甲骨,其后又有加拿大人明义士大量收集甲骨,在外国人中所得甲骨最多,约达三万五千片。这些甲骨陆续有著录本出版,如方法敛的《库方二氏所藏甲骨》,明义士的《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等。
28.“东邻”,指日本研究甲骨学的学者。本世纪初日本人西村博就开始收集甲骨,其后又有林泰辅、三井源右卫门、可井荃庐、堂野前种等人收集了大量甲骨。1921年,林泰辅将日本人蒐集到的甲骨选取了1023片编成《龟甲兽骨文字》一书出版。在此之前殷商甲骨文一般称“殷契”或“卜辞”,此书出后才正式称做甲骨文,但“殷契”、“卜辞”二名仍未废去。
29.“著述多于恒河沙”句,甲骨文被发现八十多年以来,据胡厚宣估计,研究甲骨学的“中外学者作家有四百多人,有的学者统计,国内外有关论著达二千余种。”国外的甲骨学者当不下百人,其中以日本学者成就最大,著名的有加藤常贤、贝塜茂树、岛邦男等。
2022年12月18日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