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2-7-24 13:04 编辑
读写札记(87)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就实话,我一直想不透,不著一字,如何尽得风流? 魏晋时,吕安某日千里命驾,拜访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可是嵇康不在,他的弟弟嵇喜出门迎客。吕安很扫兴,在门上繁书“凤”字扬长而去。嵇喜以为吕安兴致很好方有此举,殊不知此乃讽其“凡鸟”而已。这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一字风流”,但毕竟还有一个字。 历史上,与“一字风流”类似的故事倒有不少。比如有人把郭沫若剧本中“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成“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郭氏甚喜,称其为“一字师”。 另外,曹操曾作“一字谜”,一次是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聪明过人的杨修曾中鹄:门中加“活”,是嫌其阔也。这曹操用人虽然不论三教九流,却最忌讳别人能洞彻他的心思,所以找了个机会,把那个恃才傲物的杨修杀了。这可谓“一字构祸”。 说来说去,总有一字。左思右想,想到发明在文件上画圈的老祖宗王安石,这画圈算不算字?如果不算,倒也可以找出一堆堆“尽得风流”的人物。不过,凡例一多,便了无趣味,更况其中东施效颦的劣货居多,所以不提也罢。 然而,有一例值得一提,1949年特务军警南京血腥镇压学生的“四·一”事件后,在中大礼堂举行追悼会的挽联中,有副无字联:??????;!!!!!!。上联表示对国民政府的强烈质问和控诉,下联表示血债定用血来还的坚强决心。无字胜有字。 话虽如此,这标点符号算不算字?怎么说也留下了笔墨符号。 行文到此,猛然记起则天女皇的“无字碑”,这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绝对般配。由此又想到流传之奇闻,某豪杰以巨金拍卖书稿一部,竟是不著一字的空头。笔者由衷希望这真正是一场买卖双方皆大欢喜的空头买卖,非此不成文坛佳话。否则若不过像巴尔扎克老先生那样总是先把稿费预支花了,被一屁股文债追得只好猛灌咖啡、披头散发、挑灯夜战,那就太不潇洒,更不消说有时间风流了。 除此之外,我们更熟悉的是一些夸张的说法,“一言九鼎”、“字字千钧”、“一句顶一万句”。若说点实在的,还有“‘啊’!三毛。”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间,诗稿以行论价,每行三毛钱,于是有些诗人之情感沛然大发,“啊”字频频,一行一“啊”,竟有积“啊”成山之势,故有“‘啊’三毛”诗人一说。 (原载于《天津老年时报》2003年7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