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 十四连 宋宝安 国学中有个‘好好先生’的典故。讲的是:汉末司马徽在荆州时知道荆州刺史刘表昏聩无能,不辨是非,一定会听信谗言加害贤能。于是就缄口少言,不妄加评论。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别人的评论时,每次都说,“好”,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妻子劝他说,“别人要你解惑,你应当品评优劣,诚恳回答,可你一概都说好,这不是辜负了向你讨教问题的人吗?”司马徽点点头回答,“你所说的这番话,也很好”。《三言》有一篇,劝诫人的开篇词是这样写的:“为人切莫多开口,只管人前来点头。若是连头都不点,一世无冤又无仇”,比好好先生又进步了。一生做到连头都不点,岂不憋糗窝囊?人的脑袋没直接安在肩膀上,中间添个脖子,为的就是让脑袋瓜来点头也似,摇头No的。头都不点这样的人进化得未免有些欠火。太过完美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缺陷,猫科动物进化得完美,所以远不及犬科动物抗造。好好先生是环境所迫,三言开篇是泛泛说教。至今说话众彩缤纷发扬光大,有外场话及家里话之分;有圈内话圈外话之别;有官场话,私房话之讲究;与人套近乎,明明在长街之上还要“关起门来说话”,潜规则五花八门,不胜枚陈。说外国人所云的外国话,真难。累。 到什么地步的话才算得体;又掌握到何种程度算玲珑? 喔噻,——虚话谎话。话的方式可以有直线,曲线,抛物线,就是不让对方摸到底线。因此一些识时务的俊杰索性把“沟通”拿掉,换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应酬。当有人向你讨教时,您的应酬要格外当心。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来意,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妄加批评,热血沸腾地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吸啜的精华一股脑和盘托出,漫不说傻,很可能赢得对方并不感恩的不快。对方只图消遣,不图进取,初衷是希望得到您的赞誉,而不是想看您一脑门子官司,听您批评。如果对方是力求深造,如饥似渴,哪么批评得风牛不及,不着边际,他也会唯唯喏喏,姑且只一句对了卤子让其茅塞顿开,他也会不尽感激。潜规则就是:赞誉消遣;批评深造。在充满欺诈的年代,讲真话可视为是一种革命的预备役。
2013年4月19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