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二师文化之旅首发团日记之八 5月29日
看似休闲的旅行,却无暇翻阅酒店给每间客房配备的书籍,忽略了文化之旅精神食粮的存在。早餐后等待出发,才粗略翻了翻精装版的《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立即感受到了它的精致与智慧。本书前言中有这样一段:“……因为我们无法跳出自身短促的生命周期,站在生死轮回、劫波成毁之外去审视和度量那浩瀚的宇宙和漫长的岁月,所以我们的所有回答,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抟土造人,到大禹治水,直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其实都仅仅是些幼稚的让上帝发笑的浅薄猜测。”这段颇有内涵的哲理言辞,是不是诱发了你想读这本书的冲动?然而来不及了,没时间了。神话时代的古老幽灵,其实从来也没有离开我们远去,不管是前天的地宫,还是昨天的秦淮河,不都在把一直潜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认知拽出来过滤吗? 此行接触并与之进行了不同领域不同深度交流的几位或相识或陌生战友,赋予我新的见识和眼界。全都是曾经体验过冰天雪地的酷寒;经历过战天斗地的艰辛;无知与冲动遭遇过危险和打击;青春与热血获得过机会和认可……。聊起“想当初”,个个滔滔不绝,小酌之后更是刹不住车。半个世纪前的他们或豪情万丈或懵懵懂懂,有年轻的资本,什么都不怕。如今看似笑声朗朗能唱能跳的哥们姐们,景点发怵上坡,参观惧怕路长,上车全凭臂力,坐下如同砸夯。当然也有身手灵便行动轻盈者,毕竟是少数,而且,也真得悠着点儿。 前天在地宫门口等待合影时,见俩少女相互拍照。一穿淡粉色连衣裙女生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摆造型,大概是受影视剧中旗袍女的影响,忸怩做作,让我这无意看到的人很不舒服。下面为其拍照的女生喊着:“快下来,人家都走了。”粉裙女生嚷着“来了来了”快速从台阶上往下奔跑,那一刻裙裾和长发被风吹起来,瞬间的画面好美好美。可惜给她拍照的女生已经离开,没能留下50年后能让她和她都骄傲的照片。人生中这种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的错过肯定很多很多,记得并感叹的往往是路人。路人收获了与审美有关的文化。 又莫名想起2014年和先生一起回290农场(八团)时,在厂部的超市偶遇一售货员,她是原相邻连队的当地知青,年龄小我们两三岁吧。得知我们是北京回访知青,她高兴得像是遇到老朋友,一直拉着我的手不放。她说当初中学毕业回到连队分配到农工班,最高兴的事就是住进了知青的宿舍。平时干完活都不愿回家吃饭洗涮,就愿意泡在宿舍里听知青聊天,听知青交流家信中的新鲜事:“是知青让我们长了见识,带给我们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还说“你们在的时候,是我们这儿最好的时候 — 你们把文明和进步带给了我们。”我当时感动得不行,竟然和她一样热泪盈眶。想起来了,文化的另一个定义就是“随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并不断加以完善……以至成为风俗习惯。”早在半个世纪前,我们的“文化之旅”已经开始了。 告别了窗外浓密树荫里盛开的大朵洁白的广玉兰;告别了扑面而来山里包含丰富负氧离子的纯净空气;告别了南京近邻这座此前从不知晓的句容小城;还将在几个小时后告别几天来同吃同住同游同乐的知青战友。动车北上,踏上归途。 圆圆无数遍地在群里叮咛“带好身份证”、“不要遗失物品”、“进站口是9号”、“车厢是7号”……。她将赴上海出公差,临行前与大家依依惜别。真的是像家长对孩子一样不放心啊,连“在车厢里注意保持安静,别影响他人”这样的嘱咐也没落下。老小孩们是听进去了,归途中收敛许多,没像来时那么高调那么折腾,圆圆可以放心了。 准时准点,动车到站。当年下乡时好像没留下男生帮女生的印象,今天的先生们争先恐后帮女士们从行李架上搬行李,使得同车想学雷锋的年轻人楞是没了机会。 因为是周六,虽近平日下班时间,地铁却并不拥挤。加上火车站下车人多,所以很意外居然有不少空位。从从容容准备好家门钥匙,准备为此行划句号了。仔细想想,七天时间,自己连团里多一半的人都没认清,合影的照片举在眼前,能叫上名字来的不超过10个。除了原本认识的几个(记住的还多是网名),同桌吃饭的几位算是熟悉了。再就是同车的也算混了个脸熟,另一辆车上的大多数人都仅限于“好像见过”。 自己在社交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熟人怎么都好说,也能放的开。但在陌生环境与陌生人头回接触,心理负担就会很重,不擅长主动融入集体。此行有所改善,皆因都是荒友。 文化之旅结束了,很惭愧没有分担什么贡献什么,只扮演了坐享其成的角色。老习惯,从自己的视角记录了“文化之旅”全程,因为总开小差,无疑挂一漏万,也只能如此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每一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体现在他(她)所融入的集体中,当年的北大荒,后来的工作岗位(事业中)以及“二师文化之旅首发团”的七天六夜里。刚刚听到一句话:今天,永远是未来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有点儿鸡汤味儿,但也挺有文化是吧,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