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巷留痕(100) 母亲圆梦
母亲平常念叨得最多的要数老家的人、家乡的事了。这也难怪,母亲自从丹阳老家到上海,已经40多年了。近几年,见老人经过两次手术的身体仍那么硬朗,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宽慰,当母亲重新流露回乡探访的愿望,全家人异口同声:陪你一起去走走。 真不凑巧,出门时还是艳阳普照,等火车到无锡站,霎时下起一阵紧似一阵的雨来,我回头瞥了母亲一眼,她正和车厢里几位才认识的同乡乘客谈得欢,并不时从提包里取出瓜子、话梅,一个劲地往他们手中塞。母亲沉浸在浓浓的乡音里,脸上泛着红光。 许是老天有意,火车驶进丹阳站时,那雨悄无声息地停了。我几乎每年都来丹阳,但一踏上这熟悉的土地,仍为家乡的变化而欣喜。我们从三板桥出巷口,我告诉母亲,这条大马路就是你常挂在嘴边的“护城河”,母亲瞪大了惊奇的眼睛:“我的天,这要填进多少泥土呀!” 在城里姑姑家刚用好午餐,母亲就急着要去城外颜巷里老屋看看,我们怕母亲累着,她毕竟是近70岁的人了,当我在门口扬手招出租车时,却被母亲一顿数落:“我是来呼吸新鲜空气的,不是来闻汽油味的。” 我们在前艾古镇下车后,便看到有位老太太正在门口拣菜,和母亲一搭腔,得知娘家都是西家村的,便拉着手说起了家乡话,那热乎的劲儿,真像一对久别重逢的老姐妹。老太太执意要陪我们到镇上转转。百年老镇这几年变化挺大,楼房林立,若没有熟人引路,倒真要走冤枉路呢?那老太太大概看出我们的心思,笑道:“陪你们走一段,就当我散散步嘛。” 就这样,母亲和那位老太太拉着手,边说边走。到了前艾庙,对面便是旧戏台了。记得小时候,前艾庙是故乡的代名词。那时的前艾庙和母亲嘴里讲的并无多大区别,空旷的场地,枯草在寒风中颤抖,冷寂得很。如今已是新建的居民区,楼房成片。母亲眯着眼连声道:前艾真漂亮。 从前艾庙往北出镇,便是莲花塘、窑场,母亲当年到古镇赶集常路过此地。母亲问及,老太太笑着说:“哪里还有窑,前几年修路时早把它填到塘里了,现在走的这路,就是过去的莲花塘啊。”我笑道,几十年了,这里还能不变?母亲接口说:“是该变了,我也变成老太婆了!” 与那位老太太分别时,母亲千谢万谢,还说,这次回故乡总算圆了一个梦。 (原载于《南方工报》1997年11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