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365|回复: 6

颜巷(75) 当年捉黄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4 2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1-1-24 20:54 编辑

颜巷留痕(75)
当年捉黄鳝


    一日在前艾镇闲逛,瞥见路旁饭店,上书“砂锅黄鳝”。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丹阳的小饮食店是很风行的,但如今已不大红火。好在美食不同于明星美女,“丹阳肴肉”几代人吃过了,如今还在菜单上。
    砂锅黄鳝我吃过,味道颇佳,不过,更让我难忘的,是捉黄鳝。那时城里大革文化命,我失学回老家,帮着干点农活。村里和我同岁的阿平,是捉鱼老手。他拿着手电筒到稻田转悠,才一个多小时,鱼篓里已经沉甸甸的,一瞄,里头尽是卷成团的黄鳝。我求他教我一手,他送我一个竹制的夹子,交代要领,便带我到田里去。
    那是空气里飘逸着清香的春夜,天空被潮气洇得灰蒙蒙的,黑压压的田野里,刚插上秧苗的稻田间,水淙淙响着,如竖琴上的琶音。我拿着手电筒,在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走一步停一下,猫腰,用手电筒光束往禾苗间扫。据说,稻田水排干后,黄鳝都躺在泥土上,只要将夹子伸出,死命往它的中段一夹,再往篓里一放——“就这么简单”,阿平是这么给我作示范的,话说完,一条正在做梦的粗长黄鳝,被夹子夹疼了,尾部摇摆着,被阿平塞进篓子。
    可是,轮到我独立操作,稻田便欺生,电筒光束下,蛙声戛然而止,黄鳝都没了踪迹,到处是我的脚印,不知转了多久,电筒光弱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篓子依旧轻飘飘,里头只有两三条幼鳝,加上两尾泥鳅。我拿起泥鳅来看,它的触须一摆一摆,活像绍兴师爷的八字胡,嘴里发嚯嚯之声,似乎在骂我的无能和贪婪。
    打这以后,我下决心钻研捉鳝术,赶集时看到一汉子叫卖油印小册子,价三毛,号称所载都是摸鱼捉鳝捕蛇的秘籍。我买了一本,趁买家走光,向夸口“从不空手而归”的江湖客求教捉鳝窍门,不料他上下打量我一番:“你吃不了这碗饭,不要学。”我只好放弃。
    至今记得春夜田野里,微甜而又湿润的空气,远处游走的手电光亮,赤脚陷在泥里的凉意,还有孤身面对苍茫黑夜的旷远之感。至于黄鳝,从砂锅里痛快淋漓地品尝,那是许多年后从城里回乡的事了。
(原载于《丹阳日报》2006年5月2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4 21: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脚踏春泥寻稻香,
儿时记忆荡时光。
捕鳝何须争长短,
谁知天下有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5 16: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一些往事想起来,感觉挺有意思,回忆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享受。 塘沽地区印象中好像也有黄鳝,但不多,很少有人食用,可能看着像条长虫(蛇)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5 20: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中,与院里的德发经常到新河的稻地沟摸鱼。也是一种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2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博览 发表于 2021-1-24 21:36
脚踏春泥寻稻香,
儿时记忆荡时光。
捕鳝何须争长短,

   多谢仁兄吟诗妙评!对俺来说,是一种生存纪录,也是一段生活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21: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国庆 发表于 2021-1-25 16:03
儿时的一些往事想起来,感觉挺有意思,回忆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享受。 塘沽地区印象中好像也有 ...

    黄鳝,也叫鳝鱼,体型似蛇,一尺多长,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背部呈黄褐色,常生活在稻田、河溪、池塘等淤泥质水底层。目前市场供应的黄鳝,大多为人工养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3: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宝安 发表于 2021-1-25 20:03
文革中,与院里的德发经常到新河的稻地沟摸鱼。也是一种乐趣。

    是啊,河沟摸鱼,故土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4 06:48 , Processed in 0.0176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