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知青宋宝安大哥的文集《大宿舍》终于付梓与读者见面。几十年来,回忆知青时代的各类书籍和文章层出不穷,这是留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烙印。今天,《大宿舍》又在熟知那个时代的人心中激起了一片涟漪,只不过,这片涟漪就扩展在我们眼前,犹如身临湖畔一眼望去透彻见底。
宋大哥的文集共收录了139篇文章,分“小说篇”、“黑土地篇”、“随笔篇”、“杂文篇”和“诗歌篇”五部分,字里行间文采飞扬。在拜读这本书时我想,这20余万字只是他所有文章中的一部分,是盛开在《名山家园》网中的一朵奇葩。
知识青年这个名称,在那个特有的年代应运而生。当时,许多知青尚未成年就上山下乡,奔赴到十分艰苦的地方接受再教育,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成人都难以忍受艰难,这种残酷降临到他们头上,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知青们挺过来了。很多知青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靠着顽强的毅力边劳动边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宋大哥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宿舍》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影子,更是宋大哥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他对这片故土的真挚情感,是他心底永远不可抹去的人生印记。
有人说,时间可以淡化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但是有的事情却很难忘却,虽然一时不再被人提及,但它只是深埋在人的心底,偶尔在某一个节点被激活,它就会像波涛一样汹涌泛起,《大宿舍》就是如此。这几天,农场原十四连的老职工们都在热议这本书,他们认真阅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像在泥土里探宝一样仔细从书的情节里寻找当时真实的人物和事。有的老职工说:“2014年8月宋宝安回访农场时,他从场部步行到十四连,真让人佩服!”老职工们对宋大哥的佩服,只停留在他的毅力上,其实这次步行,宋大哥是在体验旧时的感觉,在唤起那时的记忆,在重温对农场的真挚情怀。我知道,此时宋大哥最怕漏掉那个时代的每一个细节,因为,这是他走上社会的第一站,是他开始打拼人生的起点,这种如初恋一般的情感,在他心底会永远珍藏。在他那段令其刻骨铭心的岁月里,何止是用脚步丈量场部与十四连之间的距离?他早已用心丈量出那时他所到之处的每一寸土地。
在知青岁月,在广阔天地,只有大宿舍见证了知青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收藏了知青的各种梦幻与万般惆怅。一铺热炕,相伴十年,大宿舍把一个时代的映像浓缩在这狭小的空间,把战友的情感定格在这简陋的居室,从而使宋大哥这本书的名字如此经典。
晚上散步时,我拿出宋大哥送给我的一件把玩的小木牛给同伴们看。同伴们都是在十四连长大,是《大宿舍》勾起了他们对孩提时代的回忆,尽管那时还小,但都能将书中与现实中的人物准确对上,他们极富幽默地谈起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回忆当时围坐在宋大哥身边听他讲故事的情景,面对韶华已逝的岁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如今,这只牛,也让我对宋大哥有了更深的认知。宋大哥离开北大荒以后,在天津塘沽,他克服了许多困难让自己的人生再放光彩。他尽职尽责干好工作,上电大刻苦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打太极拳习练武术,将退休后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丰富多彩。面对深厚的生活积淀,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执着地在文学沃土里辛勤地耕耘。他播下的种子,是青春的美好年华,是人生的艰难岁月,是不懈的理想追求,如今,他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拜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那间大宿舍的门是敞开的,屋里现出的,是那个时代真实的映像,在我的心里,这个映像清晰无比,历久弥新。
2020年1月10日
原十四连临江的土地,这是过去知青常来散心的地方
宋大哥在知青联谊会上表演武术
右一为北京知青、原十二团宣传队员金茹媛大姐;右二为《大宿舍》作者宋宝安大哥;右三为哈市知青、北京科技大学窦忠强教授;右四为本文作者。
原十四连老职工梁廷林在阅读《大宿舍》
原十四连老职工薛怀廷在阅读《大宿舍》
原十四连老职工张德文在阅读《大宿舍》
原十四连老职工王帮武在阅读《大宿舍》
天津知青梁琴在阅《大宿舍》
原十四连老职工在热议《大宿舍》里的故事
王八坑,就在原十四连北面,这是农场一个坐标性地点,它会勾起知青许多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