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宋宝安 于 2020-10-10 10:15 编辑
好好先生
宋宝安
有个好好先生的典故。讲的是:汉末司马徽在荆州时知道荆州刺史刘表昏聩无能,不辨是非,一定会听信谗言加害贤能。于是就缄口少言,不妄加评论。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别人的评论时,每次都说,“好”,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妻子劝他说,别人要你解惑,你应当品评优劣,诚恳回答,可你一概都说好,这不是辜负了向你讨教问题的人吗?司马徽点点头回答,你所说的这番话,也很好。
《三言》中有一篇,劝诫人的开篇词是这样写的:为人切莫多开口,只管人前来点头。若是连头都不点,一世无冤又无仇。比好好先生又进步了。一生做到连头都不点,岂不憋糗窝囊?人的脑袋没直接安在肩膀上,中间添个脖子,为的就是让脑袋瓜来点头也似,摇头No的。头都不点这样的人,进化得忒完美了。猫科动物倒是进化得完美,所以就远不及犬科动物抗造,太过完美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鲁迅在杂文中提及一种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人:一家妇人生了个大胖小子,邻居们前来热闹。有人说,孩子将来会发财的,得到喝彩;有人说,孩子将来会当官的,又一片喝彩;其间又一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遭到痛打。鲁迅虽然籍这个故事阐述的是,说或然者得到喝彩,说必然者遭打的道理,但故事中挨打的那个人的确不被看好,起码不被中国人看好。好好先生是环境所迫,<三言>是泛泛说教;遭打人乃杜撰晓理。如今之说话,有外场话及家里话之分;圈内圈外话之别;有官话,私话之讲究;与人套近乎,明明在长街之上还说咱关起门来说话。潜规则五花八门,不胜枚陈。
谁能说清楚,话到什么地步的才算得体? 讲话是与人沟通,所谓的与人说话沟通,内容大多百分之10是客套;百分之5弱是真话;百分之85是虚构。在充满虚伪的年代,讲真话可视为是一种革命的预备役。说话的方式可以有直线,曲线,抛物线,就是不让对方摸到底线。因此一些识时务的俊杰索性把“沟通”拿掉,换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应酬。
当有人拿着他的心怡“作品”向你讨教时,您的应酬要格外当心。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来意,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妄加批评,热血沸腾地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一股脑和盘托出,很可能赢得的是,对方的不快。对方很像鲁迅提及的那家人,抱着“大胖小子”(作品)来讨教,是希望得到您的赞誉,而不是想看您一脑门子官司,听您批评的。人家的“创作”只图消遣,不图进取,而且您心里明明白白知道对方已是二小扛房樑,过分地说教岂不多余?如果对方是力求深造,您批评得不着边际,他也会唯唯喏喏,哪么只一句话对了卤子让其受益,他也会不尽感激。潜规则就是:赞誉消遣;批评深造。
应酬,无远无近,可远可近;无亲无疏,可亲可疏;无虚无实,可虚可实;无真无假,可真可假。国家耗资引进的那些破烂设备二手货,哪一宗不是在应酬的不定性中完成?可虚可实;可真可假;可近可远;可用可不用;可褒可贬。做好好先生,还是不做,只是让人伸小拇指或挑大拇哥的区别,距离并不远。
2020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