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的日子 邱忠兴
我叫邱忠兴,今年86岁,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原籍是四川省仁寿县,60多年前从朝鲜战场回国投身农场的开发建设,现在名山农场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1958年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农场60周年合影留念(第一排右起第五位为邱忠兴老人)
我这辈子天南海北转了一大圈,1955年3月应征入伍,从四川去朝鲜参加了志愿军,1958年4月从朝鲜回国来到名山农场(那时叫萝北农场),1959年12月去海南岛支援海南农垦局开发建设,1960年3月返回名山农场并扎根于此。
刚来农场那会儿,我被分配到一队,也就是现在的八连,那时候农场正在开发建设,盖房子、搞基建、开荒、种地......来到农场的第一个冬天,连队组织了一个50多人的伐树队去金门村伐树,我是其中一员。当时机械落后,工具也落后,干啥活都靠卖力气,虽然气温零下三四十度,但我们每天都是满头大汗。我们伐树用的是苏联进口的大“马锯”,两个人一伙,一边一个来回拉,大一点的树要锯两三个小时,小一点的也要一两个小时,然后打下枝丫锯成段,再用黄牛拉着爬犁运到山下,然后装上汽车拉到农场,经加工后用作建房的原材料。
从金门村伐完树回到农场后,我被分配到二队,也就是现在的十四连,我在那干了10多年,主要负责驾驶拖拉机开荒种地。我记得刚到十四连时,那儿大概有300多垧“熟地”,剩下的全是荒地。荒地上面长满了柞树、桦树、杨树等各类自然生长树木以及荒草,开垦起来困难很多。下犁前,首先要把这些树木处理掉,通常这项工作都是放在冬天。伐树就是用锯子锯、用斧头砍,总之又是一项重体力活。最难整的就是挖树根,一开始,用尖镐刨,用铁锹挖,但是你想想,这么干的话咱不说累不累,就是把我们累死,一年能挖出来几个树根,弄到猴年马月也开不出来几垧地啊!后来我们干脆就用炸药炸,而且用的是TNT——烈性炸药,那家伙噗通一响树根就“上天了”,快得很。到了春天地里“化透了”,就开始用拖拉机拽着大犁翻地,4个人一组,驾驶员轮流上岗,拖拉机24小时作业,一直干到秋后上冻才停车。
1976年6月,我到十七连参加开荒建点,刚去时,不带家眷,二三十个大男人挤在一个窝棚里,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加上窝棚本身也不保暖,尽管里面烧炉子,但早上起来窝棚里的水都会结成冰。当时,我们是先盖房子,等房子盖好后,再把家眷接过来,然后冬天继续伐树,夏天继续开荒种地。那时蚊子、小咬特别多,一到夏天就把我们咬的浑身是包,痒痒的特别难受,经常不知不觉就把皮肤挠破了,一出汗是又疼又痒。新开的地,一般都是种上谷子或者大豆,没有农药,没有化肥,除草全靠锄头铲或是用手薅,别看出了很大力气,产量可比现在低多了。
我是1960年成的家,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成家就有楼、有车、有存款,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们那时候是“啥也没有”,就只有锅碗瓢盆和一套行李,当时我的工资是一个月33块钱,我爱人24块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来源。一年到头就是干活,没有闲着的时候,冬天修车、伐树、脱大豆、谷子、小麦....,夏天开荒、种地、搞基建....,吃饭就是高粱米饭、小米饭、冻白菜、咸菜,夏天早晨三点多就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干活,午饭由炊事班送到地头吃,当时早上、晚上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做,只有午饭是吃食堂的,这样多少能省点钱。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老两口已经一块生活了整整60年,可以说是风风雨雨的过了一辈子。那时条件是很艰苦,但在当时是没有太多感受的,很自然的觉得生活就是那样的,只是现在一对比,才发觉明显的差距,可能这就是发展带来的变化吧。也许再过60年,或者是30年、20年,甚至是10年、8年,你们回过头来看现在,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不敢想象的变化,我想肯定会是这样的……
邱忠兴与老伴
如今,我们老两口都80多岁了,退休工资加到一块儿每月有5000多元,花不了。我们冬天在场部住楼房,到了夏天就搬到连队住平房,也算是“候鸟”了吧,没事可以种种菜园子,养养鸡鸭鹅,有吃有喝,无忧无虑。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多活几年,再见证一下农场的发展变化,再享受一下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莲花泡管理区 邱忠兴(口述) 邢士营整理 来源:组织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wLIo8ZtStQyd7jJvYQt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