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在交道口书香的百花园中,书摊和租书铺如路旁的二月兰和蒲公英; 书店和阅览室如召唤着春天的桃李和海棠。那么用玉兰和牡丹比喻京师图书馆和位于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一点也不为过。
从交道口往北一站之地的方家胡同,曾是京师图书馆的所在。京师图书館是清未新政的重要篇章,它由洋务派张之洞提议,在1909年(光绪三十四年)奏准成立。这是北京第一所公办图书馆,亦是今白石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创建之初馆址在什刹海广化寺,1915年迁至方家胡同。这时的京师图书馆已初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
民国时期,京师图书馆在文津街的新馆建成,遂迁出方家胡同。现方家胡同小学被证为其旧址。京师图书馆虽迁出方家胡同,离开了交道口,但其余香悠々。
方家胡同往北即是国子监。这里是元、明、清时国家的最高学府。1956年10月原北京市立第一图书馆迁入国子监并正式定命为首都图书馆。至此首都图书馆雄踞国子监四十余年。
座落于国子监的首图三进院落·呈中轴对称格局。第一进院落的西侧是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之所在,館舍较简陋,藏书不多,幼儿读物占了一定比例。那时我已上中学对这些不感兴趣,只对第二进院落中的大阅览室情有独衷。第二进院落是首图的核心部份,进入二道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非常壮观,其后是为皇帝到此来讲学而建的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辟雍"。
辟雍后高々月台上的"彝伦堂"是首图的核心部分:综合阅览室亦称大阅览室,阅览室很大,能容上百人。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常々把这里当做自习室,在此完成作业复习功课。有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场所,周六或周日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和家长说要和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复习和做功课,至于到了图书馆是认真读书还是聊天遊戏就另说了。
第二进院落的西配房是参考部。在这里借阅参考书是要出示工作证或介绍信的。返京工作后有一段时间,我为了查找一些资料与首图参考部有过一些接触。来到参考部出示了介绍信和工作证后,图书管理员客气地给安排好座位,查找好书目后交给管理员,他会到书库里把所需材料找齐后送到书桌上。一般情况阅读、摘抄(那时尚无复印机)等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到闭馆时,如果当天没有完成检阅工作,管理员会把选定的参考书专门给留下,待第二天来时继续使用。管理员的工作十分认真细致,真心的努力为读者服务,每当回想起这些,真的很感谢那些十分敬业的图书管理员。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首都图书馆也早己迁入新馆近二十年了,但昔日的书香一直萦绕在心中。 如今交道口的书摊没了、书铺没了、书店关了、首图搬走了,浓々的书香渐淡,福哉?禍哉?
2020年6月3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