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109|回复: 2

颜巷(6—8) 丹阳寻古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2 23: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9-5-22 23:57 编辑

颜巷留痕(6)
丹阳何处寻古树


  故乡丹阳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有着六千多年的人文史和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先秦时即设有县治,先后谓之云阳、曲阿、风美等。作为东汉吴国之摇篮,南朝齐梁之故里,古代六朝之中心,说丹阳是为故国,自应是当仁不让。
  唐天宝元年更名为丹杨,又应该是一个有树有水的地方。坐落在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李白诗曰:“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当然是至今未曾改变。宋代改丹杨之杨“从木为从阜”, 取“丹凤朝阳”吉祥之意,定名丹阳而延用至今。
  那么,丹阳的树木呢?此地自然是丹凤朝阳,郁郁葱葱,满目绿色。但是这也许并不是我们的期待。古人有云,故国有乔木,兴邦有世臣,对于岁月久远的丹阳,我更想看看它的乔木古树。
  如今,人们也许已经习惯生活里不再有院子,也不再有大树。而我每到一地,心中就会生出一份冀望,然后它就牵引着目光,穿越了巍峨的楼宇,避过了繁闹的街市,要去寻找那些乔木古树。苍劲虬枝、亭亭华盖的大树,必定让人气爽神朗。我总觉得,数百上千年的树木,就有了精神照拂的灵犀。不然,为什么它的浓荫与一堵灰墙的阴影,决然不同而能让人陡然沉静?为什么有一株古树的村庄,有一片乔木的地方,其气息也与别处不一样?为什么久与乔木古树相伴相随的人物,其心气和性情也要舒展开阔一些?
  故国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参天古木,却又总能默默承接心灵的寄寓,这有乔木映衬着故国,也就构成了游子孤臣梦牵魂绕的意象,诚如“乔木萧萧故国,孤鸿澹澹长空”;“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
  然而,我走过丹阳的许多地方,甚至是许多的乡野僻远处,都已经没有了大树乔木。即便是级别甚高的旅游景区,以至是冠之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去处,举目望去,只是一片低矮的灌木和一些再生林而已;虽然有着葱茏和绿意,却终究让人意兴索然。
  不禁令人叹曰:故国依然,古树安在?
  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中,从民居到宫宇,从来多为木构。于是在岁月侵蚀和兵燹战火中,它们多已化为烟尘。黄帝陵墓和敦煌佛窟的森森古木,独在漫漫黄土与贫瘠旷原中突兀而存,便已诉说了中国树木整体的历史悲怆。欧洲民众多以石为屋,而将树木更多地留在泥土中,于是他们的古树与古迹得以一同留存。
  然而丹阳城东前艾镇西首沿(边)的南朝齐梁帝王陵墓,却是古树无存石兽留。当年,为四位帝王在故里定陵寝的风水大师,一改国人坐北朝南的习俗,均为东向萧粱河、西依山岗坡而建陵,也许就是为与山岗上乔木古树相伴。早年此地俗称百亩山。我爷爷曾对我说过:日走百亩山,迷路无处找,夜走百亩山,怕遇“妖路佬(拦路抢劫)”。后来,东洋人打进来搞清乡,怕新四军在此处藏身,就把树砍光了。山岗上没了树,只剩下了土坡,水土自然流失,萧粱河挡不住,千年河道变成路。正是“大树清泉皆已杳,只留情景在心头”。
  要说到对树木亘古未有的戕伐,不得不提大跃进。当时因为要大炼钢铁,于是建了“土高炉”不计其数。接下来就是全民砍树以便烧炉,如此的刀斧之下,哪里还有幸免之木。那时炼就的钢铁不知今在何处,可是举凡树木,已在炉膛中荡然无存。
  说实在的,因为没有了大树的依托,让我们的怀旧、乡思也苍白了许多。丹阳城东颜巷里是我儿时住过的村子,原来村西北有两棵并排着几百年的古柏树,像亲兄弟,似老夫妻,有四丈高。孩子们走出村子,去山窠里或赶集进城,回头迷了路,只要看到两棵老柏树,就等于找到了家。七十年代回乡,感物缅怀,正是赋颂吟诗的时刻,然而一问才知道,古老柏树在动荡的岁月里轰然倒下,留下一圈一圈生命的年轮,看似简单沉默,其实多重诉说。
  南朝帝王陵、唐中和铜钟、延陵季子碑、万善宝塔间……坐落在丹阳城乡,自古是胜景之处,仍有大树守持着故国的气韵。大泊乡陈家村那座宋代的彭隍庵旁,更硕果仅存地厮守着一棵七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堪称“丹阳树王”、“南宋遗老”。当年颜巷里及周边村里人陆路上街(进县城),彭隍庵是必经之地。据老辈人说,当年彭隍庵香火很旺,集场(市)兴盛远近闻名,银杏树也不止一棵,小车(独轮车)围绕树身可停放二十多辆。但一次雷击将亭亭华盖的古树烧成枯木,人们迷信天火烧,集场也就此沉寂。后来这棵枯木逢春,竟萌生出许多细嫩的枝叶,流香溢彩。古庵早已苍老得斑驳,倾斜了身子,古树却不弃不舍地守望在它的身边。古树的每一节枝干,那种深邃而纯粹的苍劲,除了岁月之外,根本无法企及,无法模仿。据了解,丹阳地界四百年以上的古树仅存三棵,均为银杏树。彭隍庵等三处冷落沉寂的地方,对于丹阳而言,不知要胜过多少的楼宇街衢呢。
  但是毋庸讳言的是,有共同的历史原因,让故国丹阳的古树,也是物以稀为贵了。今天的人们显然已经明白,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与历史文化和生命印迹,不但不相冲突,反而相得益彰。于是人们不惜重金,让大树重新回到城乡。为了让它们异地生根,人们对它们倍加呵护,这包括暂时地割去了它们的部分枝叶。于是一种特别的景象就出现了,一些大树的躯干伟岸伫立,但是在它们的顶部却没有了宽展的枝叶,萧条瘦削的旧枝间,是新绿的破出。
  然而,就是这份有些特别和怪诞的景象,向我们做出了多重的诉说,其中有岁月的沧桑,也有今日人们的情怀。
(原载于《解放日报》2005年11月1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0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巷留痕(7)
村西头南朝帝陵


  老家在丹阳城东北的颜巷里,村西几百米外的岗坡上,是村子先人的墓地。墓地附近有古代陵墓遗迹,如石兽、石柱、石梁、石额、石碑,村里人称之“石人石马”。小时候常与伙伴在那里玩耍,后来才知那里是南朝的齐明帝萧鸾、梁武帝萧衍、梁文帝萧顺之、梁简文帝萧纲的归葬陵寝,而陵墓前的石刻守护神兽自然是国宝级文物了。
  被誉为“江南文物之邦”的古城丹阳,历史上曾是南朝齐梁两朝帝王的故里。距今1500多年前,在那个硝烟弥漫、帝王更迭的乱世,先后有15位萧氏皇帝轮流登场,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就是从丹阳走出,开始了他们叱咤风云的人生,缔造了有名的齐梁王朝。在齐梁帝王故里东城乡,今颜巷村西北的二三里地外东村附近,有皇家寺庙皇业寺和皇家祠堂萧氏祠堂的遗址。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南朝齐梁帝王去世后,大多归葬于丹阳故里。自都城建康(南京)秦淮河沿破岗渎(古运河)下行,至今日丹阳拐入皇姓国号命名的萧梁河,入口处设置石兽守护,称之陵口,沿用至今。从陵口到水经山,长达十几公里。一条连通古运河的萧梁河,沿途有萧港(皇家专用码头),省亲、归葬、谒陵等交通十分便利。一道南北走向的卧龙岗,背依岗坡面临开阔平地,先后沿河岸依岗修建了12座齐梁帝王的陵墓。现存的11处26件陵前石刻统称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蜚声中外的中华瑰宝。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大多为有角带翼神兽。双角的称之天禄,独角的称之麒麟,成对设置在帝陵前。但王公贵族陵前,只能成对设置一种似狮带翼的神兽,名叫辟邪,多见于南京及周边的南朝王陵。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以神奇的曲线、流畅的神韵,造就石兽活泼的体型,多姿的形态。不论是长高各4米重约30吨的石兽,还是长高均不到2米重约4吨的石兽,都继承了汉代园雕、浮雕和线雕综合运用的手法,用整块巨石雕就而成。
  南朝齐梁石刻神兽灵动俊秀,形神兼备,成为南北朝时期南方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其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它们身上富有的南方优雅的情调,大大多于北方的粗犷雄风。
  南朝的齐梁文化为后人所瞩目,仅见于丹阳的齐梁石刻风骚独领,吸引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又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原载于《彭城晚报》200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00: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巷留痕(8)
南门外的季子庙


  又到一年春光明媚时,去丹阳南郊延陵镇九里谒季子庙的游客多了起来。季子庙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祠庙建筑群。
  季子,春秋时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季子庙历史悠久,据《九里庙志》记载,古代的季子庙有三处,南庙在晋陵东郊处(今江阴申港),北庙在武进博络城西,西庙即九里季子庙。经过历代扩建,九里季子庙规模为最大,前后共五进,大殿巍峨高耸,十里外可见宝顶,四周廊房围绕。在季子庙中,现存有一块高2.34米的季子碑,上有古篆十字铭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传为孔子亲自题书。现碑系唐玄宗时殷仲容摹拓其本,于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萧定重刊于石。
  古代统治者均十分重视季子庙,东晋刺史殷仲堪、南朝延陵令王僧恕、唐代润州刺史萧定等均来九里谒季子庙,殷仲堪还亲自撰写《谒季子庙碑》,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篇季子庙文献。唐代宰相狄仁杰下令拆除江南庙宇,但季子庙和泰伯庙、伍员庙、大禹庙却被保留。
  季子庙香火旺盛。相传,先到茅山敬香后,回头要到九里上香,否则就不灵。民间素有“上茅山,还九里”、“赶了茅山,沓(误)了九里”的说法。每到春季,四方香客云集季子庙,出现了“车毂击,人肩摩,舟如织”的壮观场面。
  也与许多古建筑一样,历史上的季子庙也屡毁屡建,前后不下十余次。民国初年,季子庙已经破落,限于财力,当时有“修东廊,倒西廊”的说法。抗战时期,因局势混乱,所有廊房被拆除,在“只见大火,不见九里”的浓烟烈焰中,季子庙大殿也被焚毁,但季札塑像尚存。次年,道士高天清为季子塑像建屋保护,继续供人拜祭。
  解放后,在破除迷信思想中,季子庙雕塑被推倒。“文革”中,庙中仅存的铁香鼎被砸毁,十字碑亭也被拆除,幸好季子碑被保留了下来。近些年来,季子庙的大殿得到重建,廊房内的数十尊神像得以恢复,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原载于《丹阳日报》2004年3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4 21:59 , Processed in 0.01893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