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864|回复: 4

晨钟暮鼓忆少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2 20: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晨钟暮鼓忆少年
冯绪杰

    从小生长在北京,耳濡目染着这座古都的大拆大卸,目前还有多少古老建筑硕果仅存不得而知。四合院、胡同、城墙、城门楼这些凝聚着古人心血的建筑随着年代的风风雨雨,或寿终就寝,或被所谓打着经济建设旗号而剜心剖腹,故宫、若干皇家园林还在硬撑着京城的些许脊梁。梁思成老先生若活在当下,不知又要痛哭几回。小时候生活在中轴线边上景山公园附近胡同一座四合院里,对中轴线的景物充满热爱,还有蓝天白云、悠扬的鸽哨、嘶叫的蝉鸣,久久不能忘怀。那时每天都可以瞭望到中轴线北端的鼓楼、钟楼,遗憾却从没有入内浏览一二。
   节后闲暇与“三八杂牌军”众友结伴同游。这些位大多从小生长在钟鼓楼周边。两楼中间的民房已杳无踪迹,修建成宽敞怡人的小广场,中间花坛林立,北灰南红,彰显出鼓楼的光彩夺目,钟楼壮观雄伟。几代的沧桑,几度的沉沦,余音袅袅的晨钟、暮鼓倾诉着传说故事,这里的故事传说与迷信不沾边,是历史文化的积淀。集体购票入内,静静的钟楼院内游人稀少。茂新兄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家就住在钟楼墙外西南角,钟楼院内蒿草齐腰,是他们一众“发小”打闹、粘蜻蜓、捉蟋蟀的绝好去处。通向楼顶的楼梯倾斜有五十度角,早已过了花甲年的诸位,攀爬起来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气喘吁吁的登顶,却被眼前硕大无朋的古钟震撼。传说此钟为明朝永乐年间铸造,重63吨,钟体为铜锡合金,通高7米有余,直径3.4米,厚0.245米。旁边伫立着一座《铸钟娘娘的传说》匾牌。传说:当年为给京城报时建造钟楼,皇帝命铸造一口大铜钟,集天下工匠而屡屡失败,期限将近,铜匠师傅华严心急如焚,其女儿华仙眼看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全体工匠即将被斩,她冲到炉前对爹爹说:“你看那天上是什么?”,华师傅抬头望去,只见天上飘来一朵朵彩云,此时华仙纵身跃入炉中,老师傅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鞋,霎时炉火升腾,铜水翻滚,华师傅忍痛发出呼号“铸钟……”,工匠们一起努力,大钟终于铸成。每日清晨,报时的钟声清晰的向四九城传来。后世的老百姓传言,经常可以听见钟楼上传出女子的呼叫“我……的……鞋……”。为纪念华仙姑娘,后人在钟楼东北不远处的小黑虎胡同24号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站在楼顶可以看见。如今每逢春节又能听到悦耳的钟声。
    与钟楼相得益彰的鼓楼,宛若红袍金顶巨人,在京城的中轴线北方注视整座京城,虽然周围的居民们很少听到暮鼓报时,然而定时的鼓乐演奏令人眼界大开。这座古代建筑,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高度的建筑工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显示出古人的智慧与力量。据说鼓楼始建于元初,名:齐政楼。明成祖朱棣建造北京时,皇宫位置东移,鼓楼随之东迁,今天的鼓楼是在当年元朝“中心阁”的旧址上,按当年样式重建。其功能用于击鼓报时,它的中枢是一套铜壶滴漏系统,可分四大部分,“天地”“水平”“万分”“收水”。整体的安放在楼上的“漏壶室”中,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装,待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差分毫,其后同时击响24面更鼓,声响汇成惊天动地的鼓声,传遍整座京城。
    鼓楼登梯与钟楼相仿,楼梯昏暗陡峭难行,行至顶端,眼前豁然开朗,大厅宽阔且富丽堂皇,坐北朝南安放七面鼓,中间一面鼓比其他鼓更加巨大。我们恰逢定点击鼓演奏时,七位身着赭黄短襟男女,鱼贯而入,鼓点声由小变大,节奏震人心魄,曲调似乎与陕北锣鼓异曲同工,令人肃然起敬。不巧的是,那日有达官游历,周围的安保人员令人生厌。鼓乐声闭,游人鱼贯而下。我却在寻找当年的滴漏系统,问工作人员,却问道于盲。我等一干人就像一群戴着红领巾秋游的小学生,在大厅外围栏边,一边叽叽喳喳,议论着童年旧事,一边向南眺望整条中轴线。后门桥当年的牌楼早已作古,桥身也残破不全,后补的桥栏新旧有别,桥下重新建起了粮船河道,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此情令人嘘嘘不已。眺望时隐约能看到我小时候的旧居,眼前的街道曾走过千百遍。中轴线是老北京东城崇文与西城宣武的分界线,只可惜如今崇文宣武已停留在记忆中。南端景山顶上的万春亭金碧辉煌,记得万春亭中央那尊巨大的木佛毁于文革中红卫兵之手,叹一声“呜呼哀哉”。景山南面的故宫似乎焕发了往日的青春,有机会约上身边的老友们去游览一番。
    钟楼后面的赵府街胡同有个为数不多的国营副食店,那里的芝麻酱还是当年的味道。看着营业员手拿长把儿的勺子,在缸里一㧟,向上一提,再想下一顿,把勺一侧,芝麻酱顺溜溜的进入圆口瓶内,儿时的记忆就在眼前,瞬间年轻了六十年。人老了,大多喜欢山南海北的旅游,我在想,北京作为古都,有数不尽的历史文化,有皇家园林熠熠生辉,还有不少当政者手下留情的古建筑和遗址,能把它们游尽读懂也不枉此生。总盼望与老友们围坐在古旧的小餐馆里,二锅头就着爆肚,再来一套马蹄烧饼加焦圈,烤窝头片儿。也许这就是我的幸福生活。
    钟鼓楼下生活过的我们期盼钟鼓楼长寿,捎带着我们也活得长久些。
                                                                                                        2018年10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3 1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着绪杰兄的晨钟暮鼓忆少年,想着那天我们几个老友一起,登上钟楼鼓楼,近距离的观钟赏鼓,初知北京晨钟暮鼓文化。今读绪杰兄的文章,更是开了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4 1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一开,信息成山;微信一来,阅读碎片,真正写作的人却少了。绪杰兄北京生长,情感北京自骨子血脉,漫笔流漾于民间庙堂,令外乡人土豆赞叹。曾拜读过绪杰兄的《庭院中的老槐树》、《感受北京的夏天》、《远去的鸽子哨儿》 、《没有城墙的北京城》等等。
    感谢绪杰兄赏文名山家园。
   
    敬请欣赏冯绪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480499197_0_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4 16: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很生动,在文字的生动中跟着冯先生也游览北京钟鼓楼,说的清楚,我看的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5 16: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忘不了绪杰、茂新在一次饭局上掐架,头一次见到,以为是喝多了,真吵呢。他们都是正宗地道的北京人,都深爱着北京的一砖一瓦、一树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4 23:47 , Processed in 0.0332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