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8-10-8 09:12 编辑
老高三的家长更悲剧 1 看了冷寿中先生的《“老高三”的悲剧人生》(《国际日报》第554期《南加知青》),深有同感。 1 而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父母心里更苦、更憋屈、更煎熬。最让他们失望、对他们打击最大的就是:儿女眼看就要考大学了,在重点高中就读的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迈进大学的门槛。大学附中的领导和老师对高三毕业生说,你们考上大学的成功率是70%以上!家长含辛茹苦把孩子培养、供养到高中毕业,鲤鱼即将跳过龙门,儿女即将成龙成凤,晴天霹雳,亘古未有:所有学校停课,大学暂停招生。两代人的希望顿时灰飞烟灭,希望变成了梦魇,变成了泡沫。面对革命狂潮,他们中的大多数还要强装笑脸,违心地表态支持这一变革。后来,初高中生六届连续上山下乡,他们的家长依然“积极”送子(女)下乡,送别的站台上,多少家长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强忍着泪水,只能在列车走远后,任凭老泪纵横。我到了北大荒后收到的第一封同学来信,就是这样向我详细描绘了我母亲送我时的神态,他出于宽我心的动机,赞扬我母亲坚强,在儿子面前不流泪。少年不识愁滋味,看了这封信,心里只是难受了一会儿。 1 当时如果不响应号召,不服从分配,赖在上海,街道居委会、里弄小组的大妈恨不得天天到家里来动员,弄得一家人不得安生,父母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多年以后,知青和他们的家长对那些大妈的意见仍然难以消除。 1 我们老高三有一个很大的、不可饶恕的过失,那就是在取消高考、上山下乡等历史事件上,从未或很少与父母进行过沟通。诚然,在那荒诞的岁月,这种沟通一不小心,是会引火烧身、招致灾祸的。父母更是担心子女祸从口出,不可能主动向子女抱怨时运不济。况且他们经过了多次运动的历练,三缄其口,话不由衷,隐忍不发都是可能而无奈的“选项”。而我们大多尚未成家,少不更事,“正统”思想控制着我们的大脑,难以理解父母的苦衷,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的想法。父母带着一肚子无法言表的话离开了我们,告别了人世。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的缺失空白,成为老高三乃至所有知青的终身遗憾。 1 在现实中,我还真接触过这样的家长。返城以后,我在朋友家里见到他母亲。当老人家得知我和她儿子一样,也去了北大荒,口中喃喃念叨:“那个时候我们很积极的。(她说上海话:‘噎个辰光阿拉老积极搁噢。’)”我感到不知所云,无以言对。但老人家的举止反映出她是有文化有修养的,绝非市井俗人。而下乡回上海探亲,在一位知青战友家串门,向老太太介绍东北兵团生活条件不错,顿顿白面馒头,食油比城里多得多,经常能吃上鱼肉,意欲让她放心。没想到老人家听了,没好气地数落道:“再好,能有上海好啊。”我同样无言以对,是啊,全国哪有上海好啊。这位老人小时候逃荒到上海,在纱厂做过童工,标准的产业工人,解放后响当当的领导阶级,实话实说,直言不讳。她肯定能对自己下乡的孩子说真话,这样的知青是幸运幸福的。大多数家长做不到也不敢那么说。自己成家有了孩子尤其是人到老年,想起父母一辈子的坎坷艰辛,将心比心地想象他们对下乡子女的牵肠挂肚,不觉悲从中来。 1 不敢设想,如果现在再搞一次停止高考的变革,再搞一次上山下乡运动,群众会怎么反应。没人敢重蹈覆辙。 石予民(2018年10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