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689|回复: 5

从姜奶奶看小说识字 想到七七、七八级都老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0 19: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姜奶奶看小说识字 想到七七、七八级都老了

                        曹景行

    莫言又出新小说了,我想姜奶奶一定会抢着细读,因为莫言写的还是她最熟悉的山东老家事情。不过,她应该不会再靠着老乡莫言的小说来识字,现在她自己也成为名声在外的作家,也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莫言自五年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直到今天才有新的小说面世,姜奶奶正好从莫言获奖那年开始发表作品,以后每年出版一本作品,比莫言多产得多。我问她今年打算出的那本会讲些什么,她说还是那些民间故事。这让我马上想起三四百年前同样是她山东老乡的蒲松龄和他的 《聊斋》,只是她把到乡下收集故事叫做“上货”。
    姜奶奶大名姜淑梅,今年八十整,凤凰卫视的许戈辉在 《名人面对面》节目中就叫她姜奶奶。姜奶奶本身就是奇人,六十岁开始识字,七十五岁开始写作,有人称她“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但如果没有莫言和他的小说,也许就没有她的奇迹。早就有报道说,她就是因为看了那位山东老乡的 《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娃》 和半本 《红高粱》,感到“这个我也能写”,于是中国就产生了一位新作家也是老作家。
    不久前,江苏卫视周六晚间节目《阅读•阅美》 请来了姜奶奶和她女儿作家艾玲。录制中我问老太太最喜欢莫言哪部作品,她说是 《天堂蒜薹之歌》,里面讲的事情她最熟悉。她还告诉我们,正是因为熟悉,早先她也把莫言的小说当做识字课本,边读边猜,认识了好多字。大家都说莫言是最接地气的当代中国作家,但究竟什么叫接地气,姜奶奶的例子或许正是最好的说明。她喜欢的另一位作家是河南的乔叶,因为河南的风俗很像山东,她熟悉,“细节真细”。
    姜奶奶六十开始识字主要不靠别人教,除了看书猜字,还有就是看电视戏曲频道,通过屏幕上打出的唱词来认字。她还会自编快板、歌词,自己说唱,叫孩子用文字记录下来,她再将这些字都认出来。另外,走到街上看到路牌、广告、招贴等上面有不认识的字,随时问身边的孩子甚至路人。认的字多了,就可以看书;看的书多了,就有了把自己经历和知道的事情写出来的冲动。
    这种学习方式和途径很特别,而且是她自创的,够神奇。但人的学习能力本来就相当神奇,想想自己小时候认字看书,也不是仅靠老师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也是连蒙带猜、生吞活剥,小学一年级就干掉了 《水浒》,而且还是繁体直排的旧版。从姜奶奶又想到了我的祖母,在家我叫她婆婆。我们祖孙都属猪,我八岁那年她正好八十,我读小学二年级,她文盲。那时,上海里弄里面推行扫盲运动,祖母就要我教她认字。
    不只我教,她同姜奶奶一样看到不识的字就问别人,还会一笔一划记在纸上,我母亲和兄姐都是她的老师。她也开始看家中的书,看我们孩子的书,这本看不懂就换另一本,喜欢看的可以看到半夜,我们睡了她还“秉烛夜读”。不知什么时候她会写信了,写给儿孙。远在香港的父亲第一次收到母亲来信,真是又喜又惊,“句句中肯,十分恳切”。尤其是信中“钱不可不用,却不可乱用”的训示,让父亲的朋友都大为赞叹。
    八十识字或许晚了一些,不然我祖母也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和乡下的故事写出书来。而且,她和姜奶奶都是很好的例子,说明老年人仍然有很强的学习潜能。同样在录制江苏卫视《阅读•阅美》 时,见到了已经成为“网红”的志愿军老兵尹吉先。他为了告诉年轻人真实的战争,七十九岁开始学电脑打字,而且用的是汉语拼音输入法,尽管他自己仍然是浓厚的山东口音。我还知道,上海老人饶平如八十七岁那年妻子离去后开始作画,记录他们六十年的夫妻生活和感情,已出书十八册,还被外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他九十岁开始学钢琴。
    虽然不是每个人老了都能如此,但千万不要低估了老年人的学习和创造潜力。六十岁退休之后,好多朋友反而有更多时间去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是本来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做的,甚至像姜奶奶那样进入人生的“第二事业期”。《阅读•阅美》节目中另一组嘉宾,四位平均年龄近九十的老爷子,就结伙闯到国际老年田径赛事中,最后“打遍天下无对手”,更破了他们那个年龄组的四乘四百米接力世界纪录。
    前年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到山东枣庄采访年逾八十的退休教师任世淦老人。他六十岁后即全力搜寻台儿庄战役史料,骑自行车行走数万公里遍访一千五百个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今天,退休老人的各种活动主要还是自娱自乐,手机微信上也往往自成群体,结果是一起慢慢老去以至最后消失。外界很少去发掘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更谈不上去研究其中的普遍规律,为他们发挥仍然丰富的创造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实际上,阅历、经验、知识积累以及顽强和坚持,往往正是老年人有可能再创人生辉煌的优势和资本。记得我祖母八十多岁还为全家大小做棉鞋,用家乡带来的麻搓成线再勒过蜂蜡,用平时捡拾的碎布片浆成又厚又硬的鞋底,用钻子加粗针一孔一孔地扳紧扎牢,其精细结实放在今天大概可以“申遗”……
    成见和常规应该颠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由幼至老从来就不会按部就班过日子。近日母校举办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暨复旦大学77、78级校友返校活动,颇为隆重。但如果还只是停留在歌颂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或者追忆那几年“史上最佳”的读书气氛,那就过于局限了。同当年西南联大一样,那几年中国大学教育恢复期之所以不同寻常,之所以值得留恋怀念,其中一定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也就是“打破常规”状态下才可能发现的教育规律。
    那时,我与同班的应届生同学年龄最多相差十二至十四岁;我们六六届是读完高中停顿了十二年重又进入课堂,比我们小六七岁的那些同学基本上没有接受系统的中小学教育,考入大学后才从ABC开始学英文。是不是这种出于历史无奈而造成的多元混杂,加上宽松的学校环境和密切的师生关系,反而有利于人才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应该是,可惜至今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如今77、78级的也都老了,我们这些六六届高中生已入古稀行列,当年的应届生也接近退休。无所作为的养老不是我们心甘情愿的结局,用当年打破常规的心态来开创尚余的未来,岂不更好? 姜奶奶、我祖母和其他许多老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当然也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2 23: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推荐了一篇文风和内容都实实在在的好文章,谢谢。曹景行是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人,学养丰实,其稳重文雅的作风能体现在他做的节目里。
    姜奶奶和景行的奶奶七八十岁开始识字甚至写作,似乎就不懂得自己老之将至,两位老人是土豆的榜样,土豆还不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5: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7-10-13 19:26 编辑

8dbdbaba5e931602f0f9e079ff93f496_4c0b4a37a4f125d7d7214.jpg


  曹景行,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曾任《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的曹景行,从幕后到幕前,从平面媒体到卫星传播,多年来累积了丰富的新闻知识与经验。 勇于面对挑战的曹景行为凤凰卫视创造了多个深受欢迎的时事节目。
他还是暨南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客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著作有《香港十年》和《光圈中的凤凰》。.
曹景行高中毕业,正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一晃10年,再读大学时,已是拖妻带女,30出头。毕业后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世界经济,五六年中每天在中外报刊资料室里从早坐到晚,一直坐到年过40,移居香港,一切又从头开始。香港回归那一年,忽然感到自己已是50岁的人了,应该找一些更有趣的新鲜事情做做看,于是改行做电视。 1998年7月凤凰台要开《财经论坛》,想找一个头发有点白的人来主持,照了一下镜子,觉得可以试试,就这么试了一年。
         (摘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9: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7-10-13 19:35 编辑

eb9c4316f359a30788fe6c7d39fe8841_u=2192534488,2411880485&fm=27&gp=0.jpg

曹雷

   说到曹雷,很多中年人和热爱配音的朋友们可能并不陌生。
   说到曹景行,只要看过凤凰台的观众都知道他是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
   在我们眼中,这两位可以说都是名家了。但有的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两位名家其实可是一家人呢,他们是姐弟。
  曹雷1940年出生,浙江浦江人。1962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金沙江畔》、《年轻的一代》等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1982年起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兼导演。曾为《非凡的艾玛》中的艾玛、《茜茜公主》中的苏菲皇太后、《爱德华大夫》中的康斯坦斯、《最后一班地铁》中的玛丽、《鹰冠庄园》中的安切钱宁以及《蒲田进行曲《姐妹坡》等译制片中的女主角配音。并担任《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柏林之恋》等片的译制导演。她是位出了名的多面手,除了配音之外,她能演话剧、拍电影、朗诵诗歌。她的文学才华也相当出众,曾写过音乐广播剧还发表过有关影视理论的文章。

   (摘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9: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7-10-13 19:34 编辑

       曹雷、曹景行是曹聚仁与夫人邓珂云所生的一对儿女。   
  曹聚仁1900年7月7日诞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1972年在澳门去世。这位曾地20世纪中国文坛、报坛、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23岁便准确笔录了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书《国学概论》出版;20多岁就以中等师范生的学历,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成为名教授;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名闻上海滩;抗战爆发,脱下长衫,投笔从戎,成为抗战名记者之一;蒋经国在江西赣南时曾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该报当时成为东南三大报之一;1950年他又只身赴港写作,之后又频频北上,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宾。

8d9bed028d256fb33d9625656f4311b0_u=290373807,2380992438&fm=173&s=348BDD5F02A.jpeg

(摘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31 20: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几年整理旧作,但将其印刷出书,信心总是不足,觉得人过六十万事休,欣读姜奶奶的事迹,心又活泛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20:39 , Processed in 0.0208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