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983|回复: 10

颜巷(55) 蟋蟀声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9 20: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7-9-9 20:52 编辑

颜巷留痕(55)
蟋蟀声声


   窗外,疏月梧桐。一阵风儿卷过,送来“唧唧”的蟋蟀声。瞬然间,我的心被这虫鸣挑得轻轻一颤,哦,秋天来了。
   在我的记忆里,初秋的夜,有蟋蟀的歌声,便有孩童在这歌声中忙碌不停。那时入夜,蟋蟀声鸣阵阵,弟弟的眼睛就会乌黑发亮,拿着手电、小网、竹筒循声追去,轻手轻脚拨开丛草,掀起砖瓦,只要觅见蟋蟀那矫健的身姿,一身疲劳全无,仿佛眼前出现一片光明。
   儿时的痴迷情致,至今难以忘怀。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夏天那一夜,一场特大暴雨,使我们地势低洼的居民区成了一片汪洋,周围的邻居乱成一团,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喊声,随着风雨劈天盖地。我和弟弟被父母从梦中叫醒,迷迷糊糊地跟着父母从床底下向外搬东西。猛地,弟弟停手叫道:“虫,我的虫!”我还没回过神来,他已冲到墙旯旮捞起蟋蟀罐,救起幸存者,尔后全然不顾父母的喊声,双手捧着宝贝罐子在一边暗自抹泪。
    30年过去,忆起此事,不免要调侃弟弟的“痴劲”十足,也感叹儿时捉“虫”的情趣不复再来。每每仰见秋月,品味蟋蟀的低吟浅唱,竟有点惆怅袭上心,微甜微苦,微酸微涩,毕竟岁月难复呀。
    其实,雄蟋蟀两翅摩擦,“唧唧”鸣叫,是为了求偶,文人骚客听出“弦外之音”,只不过附会幽思,借物抒怀罢了。蟋蟀又名“吟蛩”、“蛐蛐儿”,也叫“促织”、“趋织”,因为它的叫声又急又快,很像短促的织布声,所以民间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俗语。
    自解其意后,每逢听得蟋蟀声声,不禁汗颜。秋节时分,芳草不复绿,河水不复肥,蟋蟀的吟鸣又多了一重含义,仿佛鼓声点点,催促不已。尤其在静夜,无人声之际,唯有蟋蟀“唧唧”,一声紧似一声,一阵追似一阵,逼得自己扪心暗问:一年时日已去无多,是否懈怠了生命呢?
(原载于《富阳日报》1994年11月1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9 21: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兄好:

弟弟的’”虫”,还玩吗?

最近在微信里看到上海朋友发来“斗蟋蟀”的小视频,里面的人物都说上海话,能听懂大致意思,可能有不少“本地话”和行话,听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4: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蟋蟀“唧唧”,一声紧似一声,一阵追似一阵,逼得自己扪心暗问:一年时日已去无多,是否懈怠了生命呢?
说得好!
逸卿兄连发两篇好文(另一篇为《荷缘》),学习,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22: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土豆 发表于 2017-9-9 21:45
颜兄好:

弟弟的’”虫”,还玩吗?

    小文得窦兄关注,颇感欣慰。
    记得俺弟弟上中学后,就将宝贝罐儿和“捉虫”家把什送人,不再与虫为伍同斗了。
    有意思的是,当年“玩虫”的大多是少年儿童,如今“斗蟋蟀”的多半是大老爷们。
    小视频里蟋蟀声声,儿时捉“虫”的情趣不复再来,也没人品味蟋蟀的低吟浅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21: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永年 发表于 2017-9-10 14:39
蟋蟀“唧唧”,一声紧似一声,一阵追似一阵,逼得自己扪心暗问:一年时日已去无多,是否懈怠了生命呢?
说 ...

    小文得永年兄喜欢和理解,在下甚是欣慰心存感激。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 1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蟋蟀声声忆早先
玩虫情趣品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22: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天晚上房前屋后听准蟋蟀鸣叫的地点,第二天一早带上工具:纸卷的大拇指粗的纸筒或是竹筒(竹筒一侧用刀割透,有一二毫米宽的透气口),网罩,还有一壶水。板砖底下的好逮,尤其是好蟋蟀,掀开板砖,它并不惊慌失措,而是转悠头须,探听虚实,显得很沉稳冷静,有大将风度。它们肯定会讥笑呵斥那些四处乱窜的同类:慌什么!洞里的就要用水淹七军的办法把它灌出来了。用网罩轻轻地罩住它们,慢慢地将它挪到手心里,送进纸筒或竹筒。现在城市郊区恐怕走很远都难以听到蟋蟀的叫声。
现在的孩子要逮蟋蟀,还不被家长打个半死,左邻右舍也看不起这样没出息的后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4 19: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成兴 发表于 2017-11-2 10:26
蟋蟀声声忆早先
玩虫情趣品童年

    小文喜得成兴兄妙语妙评,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2 22: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予民 发表于 2017-11-3 22:09
头天晚上房前屋后听准蟋蟀鸣叫的地点,第二天一早带上工具:纸卷的大拇指粗的纸筒或是竹筒(竹筒一侧用刀割 ...

   予民大哥的“捉虫”,比俺在行多了,尤其是“捉虫”细节。现在的孩子,连“说”都没听到过,更别说是“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3 11: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7-11-22 22:51
予民大哥的“捉虫”,比俺在行多了,尤其是“捉虫”细节。现在的孩子,连“说”都没听到过,更别说是 ...

亲身体验嘛,毕竟同济新村在我小学时代属于半乡下。上高中第一次劳动是校园除草,校园里种了些蔬菜。我能分辨野草和蔬菜苗,让市区来的同学佩服不已,真是五谷不分,他们天天水门汀弹硌路,哪里见得到庄稼菜苗、青青野草。
逮蛐蛐儿还有惊险一遇:一天撬开一块水泥板,只见一条菜蛇盘曲着一只蟋蟀,我们都知道这头蟋蟀肯定是“大王”,可谁都不敢下手,眼巴巴地看着蛇滑向草丛,蟋蟀蹦向远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1:53 , Processed in 0.0180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