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238|回复: 6

推荐一本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7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鱼挂到臭、猫叫到瘦》。
51.jpg

       不是做广告,喜欢的朋友可以读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09: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以土地里长出的直白文字解构知青神话
  上山下乡真的是那么神圣么?底层知青们真的是如此想的么?再教育得到了什么呢?无止境地盼回城?无止境地等待?用底层最破败的生活解构知青神话。
  知青不属于城市,不属于农村,他们是毛主席撒下的一把草籽,悄然活着,活得艰难迷茫,活得不知所以。土剌剌的村子,原始的人性,与不可遏制的清醒和无限美好的理想交织着,知青们莫名其妙陷入无法逆转的历史陷阱中,等待耗费了整整一季的青春。此种原因,人人了然于心,作者不动声色地揭其荒唐可笑与残忍。
  2.“真实”的小儿女们杂碎的吃喝玩乐和性爱体验
  它解构了以往“伤痕”“反思”文学中所有的政治意义,还原为最真实最常态最平凡的知青生活本身。在这种真实的生活形态里,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悲剧意味。
  它超越了以往知青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超越了以往对知青生活的痛苦咀嚼和回味,以所谓永恒的情爱主题展示了那个特定年代里,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也能照亮年轻人的生活。
  3.最真实的江浙民俗画卷 清新却透着低俗
  破败的农村生活,知青们最初坚守着信仰,渐渐的,男青年们去摸亲家母,洗妈妈汤;女知青们怀孕的怀孕,死亡的死亡。这里的欲望阴暗又明媚,这里的人性清新又低俗,而这里的故事却个个让人无语又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7 1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介绍挺不错,买一本瞧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7 1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宋宝安 于 2013-4-7 11:23 编辑

       任何文学作品如果离开了真实生活真实的胚胎,那就不是表达;只靠依附。理应反思知青那段历史,关键是大多知青还不知道反思什么。过去的艰辛,痛苦,挫折与无奈都在随遇而安的梦中淡化了,甚至可以喊出“青春无悔”的梦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7 22: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3-4-9 10:57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60dfbf0101286p.html当当网上缺货,看来走得挺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6 2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6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挂到臭、猫叫到瘦》

1CDCCA57C933ADA172DB1EF49ECBACAB.jpg

以土地里长出的直白文字解构知青神话
上山下乡真的是那么神圣么?底层知青们真的是如此想的么?再教育得到了什么呢?无止境地盼回城?无止境地等待?用底层最破败的生活解构知青神话。
知青不属于城市,不属于农村,他们是毛主席撒下的一把草籽,悄然活着,活得艰难迷茫,活得不知所以。土剌剌的村子,原始的人性,与不可遏制的清醒和无限美好的理想交织着,知青们莫名其妙陷入无法逆转的历史陷阱中,等待耗费了整整一季的青春。此种原因,人人了然于心,作者不动声色地揭其荒唐可笑与残忍。

“真实”的小儿女们杂碎的吃喝玩乐和性爱体验
它解构了以往“伤痕”“反思”文学中所有的政治意义,还原为最真实最常态最平凡的知青生活本身。在这种真实的生活形态里,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悲剧意味。
它超越了以往知青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超越了以往对知青生活的痛苦咀嚼和回味,以所谓永恒的情爱主题展示了那个特定年代里,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也能照亮年轻人的生活。
最真实的江浙民俗画卷 清新却透着低俗
破败的农村生活,知青们最初坚守着信仰,渐渐的,男青年们去摸亲家母,洗妈妈汤;女知青们怀孕的怀孕,死亡的死亡。这里的欲望阴暗又明媚,这里的人性清新又低俗,而这里的故事却个个让人无语又无奈。
法国汉学家 知青问题研究专家 清华大学教授 潘鸣啸
更的的非常擅长用精细而又自然的笔触描写知青生活,知青苦恼,及如何苦中作乐。因他没有禁区,自由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和讲故事的才能。所以在他的笔下,中国农民和城市青年——这些“不速之客”——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读者很自然地走进他笔下的生活,历史距离和地理距离似乎已不存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国家的人都被触动。虽然他到现在依然低调神秘,而且这几年才开始在网上发表著作,但是更的的,这个不平凡的作家,会把他不平凡的名字刻在知青文学这块碑上,而且是很高的位置。
六七届知青 凤凰网高级顾问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作者 乔海燕:
真实的农村,赤裸裸地、残酷地、毫不留情地剥去宣传、装饰的外衣,把几百万天真、单纯的心灵放在太阳下暴晒,放在贫穷中锤炼,放在愚昧中煎熬……这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意义。
毛泽东没有想到,他把知青们送到的不是农村,而是送进了炼狱。他希望他们完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体力锻炼,而他们却开始了突破思想樊笼的探索;他希望他们认识到“脚上有牛屎的农民最光荣”,他们看到的却是愚昧和落后;他希望他们看到真实,他们却用这真实戳穿了谎言。
下乡海南岛农垦兵团10年老知青 旅美作家 耶鲁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 苏炜:
读此书“让人有一种类似观赏苏绣、工笔画或者天鹅绒、波斯地毯一般的细致质感。那个叫“竹窝里”的江南水乡日常生活场景里的鸡飞狗跳,家长里短,烟波水光山色,粪桶鸡窝鹅圈,雾气酒气汗气……完全是有色有味、可触可感的,仿佛是原生态状似的一大把、一大把地掼摔到你面前,刚一开卷,读者就不自觉地被“忽悠”进去了——”
这本书把底层世态的纷繁多彩,特定时代的荒诞与荒芜,饮食男女的人性阴暗与明媚,越写越细,越抠越深,越进到内里越让人心惊;你不需要使劲就已进入了历史言说的“规定情境”,但却要静下心来细读慢嚼,才能品出个中回眸反思、痛定思痛的深邃滋味。然后,你就不由得为作者出手不凡的老辣笔力,暗暗吃惊。
香港作家联会理事 香港版《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编辑 金虹:
更的的这本书把琐琐碎碎的农村生活,家长里短,写得这样真切、细致、动人,包括摸亲家母这样违背中国礼教的野俗,全然不猥琐,那些大胆追求爱情和性的农村小媳妇,让人感受到她们的纯朴、善良、热烈,我觉得宛如读《诗经》的“风”。
知青阿毛是个好青年,他有理想追求,聪明又能干,善良又侠义,他爱过人,也被很多漂亮的女子心仪,然而他的爱情是那样坎坷,最后只能在摸亲家母中宣泄。阿毛的爱情和理想都在现实中销蚀了。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力坚:
更的的,一个有点儿怪的网名,洋洋洒洒的长文,看了,觉得很有史料价值,收藏进博客文史数据库。不仅自己看,也要求做知青研究的学生看。
《鱼》的文笔功夫首先体现为很会“泡生活”。作者“泡”在他所描写的生活中,也引领读者“泡”在他所描写的生活中。作者似乎不急于说故事,而是叨叨絮絮说生活——乡村的生活、知青的生活、农民的生活。不疾不徐、不紧不慢、自自然然、轻轻松松、琐琐碎碎,细细腻腻。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了。娴熟自然的表达,各式词汇的运用,从局部或个案来说,不露痕迹、自然天成、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之类的誉词也可以用得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
这本书生动地重写了知青故事,写出这代人在土地上扎根的不平凡的经历,尤其是知青一代人与农民建立的温馨而浪漫的关系,笔法幽默、妙趣横生却又常有令人心酸之笔,是一部难得的精彩之作。
北京大学教授、老三届知青 陈浩武:
《鱼挂到臭 猫叫到瘦》,是我看到的关于知青题材的一本好书。真实,不做作。作者有一个独特的视觉,就是关于知青的爱情婚姻问题。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尖锐,但是他们无法选择,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一个机会的出现。机会虽然渺茫,但是等待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唯一手段。对爱情的渴望,对异性的渴望,每天都在啃噬着他们的精神,啃噬着他们的肉体,这种煎熬,这种对人性的摧残,是这本书对当年知青下放历史的最深刻批判。
插队内蒙古22年“资深”知青、作家 冷明:
一部知青的情史,一曲青春的挽歌,荒诞时代的荒唐,让人心旌摇动的性爱,令类的语言,把插队生活描写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用明清笔法书写知青小说是一大奇迹,俚语土语文革用语,信手拈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你不得不为作者辛辣老道的功力叹服。一边是男知青,一边是女知青,青春萌动,却要强行压抑各自的本能;一边是鱼,一边是猫,近在咫尺,却不敢相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借用曹雪芹不朽的诗句,来探讨大有红楼遗风的此书也许并不为过,透过露骨的情色,时代的伤痕,留下的是点点知青泪。
插队海南12年知青、出版人 黎服兵:
张艺谋买下《山楂树之恋》拍电影,据说拍得纯净非凡。这令我疑心。知青群体不纯净,在那非人岁月里所有人不可能纯净。不纯不净才是正态常态。所有的理想,经过文革的摧残,早已崩塌。相比下,更的的笔下的知青,表现更为真实,行为更为驳杂,言行更为可信。书中出现的“挂屌汉”,有男知青,有男村民,常受性的驱使去寻找女性;书中的女知青,为了脱离贫瘠的农村回城,虽然有青春的冲动,却不敢接受这群“饿猫”野性的呼唤,强行抑制本能,活生生把自己“挂”起来,其中的委屈、悲哀、惶恐,催人泪下。书中农村的年轻妇女,对男知青的爱慕和爱护,虽近性乱,亦传出丝丝温暖,令人尊崇。
著名出版人 贺雄飞:
这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是从江南乡土中拔地而起的著作,甚至带着泥土的潮气、野性与腥味。作者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中游刃有余地拾掇着生活表层的细枝末节,这无疑是一项繁复而细致的工作,同时又是作为一个书写者庄严而神圣的任务,因为这不止是知青的记忆,更是不可磨灭的国家记忆。“鱼挂到臭,猫叫到瘦”,鱼错了?猫错了?非也!
南京老知青 齐匡之:
阿毛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知青形象。骨子里阿毛的知识青年身份才是他唯一的社会血型,他对前程的思索和追求最终受到他校园教育程度和城市生活环境的左右,他决不会让“竹窝里定式”干扰和决定他的人生路线,相反,倒是“阿毛”让竹窝里村民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作品中的知青插队地点在吴语区,与我有缘。我曾在南京以南一百多公里插队,所以作品中的乡土语言,于我十分亲切,理解全无障碍,句句入心,字字贴意。诸如“歇盼吃点心”、“点把点”、“早点歇夜”、“滚死烂壮”、“没有数目”之类。阿毛自嘲说:“屌知识青年,下放鬼子。”一再引起我的窃笑和回忆,人物身份定位和造词遣句,十分精彩和准确,仿佛昨天我们多数知识青年也说过同样的话语。
著名出版人 安波舜:
这部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作为知青,它真是而准确地敲击着我们的灵魂和神经。阅读它,我几乎无话可说,只有深深的泪水。祈望八零后的知青后代能够幸运地读到它,那样,就会触摸到父辈心底那一道道痛苦和焦虑的皱折。
香港知青出版社编辑、香港知青艺术团团长 老三
本书之前的所有知青文学都不敢触及到性,彷佛弗罗伊德的理论在中国知青一代身上全无应验。
上世纪中叶,近三千万青春勃发的青年男女被送到人世间最底层“接受再教育”,剎时间基因繁衍自己的本能和“吃了上顿没下顿,熬过腊月愁春分”的生存环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博弈。承担教育者重責的贫下中农们用“鱼挂到臭,猫叫到瘦”一语道破了知青们“想爱而不敢爱,想性而不敢性”这一代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困境和抉择。
阿毛是个在睡梦中也叨念着伟大领袖教导的好青年,尽管命运对他不公平,但他乐天知命勤恳敬业;然而该死的荷尔蒙分泌却驱使他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山楂树之恋」……在父老乡亲的言传身教下,阿毛扎根土地回归人性,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
中国将由知青一代管理,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这层人上来。鱼和猫,有助你了解知青,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著名文学批评家 孟繁华:
这是一部知青小说。但是,它与我们曾经熟悉的知青小说是如此不同。它没有声嘶力竭的血泪控诉,没有暗无天日的无边苦难。它着意书写的是知青时代在竹窝里的日常生活、饮食男女和极富浪漫色彩的风俗风情。在更的的讲述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曹雪芹、沈从文、汪曾祺、王小波文学传统的承继和延续,他为知青小说的讲述方法提供了崭新的经验,它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知青小说。
内容简介
     苍茫大地的一只角落里,单有沙粒似的一个村子唤作竹窝里。因了彻底的贫穷或者不讨女人喜欢或者不知道什么的缘故,竹窝里有很多单身男人,单身男人被称为挂屌汉。竹窝里的挂屌汉喜欢和有夫之妇偷情来聊解无米之炊,这种两情相悦的行径就叫做“摸亲家母”。年复一年地不断激情上演,摸亲家母成为挂屌汉们喜闻乐见、乐此不疲并且大力开展的群众业余文体活动,只要他们还没有活活饿死。
     时至公元1975年,老三届知青阿毛等人已经下放在竹窝里七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是人之大伦,不料这里的数百名男女知青却是日夜企盼不知何时降临的上调,绝望地等待着“容当统筹解决”的兑现。
     他们坚持拒绝爱情和婚姻,他们因了生存而不敢接受爱情和婚姻,于是“鱼挂到臭、猫叫到瘦”,青春飞快流逝,他们在等待中渐渐就人老珠黄或者白了少年头。
     阿毛及其同学们在目睹和经历了男女同学的生离死别以后,终于别无选择、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挂屌汉的行列,男欢女爱、酣畅淋漓地开始了摸亲家母的情爱生涯。
作者简介
更的的,网络作家,其长篇小说《穿过十八岁的子弹》已由美国明镜出版社出版,问其何谓“更的的”,则录贺《薄幸》词以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9:59 , Processed in 0.0263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