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载于1992年哈尔滨《青年之友》创刊号上) 归去来兮 ----北大荒老知青探亲团随行散记 文□ 立群 “北大荒是个赶也赶不走的梦,想起它,人生便多了些思考,生活便多了些信心……” ---摘自一名老知青的书信 案头,一年前结识的“荒”哥们的信件摞高了,渐渐地成了摞在我心头的一种负疚。去年7月,我随原省建设兵团12团 4连的58名老知青组成的“北大荒探亲团”从黑龙江畔的名山农场归来。一个并未有谁“指令”的命题却成了我搁不下的一桩心事。于是,我摊开稿纸,整理记忆,用我并不生动的文字,为这次北行作一次真实的补记。 A章:回归---违背初衷的“北上行动” 在“旅游热”、“出国热”在中国大地泛起、涌动的今天,远在天涯的北大荒何以魔力般地抗衡着风起云涌的社会时尚,牵动着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的老知青日夜思归?7月22日当我作为“探亲团”特邀代表被二十几位哈尔滨老知青的热情裹挟着登上通往鹤北的列车时,眼前的情景释然着我先前的疑惑。 “做梦都盼着今天的相聚”。8号车厢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兵团战友如约聚会了。握手、拥抱、捶肩……几十双泪眼在辨认着昔日相濡以沫的战友,那爬上眼角的鱼尾纹在述说着返城后的酸、甜、苦、辣…… “十几年前,当我随着返城的知青‘打道回府’时,曾撕碎了兵团服发誓:今生绝不再踏上北大荒半步。现在才知道,这个‘赌’打输了……”我邻座被“荒哥们”称为知青画家的刁嘉书感叹着。担任此次“探亲团”团长的北科大讲师窦忠强从挎包里掏出一本《北疆战友书信集?动情地说:“为了探望北大荒,战友们整整筹划了一年三个月,自筹经费几万元,大家都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只要回去看一眼,心里便感到踏实”。接着,他向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身患绝症的老知青听说要重返北大荒的消息后,一连在病榻上哭了几天,他特意托人捎来了100元钱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我去不了了,但一定把我的心意捎回北大荒……。来自天津的一位知青大姐指着正在望着窗外的女儿对我说:“女儿今年17岁,正是我当年下乡的年龄,这次带她来,就是让她看一看妈妈曾经流过汗的北大荒是个啥样子。当年……”她说不下去了,转过头拭着眼角的泪花。我的鼻子禁不住一阵阵发酸,我忽然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未理解就是未曾经受过,或是未曾感受过的”。我想,我大概和那女孩一样,急切地想在那似懂非懂之间,在长我一旬的北大荒人中寻求更加深刻的理解。 B章: 小路---走向成熟的人生曲线 7月22日晚9时,列车驶进鹤岗车站。当年,曾经代表老垦荒战士迎接第一批知青到北大荒的吴海忠如今已经进入“花甲”之年。此时,他和农场的相亲们伫立在月台上,迎候着这群当年从北大荒放飞而今又归来的“鸟儿”。“连做梦都想着你们会回来的”,他用抖动的大手攥着一枚燃亮的打火机,在夜色里逐一辨认认着每一张曾经熟悉的脸庞,呼唤着每一个曾经熟悉的名字,禁不住老泪纵横。这位19岁就屯垦戍边的老兵,此刻想了很多,他想起了当年在帐篷里为知青做的第一顿饭,想起了拎着马灯为这群后生掖被窝的雪夜,想起了…… 车站距离名山农场还有一段山路。汽车载着我们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奔驰着。也许是吴海忠的话语勾起了老知青的思绪,顷刻间车厢里变得宁静了,知青们一齐把头探出窗外,久久地望着远处那星星点点的灯火和眼前这条伸向远方的小路。当年的放羊倌刘广成低声唱起了一首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战友们附和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歌儿变了调,此时我听到有人在黑暗中低声抽泣...... “刚到北大荒时,我才满16岁,满目苍凉的荒草地,使我产生了“出逃”的念头。一天,我偷偷的摸上了这条山路,谁知道这条路竟那么长,怎会么也走不到尽头。可从那以后,我好像长大了许多,好像知道了人生道路的漫长和曲折……,“探亲团”副团长姜振泽意味深长地说。 这条路,勾起了战友们一连串的回忆…… C章:老屋---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 23日这一天,整个名山农场俨然象过年一样热闹。农场电视台重复播发着老知青归来的“头号新闻”;农场四队自发组织了唢呐队、锣鼓队迎接远道而来的老知青探亲团;热情豪爽的“老垦荒”抢着置办丰盛的家宴,为昔日的战友接风洗尘……农场上下,乡亲们个个眼圈都是红红的。 “梦里青纱帐、永为我基石”。“探亲团”高擎着“情系北大荒”的大旗,重新回到他们所熟悉的场院、羊号、酒坊、连部、小学校……令他们“失望”的是,当年他们亲手盖起的“大小六户”房舍,已被一幢幢新建的厂房、居民楼所代替;当曾担任四连第一任小学校长的上海知青张文楹和曾经在这里当过教师的战友们走进这书声朗朗的教室时,讲台上那个端庄的女教师突然涨红了脸跑过来喊道:“张老师“,张文楹怔住了,眼前这个姑娘就是20多年教过的学生。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位曾经受到过北大荒培育,同时也用科学文化培育了北大荒后代的上海老知青,看到他的学生如今也走上了讲台,心中顿时腾起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他抱起一个座位上男孩深深的亲了一口,并将战友们带来的书和文具分赠给每个孩子,他多么希望北大荒未来的建设者真正成为知识青年。 当年垦荒队最年轻的拖拉机手张玉山和他的爱人董文英此时悄悄第踅出人群。但年他们亲手用“拉合辫“盖起的被称为“金字塔”的小仓房居然还在那里矗立着,如今它已经成为北大荒老知青创业生活和爱情生活的历史见证。他们拉过女儿姗姗和儿子大军在这座老屋前拍下了难忘的镜头,并一再叮嘱孩子们要记住北大荒这个难忘的小屋。 D章: 创业—北大荒人的共同的名字 “你们不仅用汗水、知识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绿地,同时,也为北大荒培育了吃苦、求实、开拓、奉献的精神,名山农场的创业史上永远铭刻着你们的名字……名山农场党委书记孙宝林激动的话语,在”探亲团“成员的心里荡起了层层涟漪。 7月24日,细雨蒙蒙,“探亲团”一行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名山脚下的战友墓地,凭吊长眠在这里的3位知青战友,轻声呼唤着曾经淡忘了名字。北京的几位女知青用一朵朵鲜花扎成了三个小花环,放在山野中依稀可辨的三座没有墓志铭的坟茔上,大家一起长时间肃立。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着我,我信笔写下,名山有名,战士无名,青春永在,历史常铭”的挽联,权且作为对那些已经逝去了的拓荒者的思念…… 北大荒神奇的黑土地赋予了北大荒知青的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的精神。他们当中,无论是留在乡村的,还是返回城里的,如今都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被评为全省优秀集体企业家、曾被中央领导同志接见的王志钧深有感触地谈到:“刚返城那阵儿,待业生活曾使我困惑过,消沉过,但北大荒人的‘拗’劲使我增强了创业的信心。我利用当油漆工的机会潜心研究牌匾艺术,并和几个年轻人一道创办了‘美术装饰公司’。去年,在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牌匾投标中,我设计的牌匾力挫实例雄厚的同行厂家一举中标。我感谢北大荒,是它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名字---创业。 北大荒养育了北大荒人,北大荒人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完成创业的这一使命的艰难岁月中,历史将“创业”这两个闪光的大字刻在了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北大荒之行结束了,短短的五天时间,我仿佛读了一本厚厚的大书,它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记述了创业者昔日的业绩和今天的风姿。至此,我想起梁晓声在天津日报上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是雕塑家,我将为当年的我们塑这样一尊雕像---一条腿屹立在荒原上,一只手擎着改天换地的的豪情高举过头顶……” 这,也该是当代青年的形象吧! 编辑/冠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