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411|回复: 3

边走边唱(135)--再会王立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7 16: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边走边唱(135)
再会王立群

   “姜大麻子,你的故事最多!”
   “知青画家刁嘉书!”
   “探亲团窦团长!”
    时隔21年,一见面,王立群不假思索地认出所有在场的四连人。他,还是我们的小哥们!。
    6月29日晚,在哈市道里的一家饭店里和王立群见面了。他的名片上写着:哈尔滨市道外区委组织部长。除了胖了些,头上隐显了不少白丝,样子没大变化,还是架着一副眼镜,说话仍是那样慢声轻语。在大哥大姐们面前,丝毫没显露出官员们惯常的习性,反倒有些局促不安,连连道歉说,这顿酒本应由他来好生安排。
    1990年7月,四连各地知青战友组成了“探亲团”,回访第二故乡名山农场。团市委知道了消息,派宣传部副部长王立群跟随我们一路采访。自踏上开往鹤岗的火车始,他抓紧一切时间听大家讲故事,一起喝白酒、嚼红肠,一块放歌。很快地,小我们十几岁的立群就已经和我们“打成一片”了。在名山,坐“55”回四连,一家家地走访、一户户地喝酒,为战友扫墓、登名山、游龙江,和老垦荒座谈……所有的活动他都参加了,那小本本上记满了他的所闻、所见、所想……。
    58个人组成的探亲团回到哈尔滨,王立群马上组织了一场座谈会,地点刻意选在位于松花江畔的市青年宫,团市委书记李春城和知青作家蒋巍以及市新长征突击手--烧鸡大王焦裕昌参加了座谈会。在他们眼里,40岁上下的老知青还算“青年”呢。
一年多后,王立群在哈尔滨“青年之友”杂志上发表了“归去来兮—北大荒老知青探亲团随行散记”一文。
    1992年,十二团哈尔滨知青400多人举行联谊活动,孙刚元、姜振泽他们再次邀请王立群参会并讲了话。立群自此和四连、和哈尔滨的哥们结了缘。
    我每次回哈,都想起立群,这些年他咋样了,是否还在市机关工作,是否离开哈市了?我的心思和孙刚元不谋而合,他也想再见见立群,不久前,通过哈市知青联谊会会长李素梅大姐(退休前任哈市直机关工委常务书记)很快就找到了立群,孙刚元迫不及待的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
    和立群约好,我和孙刚元、刁嘉书、姜振泽、张会秋,又特别邀请了李素梅大姐(18团哈知青)、郭桂芳大姐(16团哈知青,哈女知青联谊会副会长)一起见面。
立群和我们唠起嗑来:
    “96年哈夏音乐会后和家乡在鹤岗的殷秀梅一起唠起她演唱的那首“北大荒人的歌”,我也讲了不少北大荒的见闻,说还在黑龙江边品尝过“七里附子”鱼的美味,殷秀梅还以为我也是北大荒知青呢,这都是缘于那次难忘的名山之行。”
    “90年从名山回来向领导汇报后就想动手写篇东西。可不幸的是,一天回家的路上,手提包被人偷走了,别的东西都不心疼,那个记着所有北大荒故事的“小本本”是最要紧的。咋办呢?不写,于心不安,也对不起四连的大哥大姐们啊,心里纠葛了很久。当硬着头皮铺开稿纸、提起笔来的那一刻,还真神了,那些故事、人物一件件、一个个地止不住的涌出来,一气呵成,完成了那篇‘归去来兮’,了却了一桩心愿”。
    酒到兴头,张会秋站了起来,说她随哈市知青朗诵艺术团刚刚从北戴河演出回来,愿意再次朗诵哈知青桑洪的诗作“一代知青”献给大家。所有的人都放下了筷子、酒杯,服务员小姑娘也停下手里的活计,静静地、静静地倾听…… 朗诵结束了,屋内还是静静的,仿佛那“一代知青”的尾声还在延伸、延伸…… 。立群又一次被大哥大姐们的知青情结感染,他建议再次“干杯”!
    巧合的是,桑洪竟也是立群和郭桂芳的老朋友,他们提议下次聚会时一定要把桑洪大哥邀来。
    是哈尔滨的天地太小?还是“人以群分”般的心灵之约,立群和知青本来就属于一个圈子里的人。
    立群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词作家,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中的歌词不少都是父亲创作的,笔下的乌苏里江、兴安岭、白桦林、大姑娘、小媳妇等情景人物对自小随父母下放绥化农村的立群来说,早已植在心里头了。怪不得在立群身上总能感觉到一股儒雅诗人之气。立群透露,他准备在出一本散文集,有几篇就是以北大荒和在东北农村的经历为素材的,只是要暂时躲一躲“官员出书”的负面风头再行出版。期待立群的佳作早日出笼。
    面对在座的哈知青联谊会的两位负责人李素梅、郭桂芳以及咱12团在哈知青联谊会的几位“铁杆”,立群表示,知青的事,有啥需要我做的,大哥大姐尽管吩咐,欢迎到道外区来搞活动。大家当然是笑在心里。
    21年前的名山之行,对立群确实是一次人生的铭记,能够感觉到,立群很珍视它。诚如“归去来兮”文中所言:“北大荒之行结束了,短短的五天时间,我仿佛读了一本厚厚的大书,它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记述了创业者昔日的业绩和今天风姿”。


                                                  2011-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6: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会王立群-4.jpg
再会王立群-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6: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原载于1992年哈尔滨《青年之友》创刊号上)
归去来兮
----北大荒老知青探亲团随行散记
  立群
     “北大荒是个赶也赶不走的梦,想起它,人生便多了些思考,生活便多了些信心……”        ---摘自一名老知青的书信
     案头,一年前结识的“荒”哥们的信件摞高了,渐渐地成了摞在我心头的一种负疚。去年7月,我随原省建设兵团12团 4连的58名老知青组成的“北大荒探亲团”从黑龙江畔的名山农场归来。一个并未有谁“指令”的命题却成了我搁不下的一桩心事。于是,我摊开稿纸,整理记忆,用我并不生动的文字,为这次北行作一次真实的补记。
A章:回归---违背初衷的“北上行动”
     在“旅游热”、“出国热”在中国大地泛起、涌动的今天,远在天涯的北大荒何以魔力般地抗衡着风起云涌的社会时尚,牵动着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的老知青日夜思归?7月22日当我作为“探亲团”特邀代表被二十几位哈尔滨老知青的热情裹挟着登上通往鹤北的列车时,眼前的情景释然着我先前的疑惑。
“做梦都盼着今天的相聚”。8号车厢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兵团战友如约聚会了。握手、拥抱、捶肩……几十双泪眼在辨认着昔日相濡以沫的战友,那爬上眼角的鱼尾纹在述说着返城后的酸、甜、苦、辣……
    “十几年前,当我随着返城的知青‘打道回府’时,曾撕碎了兵团服发誓:今生绝不再踏上北大荒半步。现在才知道,这个‘赌’打输了……”我邻座被“荒哥们”称为知青画家的刁嘉书感叹着。担任此次“探亲团”团长的北科大讲师窦忠强从挎包里掏出一本《北疆战友书信集?动情地说:“为了探望北大荒,战友们整整筹划了一年三个月,自筹经费几万元,大家都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只要回去看一眼,心里便感到踏实”。接着,他向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身患绝症的老知青听说要重返北大荒的消息后,一连在病榻上哭了几天,他特意托人捎来了100元钱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我去不了了,但一定把我的心意捎回北大荒……。来自天津的一位知青大姐指着正在望着窗外的女儿对我说:“女儿今年17岁,正是我当年下乡的年龄,这次带她来,就是让她看一看妈妈曾经流过汗的北大荒是个啥样子。当年……”她说不下去了,转过头拭着眼角的泪花。我的鼻子禁不住一阵阵发酸,我忽然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未理解就是未曾经受过,或是未曾感受过的”。我想,我大概和那女孩一样,急切地想在那似懂非懂之间,在长我一旬的北大荒人中寻求更加深刻的理解。
B章: 小路---走向成熟的人生曲线
    7月22日晚9时,列车驶进鹤岗车站。当年,曾经代表老垦荒战士迎接第一批知青到北大荒的吴海忠如今已经进入“花甲”之年。此时,他和农场的相亲们伫立在月台上,迎候着这群当年从北大荒放飞而今又归来的“鸟儿”。“连做梦都想着你们会回来的”,他用抖动的大手攥着一枚燃亮的打火机,在夜色里逐一辨认认着每一张曾经熟悉的脸庞,呼唤着每一个曾经熟悉的名字,禁不住老泪纵横。这位19岁就屯垦戍边的老兵,此刻想了很多,他想起了当年在帐篷里为知青做的第一顿饭,想起了拎着马灯为这群后生掖被窝的雪夜,想起了……
    车站距离名山农场还有一段山路。汽车载着我们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奔驰着。也许是吴海忠的话语勾起了老知青的思绪,顷刻间车厢里变得宁静了,知青们一齐把头探出窗外,久久地望着远处那星星点点的灯火和眼前这条伸向远方的小路。当年的放羊倌刘广成低声唱起了一首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哟,梁啊还是那道梁……”战友们附和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歌儿变了调,此时我听到有人在黑暗中低声抽泣......
    “刚到北大荒时,我才满16岁,满目苍凉的荒草地,使我产生了“出逃”的念头。一天,我偷偷的摸上了这条山路,谁知道这条路竟那么长,怎会么也走不到尽头。可从那以后,我好像长大了许多,好像知道了人生道路的漫长和曲折……,“探亲团”副团长姜振泽意味深长地说。
这条路,勾起了战友们一连串的回忆……
C章:老屋---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
    23日这一天,整个名山农场俨然象过年一样热闹。农场电视台重复播发着老知青归来的“头号新闻”;农场四队自发组织了唢呐队、锣鼓队迎接远道而来的老知青探亲团;热情豪爽的“老垦荒”抢着置办丰盛的家宴,为昔日的战友接风洗尘……农场上下,乡亲们个个眼圈都是红红的。
    “梦里青纱帐、永为我基石”。“探亲团”高擎着“情系北大荒”的大旗,重新回到他们所熟悉的场院、羊号、酒坊、连部、小学校……令他们“失望”的是,当年他们亲手盖起的“大小六户”房舍,已被一幢幢新建的厂房、居民楼所代替;当曾担任四连第一任小学校长的上海知青张文楹和曾经在这里当过教师的战友们走进这书声朗朗的教室时,讲台上那个端庄的女教师突然涨红了脸跑过来喊道:“张老师“,张文楹怔住了,眼前这个姑娘就是20多年教过的学生。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位曾经受到过北大荒培育,同时也用科学文化培育了北大荒后代的上海老知青,看到他的学生如今也走上了讲台,心中顿时腾起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他抱起一个座位上男孩深深的亲了一口,并将战友们带来的书和文具分赠给每个孩子,他多么希望北大荒未来的建设者真正成为知识青年。
    当年垦荒队最年轻的拖拉机手张玉山和他的爱人董文英此时悄悄第踅出人群。但年他们亲手用“拉合辫“盖起的被称为“金字塔”的小仓房居然还在那里矗立着,如今它已经成为北大荒老知青创业生活和爱情生活的历史见证。他们拉过女儿姗姗和儿子大军在这座老屋前拍下了难忘的镜头,并一再叮嘱孩子们要记住北大荒这个难忘的小屋。
D章: 创业—北大荒人的共同的名字
    “你们不仅用汗水、知识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绿地,同时,也为北大荒培育了吃苦、求实、开拓、奉献的精神,名山农场的创业史上永远铭刻着你们的名字……名山农场党委书记孙宝林激动的话语,在”探亲团“成员的心里荡起了层层涟漪。
    7月24日,细雨蒙蒙,“探亲团”一行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名山脚下的战友墓地,凭吊长眠在这里的3位知青战友,轻声呼唤着曾经淡忘了名字。北京的几位女知青用一朵朵鲜花扎成了三个小花环,放在山野中依稀可辨的三座没有墓志铭的坟茔上,大家一起长时间肃立。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着我,我信笔写下,名山有名,战士无名,青春永在,历史常铭”的挽联,权且作为对那些已经逝去了的拓荒者的思念……
北大荒神奇的黑土地赋予了北大荒知青的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的精神。他们当中,无论是留在乡村的,还是返回城里的,如今都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被评为全省优秀集体企业家、曾被中央领导同志接见的王志钧深有感触地谈到:“刚返城那阵儿,待业生活曾使我困惑过,消沉过,但北大荒人的‘拗’劲使我增强了创业的信心。我利用当油漆工的机会潜心研究牌匾艺术,并和几个年轻人一道创办了‘美术装饰公司’。去年,在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牌匾投标中,我设计的牌匾力挫实例雄厚的同行厂家一举中标。我感谢北大荒,是它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名字---创业。
    北大荒养育了北大荒人,北大荒人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完成创业的这一使命的艰难岁月中,历史将“创业”这两个闪光的大字刻在了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北大荒之行结束了,短短的五天时间,我仿佛读了一本厚厚的大书,它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记述了创业者昔日的业绩和今天的风姿。至此,我想起梁晓声在天津日报上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是雕塑家,我将为当年的我们塑这样一尊雕像---一条腿屹立在荒原上,一只手擎着改天换地的的豪情高举过头顶……” 这,也该是当代青年的形象吧!
                                                                                             编辑/冠颜
归去来兮-1_副本.jpg

归去来兮-2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9 14: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立群还记得我们,他是知青真正的朋友,他唱歌很好听,他在团部联欢时演唱的歌声,好像还向还在耳边回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5:20 , Processed in 0.0206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