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8939|回复: 29

诗海拾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3 15: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海拾禅
王国荣

    在风格多样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类禅僧论道诗与文人参禅诗给我留下独特印象,它们优美隽永,富于哲理,透着禅意,读后每每让人有所启迪,有所顿悟。奇妙的是,有些感觉往往可意会而难言表,意味深长,弥久难忘。于是每遇佳篇便随手抄录,犹如诗海拾禅。日积月累,诗抄盈匣。偶尔翻阅,那些闪烁智性禅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能让人心平气和,怡然自得。读司南先生《诗僧的天涯》,平日所抄之诗,书中俱录,更有精当点评,深感禅门别有诗意香,选取若干,奉与诸君分享。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开悟诗
  神秀,是中国禅宗北派的开创者。河南尉氏县人,早年博览经史,五十岁时,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佛法。如此六年,深为五祖弘忍所器重。
  一日,弘忍令门下弟子各作一偈呈解所悟,来决定付以衣钵的人。神秀便作此偈,五祖看了神秀偈语以后,只说依此修行也有大利益,但并未传其心法,终于把衣钵传给慧能。弘忍圆寂后,神秀去了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二十余年中,四面八方从他就学的弟子甚众。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后,遣使迎请已年过九十的神秀至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其特殊礼遇。到中宗即位,更受礼重。神秀住东京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年)在天宫寺圆寂,谥大通禅师。他这时候已经有一百多岁了,但他自己向来不说年龄,所以人们不知其详。
  神秀圆寂后,普寂、义福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持之下,继续阐扬他的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神秀”之说。普寂并以神秀为达摩一宗的正统法嗣,立为第六祖而自称为第七祖。其慧能一系,在慧能寂后荷泽神会出而论定是非,指出达摩宗的正统法嗣不是神秀而是慧能,并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不如慧能之顿悟,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南顿适应当时佛徒舍繁趋简之要求,日见其盛,神秀的门庭遂日见衰落,传了几代,法脉就断绝了。
  神秀纯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的。神秀因此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年净”,如是悟禅。
  神秀的悟禅之法,对于学禅之人应该是洗涤身心的基础法门。既然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身心皆无的境界,如果能如“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所说,保持自己身心的明净,不受外物的污染干扰,也未尝不是修身之道。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4-22 15:31 编辑

                                                  (2)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开悟诗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他在闹市中听见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以何处得来,那人告知从弘忍禅师处受持此经。慧能因之有寻师之志。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寻师。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寺,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做佛?”慧能说:“人地即有南北,佛性岂有东西?”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慧能在碓房劳作了八个月。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弟子禅解的深浅,准备付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里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够透彻,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三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时隐姓埋名,以免引起宗派之争。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二县间,过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请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的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自此慧能才算正式进入佛门。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无论何时无论行住坐卧,皆可体会禅的境界。
  慧能的弟子很多,最著名于后世的,即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人。他们得法后,都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衍为临济、沩仰二派;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形成了禅宗五宗二派。
  与神秀的渐悟禅法相比,六祖慧能的顿悟之法更得后世流传。譬如常人皆有各自的生活忙碌,虽不能与禅僧一般入寺修行,但依照慧能的“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之说,则生活随时随地都可修禅。心性明悟了,自然也就悟到了宇宙之间无处不在的禅法。如此说来,吃饭睡觉、行走坐卧,无一非禅。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0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4-24 14:44 编辑

                                              (3)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开悟诗

  禅宗有五宗二派,其中一宗便是曹洞宗。这首诗的作者洞山禅师是曹洞宗的开派祖师。因为其弟子叫曹山,因而合称曹洞宗。
  洞山是云岩禅师的弟子。一天,他渡过一条小河时,阳光照到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投影在水面上。他忽然回头看去,自己的影子正在水面上晃动,于是豁然开悟。这样的事情虽然不算新奇,但还是应了时间因缘的关系。时间因缘都凑前时,学禅之人便立时开悟了。这首诗便是写他开悟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学禅以来的一个总结。


  “切记从他觅,迢迢与我疏”一句,是说洞山直到现在才懂得求道切忌从他物上追寻。问师不可,求更不可,读经书亦不可,而应该向自身去寻找,因为那才是根本之道。从他物寻求时,便会离禅法越来越远,实则縁木求鱼。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一句,是说此刻一人孤单地前进,在没有任何外力和帮助下,却随处可以碰见禅法之所在。这句是对比从前“从他觅”的情况。

  然而,“我今不是渠”,现在的我还不是佛法之所在。为何?因为我还有形体的存在,惟有等到连形体都忘掉时,才能说我即是道,我即是佛法。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只有像这样去理解,才能够契合真正的禅机佛法。
   概括这首诗的意境,无非是说明两个学禅的心得:一是不可向外物寻求,佛法禅机即在自身之中;二是禅机佛法随处皆是,惟有开悟之人才能发现。

  此诗偈说明,了解自己有多么重要。俗话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惟有看清了自己,才能做到不妄想、不胡断,不乱行,也更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尽好自己的本分与职责。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6 1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荣兄诗海拾禅,感觉是点灯说话,闪烁智性禅语、蕴含人生哲理。在下深表敬意!
    中国文化在21世纪甚至更远的将来会呈现如何的景象?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方面有什么样的贡献?都取决于我们如何清理现有的家当,正确地评价传统文化。
    这当中也包括了如何处理传统中的儒佛道三个文化成分的工作,怎样看待中国佛教在过去两千年中间的思想创造与宝贵结晶,只有通过认真踏实的一点一滴推进的研究,才能深刻理解和继承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遗留下来的丰富而优秀的遗产。
    针对20世纪晚期出现的道德滑坡,我想佛教伦理中的普遍性因素,对当代中国伦理建设的积极意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德、自强、宽容、爱国等4个方面,弘扬中华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7 15: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开悟,妄言一句现在人就是少了一点禅悟。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1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4-16 17:57
国荣兄诗海拾禅,感觉是点灯说话,闪烁智性禅语、蕴含人生哲理。在下深表敬意!    中国文化在21世纪甚 ...

  逸卿兄精当的评论,给人启示多多。十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1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4-20 18:53 编辑
黄成兴 发表于 2014-4-17 15:48
读此文开悟,妄言一句现在人就是少了一点禅悟。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多谢成兴兄!在浮华的世界里,读禅语,透视我们的生命,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18: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4-24 14:45 编辑

                                           (4)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渚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开悟诗

   香严禅师乃沩仰宗的著名宗师,其道场在湖南宁乡。当时湖南有两个道场,还有一个是南岳的石头禅师所开。香严禅师与沩仰宗的仰山禅师是师兄弟,同在百丈禅师的门下学禅。待百丈禅师过世后便追随仰山继续求道。
  相传香严禅师学识渊博,读书甚多。一日,沩山对他说:“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智解辩捷,但生死事大,请你告诉我在父母未生前,你是怎样的?”
  这话问得香严茫然不知所对。回到了房内,便把平时所看过的书翻出来,要寻一句来对答,但总是找不到一句适切的话,因而感慨道:“画饼终究不能充饥啊!”
  此后,他曾屡次要求沩山替他说破这个禅机,可是每次沩山都说:“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脱,将来你一定会骂我。不论无如,我所说的只是我的,跟你又有什么关系?”
  香严非常失望,便把所有的书都烧了,说:“这辈子我不用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一个到处去化缘乞食的和尚吧!”于是他挥泪离别了沩山。经过南阳时,便去参拜慧忠国师的遗迹,并在那里暂时住下来。有一天,当他正在铲除草木时,偶然地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这一声突然把他带入了悟境。于是他便回房沐浴焚香,向着远方遥拜说:“师父啊,你对我的恩惠胜于父母,如果当时你为我说破了这个秘密,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一句,便是在叙述香严开悟的过程,因为瓦片敲打在竹子上的的声音使他豁然开悟,此时所悟之道,是平时打坐念经等任何修持方式都得不到的。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便是形容得道后的愉悦心情,内心充满喜悦,面带智慧的光辉。此处的“古道”并非行走用古道,而是形容此刻得到的无穷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就不会堕落在无知虚妄的境界里。

  然而,这种智慧有时是无法言传的,所以如果要找到所悟佛性的具体所在,只能是“处处无踪迹”。但是在声色界外,自然又有它的威仪存在。最后一句“诸方过道者,咸言上上机”则是总结所谓悟道之人,都是此刻香严所感受到的无上境界。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时常被我们误解作忍让回避之意,可是在香严禅师的开悟故事里,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有时对一件事情过于执著地孜孜以求,往往会一无所得。惟有暂时放松身心,豁开心灵,才有悟到真机的机会。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可见禅语非常深奥。值得人们深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成兴 发表于 2014-4-21 15:05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可见禅语非常深奥。值得人们深悟。

    谢成兴兄。唐朝诗僧贯休行经四川时曾经写下名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仿佛飘然绝尘,不着一丝人间烟火之气。行路也是禅者诸般修行之一,见山可以悟道,见水可以悟道,所谓“步步是道场”是也。任凭天高地广,在禅者眼里无非旅社,不着一缕而来,又不着一缕而去,只留下篇篇优美而富于意蕴的诗词,让后人在他们的诗情与禅意之中怡然栖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8 21:40 , Processed in 0.0307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