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03|回复: 2

阅读(24)寒食·扫墓·踏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 20: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4-2 20:16 编辑

阅读札记(24)
·扫墓·踏青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来自远古时期“改火”的风俗,到唐宋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整合。
  原始社会,钻木取火,火为部落公有,每到“旧谷即没,新谷即升”时,使“人事与天象合一”,就要停旧火,燃新火,故交替之时有“寒食”之俗。而后,火被统治阶层占用,平民百姓只能待恩赐并遵守火禁制度。唐代有咏寒食节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说是寒食节晚上,由皇宫点火燃烛,再将火种传到贵戚大臣之家,以示“皇恩浩荡”。
  但民间却把寒食节的来源,归之于介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说是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历经艰难,做了君主,但没封赏功臣介子推。百姓编歌谣为之鸣不平,歌谣传到了晋文公的耳中,便派人前去寻找介之推,但介子推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绵田山中,避而不出。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命人烧山,结果烧死了介子推。晋国百姓用禁烟火来表示纪念。
  正因为清明节有吃寒食的习惯,北方人喜做酥香脆美的食馓,江南人有以艾青团中嵌糖馅做冷食的习惯。旧时,杭州人将艾青米粉捏成狗形,称之为清明狗儿,说是至立夏之日煮为小孩之食,可防疰夏。
  清明节还有扫墓的风俗,起源于唐代之后;民间有清明是“鬼节”之说,故家家将祭祀祖先的供品,敬置墓前,聊表心意,而祭祀完毕,进行野餐,又正合乎“寒食”的习惯。
  而每年清明时节,又正是冷暖相适、鸟语花香之时,在扫墓同时,又兴起了名叫“修禊”的踏青旅游风俗,自宋代开始,在社会上盛行。特别是名胜古迹所在之地,游人如织。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清明节西子湖畔的旅游活动之中。因此,清明和元宵、中秋、重阳是我国民间的佳节,俗语中有“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之赞语,誉之为人间最美好的时光。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俗食俗娱俗交集,既是节日又是节气,故古人对清明节非常重视。苏东坡诗云:“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以柳絮衬托梨花,以梨花烘托清明,感叹人生苦短,自咏珍惜春光。
  现在,清明已成为人们祭扫陵墓、春游踏青、品尝寒食等活动的佳日,也把时代的精神与气息融进了这个古老的节日之中。
                                             (原载《安顺日报》1997年4月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3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石予民 于 2014-4-6 12:27 编辑

    修禊(xì):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修禊一词,我最早见于《兰亭集序》“修禊事也”,当时没认真查查辞典,想当然地以为是磕头结拜,王羲之那天邀了不少社会名流嘛,饮酒赋诗侃山,拜拜把子,再自然不过了。知识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一查辞典,和逸卿兄推荐的文章对上了,对《兰亭集序》的印象更深了。谢谢逸卿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2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予民 发表于 2014-4-3 08:37
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 ...

    予民大哥解读修禊,读来颇感欣慰,自然亦生感激。
    修禊,后来成为上巳节的主题,故也称修禊节。其间活动除了在水边祭祀和洗濯,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后来衍伸出颇为流行的曲水流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6:42 , Processed in 0.02079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