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962|回复: 4

阅读(18)以数入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0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14-2-20 21:11 编辑

阅读札记(18)
以数入联

    人们欣赏对联的美,是因为除了它的主题内容、立意构思之外,还在于它运用了丰富而奇妙的修辞技巧。而以数入联,既是制作别开生面、情趣盎然的特殊手法,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文字游戏。
    在江西流传一民间传说,讲的是苏东坡与同伴去九江二门赶考,因遇发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误了应考时间。迟到了,门官自然不让进,但听得苏东坡口气不凡,又怕放跑了有真才实学的饱学之士,就出了一个上联试探深浅: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九江,十分来迟。
    听了门官的上联,苏东坡心里明白,这个上联从一到十,抱怨他们来迟了,略一思忖,便朗声从十到一对出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个考场,四返三往二门,一定要进。
    门官听了后,深感这考生急智、口气都十分了得,心下赞赏,赶紧放他们进了考场。
    也有对联将数字的顺序打乱,反而更显得其出色的,如武候祠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之勋。
    作联者之所以打乱数字顺序,在这副对联中主要还是为了切合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个中数字还起到了简省笔墨、高度概括的作用,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以数入联,还常常引人计算,巧妙而幽默,别具一格。
    乾隆五十年,在参加乾隆宫千岁宴的人中有一老寿星141岁,乾隆皇帝就出了“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的上联求对,素以急智闻名的纪晓岚用相应的乘法与加法的运算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一副对仗工整的寿联令乾隆格外高兴,成为千岁宴上的一段佳话。
    对联中用数,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字在文学修辞中活起来,增加作品的情趣,要求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学造诣;倘用得不当会贻笑大方,令自己出洋相。宋代的诗人王祈在一首咏竹诗中写道:“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苏东坡这位老手就出来挑眼批评道:“叶有千,竿上万,那么十条竿只共一叶,看王大夫诗难得不笑。”可见,欣赏数字对联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而创作它则有一定的难度,很要花点心思的。
                                            (原载于《青岛日报》2001年3月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1 0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国荣 于 2014-2-21 08:13 编辑

   读逸卿兄妙文,甚为赞赏。在下拙文《对联趣谈》中亦有一节专聊“嵌数联”,特摘录相关内容如下,作为对仁兄妙文之呼应。

  过去,浙江某地有个教私塾的老先生,教的一班子弟中,有个学生特别爱好音乐,经常不知从哪里抄来一些歌曲,一有空闲,就与同窗们唱起来。老先生认为学生不务正业,心里恼火,但抓不到学生什么过错,又不好发作。一天,老先生想了个主意,把那个学生叫来,要他对对子,说是如果对不出,以后就得专心读书,不得咿呀乱唱。老先生的出句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学生看了,提笔也写下七个数字:

      1 2 3 4 5 6 7

  老先生看了,鼻子哼了一声,说:“哪有这样对法!”学生解释说:“先生出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对句是“哆来咪法嗦拉西”,这不是对上了吗?老先生听了不禁一惊,眼珠一转,说,不对,我这七个字读作:

      细睨山势舞流溪 (“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浙江方言谐音)

  学生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您听,我这七个字,唱的正好是:

      独揽梅花扫腊雪 (简谱“1 2 3 4 5 6 7”的浙江方言谐音)

  老先生见学生才思敏捷,应对如流,只好作罢。
  讲完这个小故事,我们接着说数字联。数字入联,称为数字联,或叫数词联,也有叫嵌数联。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数字传统,早在甲骨文时代,就使用了十进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九章算术》提出了负数概念,进行了正负数加减运算。我们知道,数字运用远超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范围,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思想、民俗、文化的许多方面。仅说我国文学,就深深地刻下了人们对数字的高度敏感、特殊喜好、灵活运用的印迹。古代以数字入诗词、曲赋,屡见不鲜。据统计,仅《唐诗三百首》中数字诗就有130首之多。而对联与数字的关系,可以说是结缘早而深。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俶游碧波亭,要亭柱写的楹联(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联语14字就用以6个数字。数字由大至小,运用自然、恰当,生动地描绘了黄浦江潮水初满的情景。平时给人感觉枯燥的数字,经过作者的巧思嵌入对联中,居然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数字联照样能形成工对,可以写景,记人述事、抒情言志义论说理。如济南大明湖小沧浪园联就是以数字入联写景状物: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写湖中荷,湖岸柳,突出大明湖小沧浪园的景色特点;下联写湖与山,湖水为山城增色,山色为湖水添彩。“四面”、“三面”、“一城”、“半城”尽致描绘了大明湖景色特征。刘鹗《老残游记》写入此联并称赞此联语“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
于此异曲同工的有云南黑龙潭和苏州闲吟亭联: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云半山云 (黑龙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新月半亭风 (闲吟亭联)

  题于杭州三潭印月的一副对联亦有相似意境和结构,描绘了三潭印月湖、山、花、树的美景: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花。

  在这些对联中,本来是单调枯燥的数字,却构成了风景图中的枝干,而那些各具特色的风景是开放在这些枝干上的鲜花。还有以数字联来抒情言志的,如清代乾隆进士彭元瑞所撰自题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按科举时代每年二月举行会试(春闱),八月举行乡试(秋闱),及格者金榜题名,称之“折桂”,封建士子梦寐以求,当然最为“动人”(打动人心)。为此,必须起早摸黑勤奋苦读。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五更,指天将明时。此数字联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志向和心态。

  有的数字联中所嵌的数字按顺序排列,颇有难度,如有人为北京保温瓶厂撰写一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依次顺嵌一至五,下联以“孤”对“一”,再顺嵌十、百、千、万。联语以人喻保温瓶,有“口”有“胆”,形象生动,确实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保温瓶。

  数字联除了上下联运用数字形成对仗作成联语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那就是析数联,就是把数字安排得十分精巧,且对联主要部分内容有数学运算方式来表达。如:

      北斗七星水面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边带影一双飞。

  “孤”当数字“一”用,“连”和“带”都表示加一个相同数的意思。
又如:

      两河对岸,二鱼翁双钩并钓
      孤山独庙,一神像匹马单枪

  有些嵌数联,数字画龙点睛,如旧时的戏台联:

       三五人千军万马
       六七步四海九州

  该联14字,数字就占了8个,概括了戏剧的艺术特点:上联是数量的浓缩,下联是空间的浓缩。语言纵然夸张,却是戏剧艺术的生动写照。
1983年中央电视台、《文史知识》编辑部、共青团市委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迎春征联活动,获得一等奖佳联:

      十里春风,长安两路 (出上句)
      千年晓月,永定一桥 (对下句)

  上联以天安门前横通东西的重要干线长安街入笔,蕴含“长治久安”之意。下联“永定一桥”,即横跨在永定河上、燕就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卢沟桥,亦蕴含“永远安定”之意。对句与出句数词相对,词意相应,确属佳对。

  有的联嵌数很多,如南阳武侯祠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出句尽嵌一至十全部数字,把对句的数字原料都占用了,因而下联只好用五行、五方对十数。全联概括了孔明生平大事,算得上是大手笔之作。
  那么,嵌数联是不是嵌数越多品味越佳呢?那倒未必。有一嵌数联,一共八字,记人述事,如灌县二王庙联:

      一门两禹
      六字千秋

  “两禹”指创建都江堰的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郞。联语记述了这两位夏禹式的治水英雄,以及他们的功绩。李冰曾提出“深淘滩,低作墟”的治水六字诀,光照千秋,永垂后世。数词相对,名词相对,工整自然。

  以上数字联是既有算式又有答案,还有一种析数联是只写出数字关系,却不说出答案。引用最多,人们最为熟悉的一副清代对联,乾隆49年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赴宴者1900人,有人以其中有一老寿星高龄出句,有人对句: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花甲,即六十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岁为花甲。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70岁的代称。“重”和“双”都是加倍的意思。上下联都说一个意思,此老叟141岁。

      上联算式:(60×2)+3×7=141
      下联算式:(70×2)+1=141

  此联虽巧,但“一度”对“三七”,略欠工稳。最主要是犯了“合掌”之忌,且都用加法。
说到此,顺便讲一下对联中的一大忌——“合掌”。对联中的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一副对联,一般字都不多(长联除外)。撰写对联,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在数字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还意思重复,就没有多少内容了。这就是要“忌”的道理。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

      长空展翅,
      广宇翔云。

  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例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说法,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续前面所说的寿联,有副寿联就同样形容高寿,却比前面所引那联更佳,避免了“合掌”:

      花甲喜重逢,更加了四七岁月;
      期颐祝再至,还应有五二春秋。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后称一百岁为“期颐”。上联用加法,下联用减法,更富变化。
      上联算式:(60×2)+28=148
      下联算式:(100×2)-52=1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4 11: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启蒙教材中有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以前,公交车行驶很不正常,有人就化此诗吟作道: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修了六七回,八九十人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1: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21 08:12
读逸卿兄妙文,甚为赞赏。在下拙文《对联趣谈》中亦有一节专聊“嵌数联”,特摘录相关内容如下,作为对 ...

    国荣兄客气了,多谢美意!其实,在下发此拙文,是想给你《对联趣谈》捧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成兴 发表于 2014-2-24 11:34
过去启蒙教材中有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嵌数入联,巧妙幽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5 08:26 , Processed in 0.0417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