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535|回复: 12

车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3 17: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显庆 于 2013-11-13 23:34 编辑

说说车拍  

  这番俄罗斯-北欧之行拍了七千张照片。有人说了,有必要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车拍”。这车拍,成功率低,只好“广种薄收”,所以拍了这么多,其实多是废品。
  其实,我是不主张车拍的。
  第一、因为汽车、火车只有在行进中才有风景,而行进中的车身永远在震颤。众所周之,震动是摄影的大敌,所以才有三脚架、快门线、遥控器等器材;还有“反光板预升”功能,直至“无反相机”问世。人们都在千方百计地防震、减震,你却自投罗网地搞什么“车拍”,不是有病吗!
  第二、那车不是你的私家车,不能长时间开着车窗,有时甚至根本打不开窗户。隔着玻璃窗(现今多数是双层,而且还贴着膜)光线损失很大,有时玻璃还很脏。摄影玩的就是“光影效果”,缺少了光线,你还玩个屁!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出去旅游一趟,真是不容易。尤其咱们这帮“老家伙”,不论是经济上还是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要是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到了景点拍个纪念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你说去遭那个罪干啥?还不如搁家睡懒觉舒坦呢。况且,“坐地日行八万里”,只能“巡天遥看一千河”,只有走出去,动起来才有风景,风景就在路上。路上的风景嗖嗖地掠过,不拍下来就等于没看到。就是说我又只好“车拍”,这“车拍”是迫不得已呀。
  可这“车拍”谈何容易。光线弱,要求你开大光圈,降低快门速度;震动,又要求你提高快门速度。怎么解决呢?我的办法是
  1-光圈开到最大(只好牺牲景深);
  2-快门尽量高速(500-1000甚至更高,至少不低于200);
  3-要把ISO就是感光度调到尽量高(只好牺牲细腻);
  4-尽量脱离车身。除了双脚,最好那儿也不靠车身,而且双腿要弯曲呈马步,这是减震的最佳办法。当然,这样有风险,不安全。那就退一步要求,坐下来,但双手和胳膊,也包括镜头,都不要倚靠车体、车窗;
  5-按动快门的同时,镜头要向车后摇动。也就是反向的“追随”。追随速度要与车速相同(加注:这里的“车速”是指景物的“相对角速度”)。

  这只是难处之一。现在的相机能够自动对焦,真好。可是,面对车窗外高速移动,忽远忽近的物体,它往往无所适从,来回“拉风箱”的功夫,景物已经远去。这就逼迫你放弃自动,改用手动对焦。这才是最难的。你要在举起相机的同时快速对焦,并同时按下快门,毫不犹豫。一切思考,选景、判断距离调焦段、构图,都要在瞬间一次完成。这才是考验你的基本功呢。
  当然,一般拍远景(20m以外),可以常保持在无穷远上,只有到了拍近景时才调一下。
  如果平时有充分的练习,按照上述五项,应该能够拍出“可以接受”的照片了。不过可别指望车拍能出“大片”。
  这就是鄙人对车拍的看法与实践。也算是经验之谈吧,说出来供各位参考。有错讹之处还烦请指正。讨论探讨而已,不必全对,不必客套,不必拘泥,也不必生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3 18: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显庆兄你好:拍的真好!大开眼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3 18: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显庆大哥车拍的经验值得好好学习,我车拍一般都放快门优先,但光圈就受委屈了,一般都是废片,放手动就更没把握了,看来还得多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3 1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师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车拍”更是如此。显庆大哥说车拍技巧,也谈旅游感受,可谓经验之谈。
    旅游收获贵在沿途看景,因为最美的风景,也许就在路上呢。
    在许多人眼里,出门旅游处于放松和娱乐的概念。于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商铺购物,景点拍照,回到家啥都不知道。显庆大哥引入了深度旅游的概念。选择一个地方,不仅了解此处的民风民情和历史文化,还仔细观赏景点之奇妙,甚至不错过途中之美好,这才是深度旅游。旅游收获多少,其实都在自己。
    人们在旅途中,离开生命的起点越远,就越能听见内心的真实声音。显庆大哥《说说车拍》亦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20: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漠驼铃 发表于 2013-11-13 18:00
显庆兄你好:拍的真好!大开眼界。

恒毅兄:回来后一直瞎忙,网上很少回贴,多有怠慢,望兄海涵。
出去拍片时我常想,要是恒毅兄一起来,又是一个层次了。
这次拍了那么多,滥竽充数,广种薄收。能看得过眼的十有一二而已,真正能让自己满意的拢共不过四五张。到目前发到网上的我只喜欢莫斯科地铁里面奶奶和孙子看火车来、送火车去的哪一组(2张)。对于荒友们的赞誉,我感到脸红,真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如兄这样的内行,就不要一味唱赞歌了,不如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更亲切。深望有机会共同切磋砥砺,方能有所顿悟,有所长进。
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2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颜逸卿 发表于 2013-11-13 19:20
摄影师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车拍”更是如此。显庆大哥说车 ...

逸卿兄你好!回来后一直忙,忙孩子、忙老婆、忙朋友、忙名山的“山丫剪纸”,至今都没有忙出个头绪,此间还远远近近地陪家人出游几次,也因此很少上网。偶尔“潜水”,也无暇回帖。最近发了几组照片,随手写了两篇文字,得到许多夸奖,觉得受之有愧。
关于旅游,逸卿兄说得真好:“人们在旅途中,离开生命的起点越远,就越能听见内心的真实声音。”有人说“近处没有风景”,其实不是,只是“没有感受”,所谓“熟视无睹”。所以,走的越远,环境越陌生,给人的大脑皮层刺激就越大,自然就会感受越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老了要舍得花钱多出去走走,定能够有效预防那个什么“茨”什么“莫”病。——你看,我是不是已经有点“茨”、“莫”了?——钱花在“离家出走”上面,总比花在病床上更值得。是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3 2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显庆 发表于 2013-11-13 21:06
逸卿兄你好!回来后一直忙,忙孩子、忙老婆、忙朋友、忙名山的“山丫剪纸”,至今都没有忙出个头绪,此间 ...

摄影班老师教追随拍法,带着大家到马路上追着汽车好一阵拍,也没拍出一张像样的,感觉很不容易。显庆大哥车拍得这么好,足显功力之深。此帖看了,很有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9: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同好:真是对不起!昨天谈车拍忘了一件“大事”。我真的有点什么“兹”什么“莫”了是吧?
昨夜梦中有个声音对我喊:反光太强!光太强!太强!……突然想起居然没跟大家谈车窗玻璃反光的害处,这可是车拍失败的头等罪魁祸首!
因为车外光线很强,车窗上总是反射出被强光照亮的车内物件的虚像,它会在画面上形成或大或小的令人痛苦的光斑,轻而易举的毁掉你的期盼,让你前功尽弃。请看下图:
DSC_5876_副本.jpg
这本是一张很有趣的照片,却被前排靠背的虚像给毁了。有时候还会反射出一个后排巨大的人脸,或者是对面窗外的景物。有时候甚至就是自己的相机、镜头和持握相机的手。
一路上我和李德贵一边“车拍”,一边讨论这个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办法1-当然使用偏光镜应该是首选。偏光镜就是用来消除玻璃、水面等非金属物体的表面反光的。但是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本来光线已经损失严重了,加上偏光镜又会损失一层。晴天阳光下还将就,阴影下就不行了。而且偏光镜装上去是固定的,没办法每一张现装现卸的。——二是偏光镜是要随着反射光仔细调整角度的,所以它的镜片做成可旋转的。在车拍情况下,是不可能随着每一次拍摄调整的,根本没工夫。鉴于上述两点,偏光镜基本被否决了。
办法2-把车内一切饰品换成黑色,特别是座椅靠背。摄影人当然高兴了,可是别人非跟你急不可。又不是专业摄影车,人家司机也不干呐!所以只有一点是你可以做主的——打算车拍之前,就要有所准备,穿上黑色上衣,戴上黑色手套(至少是深色的)、帽子。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办法,这次我就戴上深棕色手套了,至少消除了手的反光。
办法3-在身后撑一把黑伞,把你身边笼罩起来,同时把前后排靠背以深色衣物遮盖。前提是车内宽绰,旁坐无人。最好是伞把缩短,让伞贴在你后背上,还要弄个带子捆在你肩膀上(看看你啥形象,摄影容易吗!)。
这些办法也不知道我们想到的对不对?大家实践中逐步摸索吧。
最后,我们还想出一个歪主意,尚未被试验证实,就不细谈了。要是真能行,没准可以申请个把专利呢。嘿嘿!先保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4 1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的学问这么大,看了显庆大哥的帖子才知道,我根本不懂得摄影,斗胆把路上车拍的照片发几张,请帮我看看有什么毛病。
车拍9.jpg
车拍11.jpg
车拍10.jpg
车拍8.jpg
车拍7.jpg
车拍6.jpg
车拍5.jpg
车拍4.jpg
车拍3.jpg
车拍2.jpg
车拍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4 14: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高手们聊天,有滋有味。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3 06:44 , Processed in 0.2052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