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原205信箱
北大荒的文体生活 徐 寅 在北大荒的六年里,正值全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左的思潮,直接影响和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工作之余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记得1970年深秋的一天晚上,我吃完晚饭,和一位知青(好象是上海知青张利民)在宿舍里下军棋,当时的连队指导员进到宿舍看见我们下军棋,二话不说,一把抓起纸棋盘和若干棋子就扔进火炉里烧了,事后还把我俩批评一顿,明确表示连队不允许下军棋。 1972年冬天,北京知青杨洪坛从北京探亲带回来一套文革前出版的北京大学范文澜教授所著的《中国通史》,我曾借来看了好几天,不料,在一次全排的会上,我所在排的排长不点名地批评我看huag se 小说,搞得我真有点哭笑不得。 尽管在那个年代出现上述不怎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是毕竟知青正处于一个青春活跃期,大家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条件,开展了一些文体活动。 北大荒的冬季比较长,户外活动的时间相对有限。我记得农场和连队的篮球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刚到农场第一年第一个月(9月),就代表基建队参加了全农场的篮球比赛,我们队有北京知青徐锐、王连硬、上海知青吴大荣和我,还有当地青年职工杨连贵、薛炳生、刘连文,我们队的水平在全农场处于中游,胜负场基本均等。那年的冠亚军决赛在水利队(后改为十五连)和四连间进行,地点在老团部。水利队以北京知青为主,四连以1966年集体转业的官兵为主,那场决赛打得异常激烈,观看比赛的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最后水利队略胜一筹夺得冠军。1969年工程一连搬到新团部后,利用连队木工排的优势,建了新的篮球场,每到夏季的工余时间,我们经常打篮球(打得比较好的有北京知青吕和平、赵世荣等),也和附近的连队(六连、八连、团部文艺宣传队等)进行过友谊赛。同时,在连队的小俱乐部里,安放了一张乒乓球桌,天气冷了,我们就以打乒乓球为主,当时男知青杨洪坛、赵世荣、肖建阳、吴大荣和我(包括团部文艺宣传队的毛四维),女知青邵震玉、张志艳等都是乒乓球爱好者,杨洪坛、肖建阳和我还代表工程一连参加了全团乒乓球比赛。 1971年,我们从北京买回了排球网和排球,安置了排球架,成了全团第一个拥有排球活动的连队,我记得当时排球打得最好的是上海知青王振仁和周济新,王传球好,而周扣球最有力量。 除了体育活动外,我们连队的文艺活动开展得也非常不错。记得在1970年至1972年间,我们经常利用工余时间排练一些文艺节目,隔一两个月,全连就在连队俱乐部小舞台汇演一次,那时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几乎全连的知青都上台表演过,当时的观众除了连队职工外,还有不少职工家属,每次演出俱乐部里几乎塞满了观众。我记忆比较深的有杨洪坛、梁晓冬等人表演的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折,(北京知青杨洪坛和梁晓冬分别饰演胡传魁和刁德一,天津知青张振文饰演阿庆嫂,哈尔滨知青孙树华饰演刁小三,上海知青钟怡饰演村姑);男青年(高传滨、张念胜、那吉文、梁晓冬和我等8个人)集体表演的京剧清唱《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和李勇奇的对唱,我们排表演的新疆歌舞,还有杨洪坛创作、他和我表演的相声《打倒美帝国主义》和《赶大车》等。其中《赶大车》还参加了全团的文艺汇演,文艺汇演节目中,相声节目只有我们一个,演出效果非常好,以后此相声被团文艺宣传队采用,作为他们的保留节目了。 1971年春节前夕,全团举行京剧样板戏汇演,我们连排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深山问苦”、“定计”两场和《沙家浜》中“坚持”一场,“深山问苦”中我饰演杨子荣,哈尔滨知青马洪文饰演猎户老常,天津女知青杨洪珍饰演小常宝,上海知青王振仁饰演孙德华,天津知青那吉文饰演另一位解放军战士。本来“定计”中的杨子荣也是让我饰演,但饰演少剑波的北京知青梁晓冬当时身高仅1米6,而我身高1米82,大家觉得两人不匹配,于是让上海知青徐茂桥饰演杨子荣。《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也是由梁晓冬饰演。我们的演出都是彩妆,乐队主要由连队当地青年职工担当,拉京胡的姓姜(名字我记不得了),高传滨拉二胡,当时的连长翟兆年也是文艺爱好者,每天晚上都是他指挥我们排练,为了参加好此次汇演,大家化了很大的精力。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连的节目获得了全团第二名。 回想起那个年代,正是有了那么多文体活动,才使我们的北大荒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有时想来,回味无穷。 2008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