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3-11-3 04:32 编辑
开会啦之二十四 独具匠心 意味无穷
张念胜
2008年5月15日上午,在上海美术馆底楼中央大厅《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隆重开幕。这是一群被称为当代画家而在当年是知青的人举办的画自己的画展。我有幸参加她独具匠心的开幕式,欣赏她意味无穷的参展作品和作品集。
开幕,一声长长的火车汽笛鸣响,四处弥漫着列车喷出的白色蒸汽。不仅拉开展览的序幕,而且使我们这些两鬓霜白的老知青仿佛回到了当年离开上海的情景,拉开了回忆的序幕……
开幕式主台背景,一排排红花徐徐降落,象征着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用三千多张知青当年的黑白照片做成背景,把“青春叙事”四个黑底红字显露出来,强烈的表达知青要叙事要回忆的愿望……
用冰雕成的“1968”玲珑剔透的四个大字摆放在了老知青的面前,大家顿时掌声响起,群情激昂。当老知青们纷纷举杯,当殷红殷红的红葡萄酒纷纷祭酒在“1968”四个冰块大字上的时候,而这四个冰块大字在血一样的红酒浇洒下慢慢地溶化,我们仿佛从中意会到了些什么,感悟到了些什么……
这些知青画家那么地熟悉,他们的画更是那么地亲切。陈丹青《我给毛主席写信》,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李斌《油灯的记忆》……
我很想写些读后感,甚至想写些诗歌。于是,我两次去展览馆拍照,还买下了那本厚厚的大型画册《青春叙事》,后来,要送朋友,千方百计地又才搞到了一本。
后来,在杂志上读到了《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座谈会纪要》,现摘要如下,以飧战友,还有陈丹青的《写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
他们是誉满中外的著名画家,而且他们更是有良知的画家,因为他们曾是和我们一样的苦难的知青,所以他们有这样震撼人心的画作,同样他们有这样真诚真实的感言。
2008.10.10
《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座谈会纪要(摘录)
尤劲东(知青画家、中央美院教授): 这次画展是非常成功的,体现了一种精神。当年知青上山下乡,为的就是一股精神:在蹉跎中认识世界;在蹉跎中唤醒良知! 邢仪(知青画家): 文学家用笔来记载这段历史岁月,我们就用画笔来表现,这段历史不能最后成为空白。再说我们自己不说不画,谁来说?谁来画? 刘孔喜(知青画家、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我从昨天下午来到美术馆起,感觉好像是掀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这段记忆里保存的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命运。 张仲达(知青画家): 记得在一个访问丹青的电视节目里,丹青在介绍美国画家的时候说,我们都是时代的人质!这个话给我印象深刻。我的人生道路有个特点,是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和我无关。我的知青题材作品都是挽歌型的。 王国斌(知青画家): 一代知青人的特殊命运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在那个不可理喻的年代,知青们既有美好激情也有现在看来荒唐和荒诞的人间悲喜剧。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力图表现出那一代人共同的命运。 有人提问:请问王老师,你的“结婚”那幅作品,画上的绣花鞋要表现什么? 陈丹青(知青画家、作家、旅美画家):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她已经嫁给农民了,这些嫁给农民的城市女孩子,婚姻多难以维系,很可怜。我当时下乡的时候,就看到和我们一起插队的最漂亮的一个上海女孩子,第一个嫁给了江西老表,婚后第二天,就在大街上卖板栗。 李斌(策划人、知青画家、旅美画家): 现在展出的这幅结婚题材的作品,其实是改过标题的,原来的标题是“青春之歌”,现在叫“我的前夫”。当初在斟酌这幅作品的名字的时候,我还有个更有针对性的名称,叫“嫁到村长家”。我就是要描绘这些置身于北大荒背景中的性感人体,来反映和体现,当初我们那么好的青春,乃至生命,就这样葬送掉了。我觉得应该这样表现,但绝不允许把这场知青灾难神圣化。 陈丹青: 李斌的意思是,可以美化知青的肉体,但不可以美化知青的历史。 李向阳(知青画家、上海油画雕塑院执行院长): 刚才李斌说知青运动是场灾难,我就想,这种灾难可能与地震差不多,是很难躲过的。灾难不可避免,但也总是有解放军、武警、医护人员等冲在最前面。 田力(知青画家): 知青运动肯定是场悲剧,它和57年的反右,58年的大跃进,是国家一系列错误运动中的一个。对这段历史,我觉得我们应该如实反映。 陈丹青: 用西方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原谅,但不会忘记。但对个人而言,没有资格谈论什么原谅不原谅的,只能说用记忆来创造和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