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1

闲暇时光(97)街口的薛明案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5-4-2 10:55 编辑

闲暇时光(97)
                     街口的薛明案子
                              许国庆
     看题目,有的朋友会以为是什么案件描写,其实此“案子”与公安部门所说的“案子”无任何关联,它只是我的家乡,当年一个卖油盐酱醋杂货铺的名称。
     塘沽新河是我的家乡,早先庄子里一南一北有两家杂货铺(如今称超市、副食店)。庄南头的铺子,记得有块牌子,上面刻写着“裕记”;庄北头的铺子没记得有牌匾,但乡邻们称其为“薛明案子”,有的干脆叫“案子”。而且乡邻们还把“案”发音为“nàn”。
    为写这篇小文,我特意查“百度”,找“字典”,想找出“案”“nàn”的发音依据。结果发现“案”字并不是多音字,只能说它属于我家乡的地方口语。因为乡邻们,由其是一些老人话语中,对很多物件称谓或口语中的“案”都发“nàn”的音。如家里揉面的面板叫“案(nàn)板”,有家里厅堂靠墙摆放钟表、瓷瓶等物品,长而厚重的中式条桌或木板叫“条案(nàn)”等等,属于乡音俚语了。
    但百度又提示:在江淮的官方语言中,“案”字发音不是“àn”,发音确为“nàn”。我很好奇,江淮和天津相距千里之遥,这方言居然一样。我猜想,这也许跟当年明朝燕王朱棣扫北,带领淮军驻守天津,而后成为津沽的原住民,自然把当地口音语言带入津沽有关。因为新河庄外就曾有大量驻“汛”军营。
     但为嘛把杂货铺叫“案子”呢?却始终没弄明白,现在想想或许是当年杂货铺开张时设施比较简陋,一个宽厚的木条案就当了售货的柜台。下乡前我知道这家铺子最早的主家姓薛,薛家宅舍也在前街离铺子不远处,但名字不详,可能称“薛明”,所以这个杂货铺称“薛明案子”。
    我们家住在新河前街(gai)的北头,离这个“薛明案子”不足百米。对这个杂货铺太熟了。
早先的铺子是私营的,人们称它“薛明案子”,后来公私合营了,招牌改成“新河副食店”,但乡邻们仍习惯称其为“薛明案子”。
     这个杂货铺在庄北头前街(gai)一处小十字路口处,那个路口左右还有卖水的“陆家茶铺”,有做鲜嫩的“小咬豆腐房”,还有个小粮店,“薛明案子”就在之列,看看这小路口也有点“繁华”吧。     
    当年的铺子是坐南朝北临街的几间土房,整个房子内没有间壁墙,是个整体的大空间。
    进门左手边是通长的柜台,柜台上放着装盐、味精、面酱、麻酱、酱豆腐、花椒、大料这些小佐料的坛坛罐罐,还摆着那种斜口玻璃罐,里面装着各种糖块。柜台内则放着装油、酱油、醋的缸桶罐之类的大容器。靠墙是一排货架,摆着白酒、汽水,罐头等瓶罐装的物品,另外还有香烟、牙膏、香皂、胰子。角落里则是些搓板和笤帚、簸箕之类的杂品。
     后来土房改成红砖房,空间变大了,也显得宽敞了许多,两个大大的窗户,对开的自由门让店铺甩掉了土气。店堂迎面又横着增加了一个短点柜台,用于卖烟酒、火柴、牙膏、香皂、胰子。
进门的右手边则是卖鲜鱼水菜的货架。那个年代蔬菜的种类,不外乎是白菜、萝卜、土豆、偶尔有茄子、菠菜、西胡、黄瓜、冬瓜等应季瓜果蔬菜,以及鱼虾、麻蚶子类的水产品……但受季节影响有时货架上见不到蔬菜。
“薛明案子”虽说空间不大,但日用杂货还是比较齐全的,基本可以满足周边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
     那时,人们的收入不高,杂货铺里售卖的东西也不贵。三分两分,毛八七,一盒火柴,半条胰子,连一毛多钱一盒“绿叶”香烟也可买半盒,这种灵活的售卖适应了周边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
    铺子里卖的油、酱油、醋这类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液体物品,大多是散装,很少有瓶装的,大铁桶里装着油,水缸中装着酱油和醋,还有酒坛中的散装酒。
     售卖时售货员用一种叫“提子”的量具,从缸桶里提上来,倒入你的器具里。那缸桶边挂着大小不等的“提子”,一两二两半斤的,售货员操作很麻利。
    偶尔也有整瓶的酱油卖,是用那种大个淡蓝色的玻璃装,整瓶买稍贵点,但可以用相同玻璃瓶换卖,价格与散装差不多,很方便的。
     尽管如此,铺子里一些东西也是凭本或凭票供应的,像食用油、香油、麻酱、香皂,像鸡蛋、红糖之类,有钱也不能随便买,而一些穷人家对有些东西有时还放弃,因为那多少属于奢侈品了。
    当我的个头高刚高过柜台,就时常往这个“案子”里跑,帮妈妈买东西。记得当年进到铺子里,满屋子浓浓的酱油、酸醋、五香疙(gā)头咸菜混合味道。
    记得有一次,从学校回来才放下书包,见妈妈在收拾杂鱼,妈妈给我5分钱和一个碗,让我去“薛明案子”买2分钱面酱3分盐,并嘱咐快去快回,可别摔倒再买错了。“不会了。”我随口答应,一手拿碗一手撰着钢镚儿,跑出屋,嘴里还是不停念叨着:2分面酱3分盐、2分面酱3分盐……到柜台递上5分钱和碗说:买2分面酱3分盐。售货员接过钱和碗,把一张纸铺在台称上,舀了一勺盐逐渐倒在纸上,直到称慢慢抬起为止,又熟练包好。又用铁勺从一个小坛中舀了多半勺面酱倒在碗中,也不称,好了递给我。
    铺子里平时人们进进出出,生意不断,赶上附近农业社运来各种蔬菜,铺子里外就热闹一阵。春天的绿菠菜、香韭菜,夏天的紫茄子、绿黄瓜,尤其是半红半绿的火柿子,整框倒在地上,售货员用铁锨除着卖二分一斤,麻蚶子,小杂鱼也很便宜。
    薛明案子最热闹的时候,便是卖大白菜的场面。每年立冬前后,周边农业社把刚砍下的大白菜用马车送到铺子,就码在铺子门口的小空地上。买白菜的人们闻汛而来,在门前排出老远的长队,售货员推出那种落地大称,上面铺块木板开始卖白菜。
    大白菜是老百姓一冬看家的菜,每年集中供应一次,所以家家每年都要买上几百斤收藏好。买白菜还要拿上副食本,售货员打开一页,写上看不懂的什么符号。大白菜还有青麻叶,白麻叶之分,青麻叶颜色重,适合做馅,白麻叶好烂,做菜比较好。
那一刻小街上各家运送白菜的各式小车来来往往,那一刻满街都是白菜的青性子味儿。当年买白菜和小车运菜的场景至今记忆尚存。
    1999年塘沽区城市改造,随着新河庄被整体拆除,“薛明案子”也随之消失了,但对那个杂货铺的记忆,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写于2023年11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国庆 于 2025-4-2 13:51 编辑

美篇《街口的薛明案子》
https://www.meipian.cn/5c244r9c? ... t_share_uid=28103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5-4-4 05:28 , Processed in 0.0283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