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家园

 找回密码
 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1

站在名山的肩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9 11: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名山的肩头
罗永占


    站在名山的肩头,犹如登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座山不高,但在这个高度,足够我俯视来时的路途,从而对前方的一切尽收眼底。
    家乡的历程是用时间刻度标注的,每向前延伸一段,都是一步登高的阶梯。
    1955年,是家乡的起点,这个起点,隐匿在亘古荒原里。这一年,一批佳木斯企业调转人员和请缨参战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先后北上,踏入这块荒无人烟的土地。是他们,作为拓荒者的先锋,把荒原从梦中唤醒了。
    1956年,山东支边青年与大批移民来到家乡。他们离开贫瘠的故土,在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像当年闯关东的先民,把美好的梦想寄托在遥远的边陲。
    1958年,大批复转官兵随部队整建制来到家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朝鲜战场归来,放下武器,拿起农具,从此,家乡便增添了一份军人的气质。
    1962年起,哈尔滨、北京、天津、上海和温州等地的知识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陆续来到家乡。他们的到来,原野中荒蛮的味道渐渐褪去,操着天南地北各种口音的垦荒人,随之兴起的,是日渐浓厚的文化气息。
    1966年,又一批复转官兵来了。这批简称为“66.3”的复转军人,脱下军装,成为屯垦戍边的战士。他们被整建制安排到两个连队,之后又相继调转到各个单位,成为管理者或生产骨干。
    黑土地上的植被是茂盛的,可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拓荒者把茂盛的植被变成庄稼,把野草的籽粒变成粮食,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家乡是一座山。尽管她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1963年才有自己的名字,但这个名字却堪比三山五岳,听起来如雷贯耳。不是吗?她的志向,就要与高山峻岭比肩。
    名山,谁能冒昧地以此自居?今天,我就站在她的肩头,看一马平川上的皑皑白雪,观万顷良田里的碧波荡漾,赏广袤沃野中的金色稻浪,还要领略街头巷尾的张张笑脸。
    名山不高,但将60余年的历程竖立起来,她的磅礴气势早已插入云霄。名山不秀,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她用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山色变得最美。
    在一块块高标准农田的身后,掩映着龙口夺粮的气概;在静悄悄农忙时节的身后,掩映着高潮迭起的喧嚣;在价值几百万的收割机身后,掩映着镰刀刃上锋利无比的光芒;在轻松潇洒的农户身后,掩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
    名山的高度,会时刻感念着她脚下的基石,那里是伟业的起始之地,是擎起旗帜之所,是凝练精神的熔炉。此时,站在她的肩头,我仍能感觉到她特有的热度,它融化了一切艰难险阻,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站在名山的肩头,我沉默了。此时,我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恐惧,却有着一种在大树下乘凉的惬意。我分明是踩在前辈的肩头,享受着他们梦中可遇不可求的成果。我信手摘下一颗熟透的桃子,润在舌尖,甜在心头。

1.jpg
长势喜人的大豆作物
2.jpg
长势喜人的水稻作物
3.jpg
江萝灌渠渠首
4.jpg
车主的后代站在价值600万元的收割机上
5.jpg
几乎被遗忘的头道沟景区
6.jpg
远望名山,她的魂魄和内涵不逊于三山五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4 19: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国山河处处是宝,
每寸土地必不可少。
养育华夏炎黄子弟,
屹立寰宇声震枭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Archiver|名山家园 ( 京ICP备13012660号 公安备案号:11010802029953 )

GMT+8, 2024-11-22 12:12 , Processed in 0.0169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