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逸卿 发表于 2020-12-14 22:17:17

九州(176) 东北风情二人转

九州韵痕(176)东北风情二人转

    听说这几年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去年笔者出差哈尔滨,所见所闻证实了这一点。    在松花江畔信步沿江而溯,只见一派热闹景象,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紧靠江边的林荫道上,隔不远便有一个人圈。我一打听,方知是民间艺人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在表演“二人转”。我挤入人圈,只见一位黑瘦女人身穿大红飞天服,身材婷娉、满面风尘,正在唱着曲调。一位老者眯眼打板,一年轻汉子仰天吹唢呐,那调子委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听起来有些悲怆。    不一会,一位中年男子汗涔涔地挤进来。围观的人一见大哗,齐声喊道:“好,来个棒的!”中年男子笑着朝人群点点头,算是招呼过了。一位少妇笑吟吟地说:“我来凑个热闹吧!”人群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少妇问那中年男子:“大哥,咱俩来个啥好?”中年男子立即入戏,将扇子一抖:“大妹子哎,咱看你脸若桃花红灿灿,就给大伙儿来一段十二月花呗!”少妇含羞一笑,手中彩扇在那中年男子额上轻轻一点,一个云手转身开腔便唱。圆润的嗓门博来一阵喝彩声。他俩唱完“十二月花”,又唱“加官”、“打水”、“回娘家”……那少妇身段优美,技艺娴熟。中年男子亦步亦趋,配合默契。围观者如醉如痴,全然不觉夜幕已悄悄降临……    东北的“二人转”,我观赏过许多次,大多是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剧院里,有器乐齐全的乐队,有流光溢彩的灯光。男女演员在檐幕与边幕的包围之中歌唱舞蹈,只是缺乏几分鲜活生动。如今在人群里,看着这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东北“二人转”,感觉竟和剧院里完全两样,这浓郁醇厚的民风,活泼热烈的情绪,似松花江上刮来的阵阵热风,裹着黑土地的纯朴和热烈,使你忘乎所以而身临其境。(原载于《旅游文化报》1995年5月12日)   

黄成兴 发表于 2020-12-15 19:33:18

东北二人转在连队那个时候就领教过,的的确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12-15 20:01:55

喜闻乐见风靡中国,
央视报导春晚有活。
高雅难说低俗漫野,
实话实说都爱听辙。

宋宝安 发表于 2020-12-16 08:59:41

两个人要扮演各种脚色,二人转呗。

颜逸卿 发表于 2020-12-17 14:08:51

黄成兴 发表于 2020-12-15 19:33
东北二人转在连队那个时候就领教过,的的确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下乡三年后,到山里烧炭,入夜在帐篷里,吹牛讲故事,喝酒唱京剧。俺头一次领教二人转,是本地老职工乘酒兴玩一出《送情郎》,有哈市青年请他整一把《十八摸》,他没摸几下就打住了。

颜逸卿 发表于 2020-12-18 20:32:38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12-15 20:01
喜闻乐见风靡中国,
央视报导春晚有活。
高雅难说低俗漫野,


    “二人转”走出东北、走进剧院,就有点串味儿了。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12-19 19:59:50

文化弘扬无政治,
离骚祭祀撒棕子。
其实风韵都挺浓,
回眸全是笑缘事。

颜逸卿 发表于 2020-12-19 21:34:05

宋宝安 发表于 2020-12-16 08:59
两个人要扮演各种脚色,二人转呗。

    东北二人转,近300年的历史,表演上有唱、说、做、舞等四功,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历史上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并称之“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

颜逸卿 发表于 2020-12-19 21:53:04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12-19 19:59
文化弘扬无政治,
离骚祭祀撒棕子。
其实风韵都挺浓,


    传统二人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新型二人转尚未成形时,就开始逐渐衰落。

许国庆 发表于 2020-12-21 08:30:43

      天寒地冻,人们猫冬在家,二人转,适合了东北的环境特征征。不大的场地,简单的道具,二人就可以表演了。这也许是二人转产生的原始基础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九州(176) 东北风情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