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豆 发表于 2020-12-3 11:46:10

转:质疑“再教育”

我插队的黑龙江省萝北县肇兴公社群力大队……

质疑“再教育”发布时间:2012-06-19 11:22 作者:大傻瓜
  “再教育”很难称之为理论,因为并没有更多的话论述这个命题。但这是知青上山下乡的理由,因此有必要探究这三个字。
  “文革”中以1966年为界,将这一年以前的岁月称为离开了正确路线的十七年。知青们所受的就是这十七年的教育,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人进行“再教育”。这十七年的教育路线是什么?当时进出校门就能看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外还有“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在我们受教育时早已背得滚瓜烂熟。据“文革”的说法,十七年中已经背离了这个路线和方针。
  这就有了不少疑问。
  现在的“再教育”就是要将背离了这一路线、方针的教育扭转过来。如果这就是“再教育”的目的的话,那么大学生受十七年的教育更多,也比中学生更应该接受“再教育”,为什么大学生不用支边支农呢?也有去的,二年三年就走人,而不是一辈子。为什么中学生就需要接受一辈子的“再教育”才能教育过来呢?要对知青进行“再教育”的话,那么这个教育者是谁?这也很明确,就是贫下中农。但是,我们早被告知,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那么为什么不是去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而是去按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说这话的人很明白,十七年对知青进行教育,是花费了教育经费的,这由国家来出,但这“再教育”的经费就该由教育者贫下中农来出吗?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者,现在将需要“再教育”的知青到农村去劳动,这样的劳动者合格吗?如果合格为什么要“再教育”,如果不合格,那么对农村的建设有没有好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知青们到农村去了,如何在智育和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早被告知,“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话的意思十分明确,知青因为有知识,到农村去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去接受“再教育”,就只是一个受教育者,也就是说并不是去“大有作为的”。疑问还有很多,笔者作为知青,有几个是去接受“再教育”时就想到的,也有几个是以后想到的。但不管如何,当时都不敢深入去想。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时,“文革”已经三年了,总不能呆在家里“吃闲饭”,于是就去按受“再教育”。
  上面曾说到,“再教育”可以解释为使知青们消除背离正确教育路线的影响,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者,这是马上实现了,到了农村就成了劳动者,但是社会义觉悟和文化呢?如果没有做到,那么这个“再教育”的目标就不能说实现,或者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能使知青们消除十七年来错误教育路线的影响吗?
  知青们到了农村,从学生转为农民,面对的是完全的、不加遮盖的社会,而且是在农村,在中国发展比城市更滞后的农村。直面现实,知青是不是在农村能去掉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遗毒”,在“再教育”中毕业?从大返城的结果就说明了,大多数知青并没有在“再教育”中毕业。
  各个知青在“再教育”中的经历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因为农民并没有教育知青的义务,工分对于他们才最重要。他们会向知青呈现赤裸裸的现实。
  农村艰苦,这好解释,这是“再教育”的课堂,环境艰苦才有利于“再教育”,但是农村又是落后的,靠贫下中农带领大家改变吗?不过接下去繁重的劳动,一天长达十二小时以上在地头,就连想也懒得想了。
  我插队的黑龙江省萝北县肇兴公社群力大队,地处北纬四十五度以上,夏天,早上二点半天就亮了。到了大队不久,就开始夏锄了。我们大队是早上四点出工,扛着锄头在路上走过,其他大队的人就会讥笑我们,说是懒汉队,他们早在三点就出工了。我们却远远没有睡够。晚上呢,却要七点多才收工。过了几天一伙人就去找队长,、当面质问他,这八小时工作制你们知道不知道?八小时工作制?队长听了哈哈大笑,回答说,你们不出工好了,躺一天也没人管你们。我们这才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学生了,而是北大荒的农民。这就是我的“再教育”的第一课。但是工分不能少,大家只好撑着在早上三点不到起来,睡眼惺忪的扛上锄头下地。地头歇起,这才想到《半夜鸡叫》的故事是骗人的。故事发生在关外,即使在辽宁,早上三点多天也该亮了,不用周扒皮学鸡叫的。再说,现在不是也三点不到起来夏锄吗?后来才想到,其实,农民并不希望我们去抢他们的工分,每年卖掉农田上的收入是固定的,我们少挣一分,他们就多得一分的钱。不过,一年以后才知道并非如此。
  当然并不是所有知青的第一课都是这样的,但知青们与原来学校所得的认知一下子拉开距离,这是在所难免的。拉开了距离,是不是远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了?
  我们大队有38个知青,大队出工分叫当地农民为我们做饭。当地农民有句话叫“喂猪好喂,喂人难喂”,过些天,知青们抱怨饭不好吃,说多了就传到做饭农民的耳朵中,于是他招呼也不打就不来做饭了——他是农民不做饭,下地干农活照样能挣到工分。一早大家来到食堂,一见铁镬冷灶,这才知道没人做饭了,就敲着饭碗去找生产队长,责问他,这样是不是符合毛泽东思想。谁知队长听了后又是一阵大笑,说小兄弟们,你们嫩着呢,以后会知道,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事多着呢。大家听了谔然,这就算上了“再教育”第二课。我们刚踏入社会,来到全然陌生的北大荒,不知道的事实在太多了。难道这就是要我们需要接受的“再教育“?农村,这就是各方面都在磨炼人的农村。
    如果说“再教育”的目标是将知青培养成像贫下中农一样的人,那再容易不过了。不用一年就能达成这个目标。 为了生存,知青的“农民”化的速度是很快的。看着几位老农民,伸出手来却是摊不平的,因为放下锄头就是镰刀,接着又要用木叉、用木锨,一年四季,这双手都握着圆形的手柄,长年累月,这又手就伸不开手指了。这时发现自己要摊平手指也是很费劲了。难道这就是“再教育”所要求的?  插队知青与兵团、农场知青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兵团、农场的知青是国家的人,“体制内”的,插队知青却真正汇入了农民之列,没人管了。因此兵团和农场知青则每月能领到工资,是“赚月头”的;插队知青是年终分红,一年拿一次钱,是“拿年头”的。这个差异是很根本的。知青有2000万人,到今天总不会低于1000万,知青中插队落户的居大多数,如果不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那是无论如何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电视剧《知青》以兵团作为反映对象,插队知青看了只会嗤之以鼻。
  苦干了一年,终于能分红了,长年没有看到钱的我们,兴匆匆地赶到大队部查对工分,一看都很奇怪,每人的工分要扣掉300多分。就向老农民打听。农民回答,所以你们这些青年——当地农民的称呼中省掉了“知识”两字,省得真好,本来并没有多少知识,但年轻,是青年。这叫“冷工”,懂吗?工还有冷的热的?一解释就知道了,原来这是不能为生产队带来收益的工作日,每个劳力都要扣掉“冷工”。具体来说,就是为政府服役的工作日。珍宝岛打仗,每个生产队要派工到饶河修路,森林起火,要生产队派工扑救……这是两项大的,珍宝岛不打仗了,其他修桥铺路也是农民的事,森林年年有火灾,也是农民去救。本来这是整个国家的事,应该由全民来承担,现在却叫特殊地区的农民来承担,兵团、农场知青就没有这样明明白白为国家的“义务劳动”。以前读书,历史老师告诉我们,封建社会农民要服劳役,开明帝皇轻徭薄赋,想不到现在社会主义的农民也要服役,虽然并不是每人去,却每次由几个人出工几个月,然后分摊到每个社员头上。我支边的1969年,扣掉30多个“冷工”一工10分,就是说人均服役30多天,也不算轻了。贫下中农告诉我们,农民嘛,就是干,哪个年代不是我们农民在干?贫下中农的一句话,冲走了我们在历史课、科学社会主义中所学的知识。
  这还只是开始。
  几年下来,大家没有忘掉字怎样写,那是幸事,那是靠经常往家中写信,向家中的父母报平安。当地大多是山东、安徽闯关东的贫下中农,几乎找不到书。农闲时节,偶然走进公社办公室,看到一份《参考消息》,这可是秘密文件,干部才能看,知青们是偷看。当时就有犯错误的感觉。清楚记得在第三版,是周恩来总理会见新日铁公司董事长永野重雄的报道。文中有永野重雄对周恩来说的话,炼铁高炉容量要4000立方米才能有经济效益。看了头嗡的一下大了。这个永野重雄不是垄断资本家吗?政治老师告诉我们,帝国主义就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必然带来腐朽,具有寄生性。怎么,腐朽寄生的资本主义头子居然比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熟悉炼钢业务?所以这个《参考消息》是不能偷看的。这有点偏离“再教育”了,接受“再教育”本来就不应该看书看报纸的。
  其实不看报纸,也会受难以相信的事实的影响。萝北县修国防公路,叫石延太线。这可不是石家庄到太原再到延安,而是沿着黑龙江从石灰窑到延兴到太平沟,延兴是生产建设兵团2师13团的团部驻地,太平沟是萝北最北的一个公社,再往北就是黑河地区的嘉荫县了。本来只计划修一条走部队巡逻车的便道,当地提出要运输木材,就按公路标准建设。合江地区的工程师负责设计。可是公路在金满屯大队往北到太平河,却无法往上滚兔岭了。就向黑龙江省交通厅求助。省里来了两名工程师,听说都是日本留学生。他们一到太平河就爬山察看。六十多了,爬起山来,不用说我们是需要接受“再教育”知青,虽然我们只有20多岁,就是当地的贫下中农也跟不上。
  当时的媒体,不断在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将人培养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书呆子”,这正宗帝国主义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到六十多岁还能爬山,居然连贫下中农也跟不上。这就不是“再教育”所能解释的了。两位省里来的工程师重新选定了路线,在山岗上让公路沿山坡下山,通过太平河,再上滚兔岭。这段修不通的路还留在山岗上,大约有一百来米长,长满了荒草,像盲肠一样。现在想来,那段“盲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知青的教育之路就像这条石延太线,本来应该通向高峰,抵达目的地,却中断了,要重新选择,才能继续前进。
  说实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话从来没有听说过,不过,当时的媒体宣传是围绕这个主题的。后来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乡了,贫下中农倒十分慷慨,都将其放到了知青宿舍。贫下中农只知道撕下来当卷烟纸,这样的事我们知青是不敢干的,因此大队革委会将其送到知青宿舍是有道理的。晚上有人打开看,忽然他读了出来,革命没有知识分子就不能成功,(大意如此,是那篇文章的,原话怎样,记不清了)大家都围过去争着看。这在现在的男女老少看来是毫不奇怪的,但当时大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知青们并不是知识分子,但都将自己当成了知识分子。接着又送马列原著下来,《资本论》、《反杜林论》等一共四部,贫下中农照例送到了知青宿舍。《资本论》这在读书时也没有看过的,但知道是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打开第一卷一读,连篇连篇的都是英国劳工部门的官员去查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雇用童工,工作超时。以前政治课中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怎么马克思的书中说资产阶级国家的官员为工人说话?搞不懂,贫下中农是不会来辅导的。后来有人读到了一条,是注解中的,说到了二岁半的童工,大家又争着看,所以至今印象犹深。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信,难道英国的人种与我们大不一样?
  以上这些虽然只是个人的经历,但是都是跟着时代脚步走过来的,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绝大多数知青,其思想都是60年代中学教育与“再教育”的结果,这句话是一点也不会错的。可以这么说,“再教育”的结果并不符合口号提出者的初衷。




选自: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2012/0619/62186.html

颜逸卿 发表于 2020-12-3 14:38:45

本帖最后由 颜逸卿 于 2020-12-3 14:41 编辑

插队知青谈论上山下乡,颇具代表性。挣工分拿工资,是有些区别。
再教育就是上山下乡,无需理论探究。落实最高指示,是政治正确。
就因果来说,文化革命,革了别人的命,也革自己的命。
从经济而言,下乡甩锅,减少城市压力,增加农村负担。
    ......

宋宝安 发表于 2020-12-3 19:22:33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咋样不知道。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12-3 20:49:36

本帖最后由 张博览 于 2020-12-4 05:39 编辑

宋宝安 发表于 2020-12-3 19:22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咋样不知道。
教育何须被再?
岁月飘渺无奈。
历史已经证明,
知青情缘永在。

张博览 发表于 2020-12-3 20:53:50

体制内外皆是人,
命运差别无可寻。
犹如市场莫谬赞,
吃亏享福遇见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质疑“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