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豆 发表于 2017-12-18 17:56:26

转--冷读杜甫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第43期)
冷读杜甫 作者:陈思呈
    在我身边,有很多的中年人,开始把杜甫视为知音。    杜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爱家庭的诗人。他的诗歌里面,频频出现他的家事。忧伤的时候,他最牵挂的事物是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最快乐的时候,他仍不忘写写他的妻儿:"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写过对孩子的期望,写过因贫困对女儿的亏待,写他在成都的各种日常。    杜甫为什么那么重视家庭?我想,这就是中年心态。受挫的中年人,从年轻时的壮志满怀和博爱情怀退回,转而看重生命里那个小小的共同体。杜甫的诗,得到了很多中年人的共鸣,我以为原因也在此。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巜江村》这首诗写的是他在成都时的生活,彼时,他虽然家穷,妻老,子稚,身病,快愁死袅,但是他借某种圆融的哲学取得了平衡。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在他的小共同体里,他获得了圆满。一家人齐齐整整,那么此生还有何求?杜甫用平凡生活的水滴石穿成全自己,把最平凡的事物遂一归位,让它们在无趣的序列中呈现有趣的秩序之美。    与杜甫相比,李白则是属于青春的。李白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典型的青春症候群的人说的话,千金散尽可以说,还复来可能吗?不说别的,如果儿幼母老,妻子无业,中年人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吗?    但中年人是否就注定了这沉重的命运?这沉重里面是否全是悲催?窃以为,这个懂得老妻画棋取乐的人,与那个"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可以看到杜甫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过: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对种种人生况味,似乎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他深入地感受这些况昧,把它变成诗,这就是他为什么即使写家庭生活,后面也有这世界上万千人士的悲悯。    诗人车前子说,热读李白,冷读杜甫。他的意思是人在热的时候适合读李白,冷的时候适合读杜甫。这种心理,正好跟我所说的"年轻读李白,年老读杜甫"相宜。    车前子还说:汉语之美,是有不同面目的,打个比方,李白就如丝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看似接近,却太不同了。杜甫的这个句子,总有些扭结、不平整一一总有些褶皱。与丝绸李白一比较,杜甫就是土布杜甫。我爱土布,土布质地也厚,不如丝绸凉快。看来杜甫的诗适合寒夜朗读。    抛开土布丝绸的比喻,抛开文学美学的理论,杜甫之所以适合冷天里吟读,只是因为,他更能抚慰失意人的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冷读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