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予民 发表于 2013-4-3 17:22:56

回访名山随笔二

场 部 变 迁——回访名山随笔之二石予民     要说变化,农场场部最大,恐怕各农场都这样。(一)昔日新团部    三十年前的十二团新团部,中心区域十字路口的四至好像是这样的:往北,通八连、十一连、老团部、十四连,这是交通干线,每天一班通鹤岗的班车早六点多从新团部出发,奔八连,上了肇兴—萝北公路左拐经名山镇、二连、一连路口(鸭蛋河口),开往萝北、宝泉岭、鹤岗;往南,通六连、七连、九连、军马连、十七连、莲花泡。往东,经过工程一连、兽医站,通往十五连。往西,到机关前一百多米处,与对着机关大门的南北大道成L型路口。    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是气象站,东南角是工程一连(基建连),西南角是俱乐部,西北角是呈L型的供销社。十字路口往西二百来米稍向北拐,坐落着新团部机关的“工”字型办公用房;向南拐,通往一中、小学。    机关门口L型路口的东北角、机关左侧,靠大路边,新栽了一排排杨树,杨树群北边,与机关并排的是机关宿舍,从招待所开始的建筑物,沿大路北侧,一溜由西往东排开的是邮局、银行、供销社。马路对面是俱乐部、粮油供应部、供电所。L型路口的东南角,地势起坡渐高,那里建起了场领导住宅,可以称之为名山农场的“元帅房”了。L型路口的西侧,出机关右前方,是一片开阔地,曾经平整碾压建过篮球、排球场,每年团里篮球联赛的决赛都在这里举行。这片球场的南面,就是机关家属房了。    机关北面由东往西南,被蜿蜒的小山包环抱。机关的厕所,建在机关正北小山包的制高点上,冬天如厕,朔风直吹臀部,那个滋味,可真不好受。山包上,遍布了我们亲手种下的一畦畦杨树。机关西边小山包中有块盆地,那里盖了十二团最秘密的建筑——弹药库。有一年在盆地打靶,不知哪位枪手,高抬了一下枪管,或是压了一下qiang托,子弹翻越山包,划过一道弧线,落到了学校西边机关职工的自留地里,着实让地里干活的人们吓得不轻。   “元帅房”东侧,俱乐部南边,也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依坡建起高低错落的地窝子,这里曾经住过十二团的“高知”——一中和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十二团的抗大窑洞了。在这片“住宅区”,要找个人,尤其是没有月亮、伸手不见五指、又没带手电的夜晚,相当困难。记得李德贵夫妇、于占国夫妇、岳文友夫妇都在那里蜗居过。十二团还真有上过抗大、住过窑洞的老革命,那就是副政委张冠军。这位抗大学员可是有资格了,听他回忆,在抗大学习期间,除了毛主席,其他领袖人物的报告他都听过,要说口才,实事求是地说,还是王明最棒。    小山包的南侧,新修了一条西起四连、东至十三连,连接汽车连、一中、新团部、工程一连的公路。三十年后,我们正是沿着这条路重返名山农场。(二)如今小城镇    带着三十年前的记忆,飞驰在水泥路上的汽车把我们从四连道口、由西往东经过原汽车连送到了现在的名山农场场部。    这还是当年的新团部吗?大路两侧路灯高耸,十字路口红绿灯闪烁,彩色地砖铺就的人行道,人行道外排列着一栋栋楼房。经过第一个红绿灯时往北看去,那不是再熟悉不过的新团部机关吗?机关后山包上,我们亲手栽下的杨树挺拔耸立,有五六层楼高,成为一道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    我们的车驶进了名山宾馆门前宽阔的停车场。学生们鞭炮相迎,师生相拥,紧紧握手问候。宾馆三层,西侧与其相连的明显是礼堂,高台阶,门前四根廊柱,两人才能合抱。宾馆东边,五层的白色大楼是名山农场机关办公楼,汽车能从两侧直接开到高台阶上。宾馆后院,中国移动的铁塔高高耸立,接收发送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信息。    又见到了久违的北大荒夏日早起的太阳,五点刚过,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起床洗漱,急急忙忙拎起相机出了宾馆,但还是落在了李德贵、原政云夫妇和王显庆、高秋华夫妇的后面。我们先来到了机关门前,细看台阶下一左一右两座仿青铜雕塑,左边是从雕塑底座向上伸出的一对健壮的小臂并紧紧相握的双手,右边是一根利矛刺穿了盾牌,两座雕塑既新潮又抽象,任人遐想。机关大楼左侧自行车停车棚的东面,就是当年遍布了地窝子的小山包,如今被推平建起了街心花园——“名华苑”。这里花木横疏,草坪覆盖,几座不同风格的亭子散布苑内,东南角是各种固定的健身器材。每天清晨或傍晚,这里聚集了众多的运动爱好者,有翩翩起舞的,有扭大秧歌的,有打拳舞剑的,一般都有行头——一身休闲服或是运动装。“名华苑”的东边是邮局,我们来得早,还没到营业时间,大门紧闭。但是,从敞亮的窗户往里瞅,营业厅装修与城市一模一样,柜台内外用不锈钢栏杆隔开,黑色大理石铺的台面,瓷砖地面。路南是五栋多层的住宅楼,最西头在建的是“园丁楼”。住宅楼底层是商铺,有小超市,有两家药店,有银行,有工商所、土地资源所。电杆上贴着告示:出售四号楼,住宅950元/㎡,底层商铺2000元/㎡。邮局处在第二个十字路口的西北角,这个路口也有红绿灯。十字路口与邮局相对的东南角是客运中心,高大的建筑,一看就知道是候车室。哪像当年三九寒天我在宝泉岭路口苦等回十二团的客车,寒风凛冽,无遮无挡,紧捂着帽耳朵,冻得直跺脚,眼巴巴地盯着鹤岗方向。与住宅楼对角的东北角是一片平房,沿街是各类商店、饭馆、歌厅,还有打出“香港风味”招牌的呢。这一带有两家洗浴中心,我们去过其中的一家——“浅水湾”,淋浴,挺干净。洗完澡,在营业室与女老板闲聊中得知,她母亲曾在老团部二中上学,老师是哈尔滨知青——李雅萍。歌厅也不止一家。饭店有家常菜,有烧烤,有风味小吃,有的特意标明“经营早点”,有就着牛奶、豆浆堂吃的,也有买了装塑料袋带走的,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人还真不少。不少饭馆都有单间,操办喜庆家宴。听老同事们说,现在家里来个戚,或是给谁过生日,也经常下馆子,懒得自己做了。邮局北侧,坐落着二层楼的名山公安分局。机关门前这条东西大街,叫名山大街,这可不是我起的,正经有公安部门制作的铭牌,房屋楼宇、居民住户以此编号入籍。这是名山农场的长安街,是名山农场场部乃至整个名山农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    原来新团部中心区的那些老房子还都在。俱乐部卖给个人改作车库和化肥库出租了。粮店成了居民委员会。供销社十年前被八连一姓张的老职工以四十万元买断,现在叫“综合商店”。我爱人在商店门口巧遇老张,聊起来,感慨不已。国营店还没到上班的点,老张的商店一早就开门了。进去一看,中间地上都堆满了货,货物与柜台之间就留了窄窄的一条过道。他孙子在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到了首钢。老张自豪地说,给孙子买房的钱我已经准备好了!原来的邮局、银行、招待所不是改成商店,就是改成饭店了。只是招待所与原机关幼儿园那栋房之间,建起了新的幼儿园,房子、地面、活动器材,色彩缤纷,生动活泼。老中心区一条街平时静谧幽雅,赶上每半个月一次的集市,可就热闹了。十六日那天,正逢赶集,一大早,只见从萝北、鹤岗、佳木斯以及其他农场开车来的商贩正支棚摆摊,服装百货,日用杂品,卖什么的都有。此时,各队的居民正从四面八方赶来,采购是主要任务,同时也感受一下人气,会会新朋旧友。   我来到了新团部老机关门前,门框、窗框还是当年红松打的,没换,只是门前的台阶没那么高了,快和地面取平了。轻轻推开大门,里面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原来今天是星期六。左手是当年的打字室,办公室、生产股、会议室,右手是军务股、作训股、团长、政委办公室。我与葛长根在“工”字一竖东侧由南向北第三间屋住过,赶紧过去看看。嗨,改成卫生间了!后面那一横,左手政治处,右手后勤处,两边都封死了。后勤处成了老年公寓,有五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去后山包厕所的门开着,出了后门,满眼高大、浓密的杨树,我得抬头仰望它们了。当年我们栽下它们的时候,也就一人多高,现在已经长得有水桶粗了。厕所被树挡着,看不见了。学校还在原地,但变化最大。中小学分开,两个大门。办公室、教室宽敞明亮,教师办公桌一律“两头沉”,让李德贵羡慕不已:“我们学校教师的办公条件远不如你们。”中学是一栋四层的教学楼,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一应俱全。中学教职员工八十多人,一年的教育经费超过一千万元。路经哈尔滨,见到了六连老战友、哈尔滨建筑技术工程学校校长孙毓福,他们学校一年的经费也就五六百万元。小学的路东是刚竣工启用的司法楼,大门朝西,楼顶正中央的国徽,迎着偏西的烈日熠熠生辉。     名山农场场部的变迁是巨大的,建筑物覆盖面积超出三十年前数倍。崭新的楼宇、漂亮的内饰、人们的衣着、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一些硬件,和都市相比,并不逊色。与我们在的时候对比,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了。道路扩展成井字型,场部的中心区域早已南移,原来十二团新团部的中心区域还在。作为新团部建设的见证者,作为曾经在新团部工作生活过七、八年的一员,我希望新团部的老中心区继续保留下去,这是历史发展的遗迹,这是时代进步的脚印,这是前进向上的阶梯。再过十年、二十年,站在更高一级台阶上回眸,目前尚处中年、青壮年的名山人一定会有与我们现在同样的感慨与豪迈。    祝福你,名山,你的明天将更美好!    我们期待着!                                        2007年8月5日

颜逸卿 发表于 2013-4-14 17:07:50

老团部、新团部,老机关、新城镇,随笔叙老访新,见证名山变迁。

黄成兴 发表于 2013-4-17 17:34:13

变化太大了,我一O年回去过,基本上城镇化了。美丽名山,幸福名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访名山随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