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逸卿 发表于 2014-2-18 19:53:53

回访(18)开饭馆的知青

回访碎片(18)
开饭馆的知青
    那日,我从萝北去绥滨,路过一个小镇打尖是中午。    上个世纪60年代末,黑土地曾麇集过十几万名上海知青,和这里的山水日夜厮守,甜酸苦辣遍尝。以后知青大返城,不知黑土地还有没有上海知青?    跨几步就见分晓:“上海菜馆”四个斗大的字下,松木板店门朝路敞开,饭店不小,足有80平方米,七八张木纹清晰的圆桌,围桌一色的舒适木椅。人多,嘈杂,客人喝酒吃菜正酣。我问:“这饭店真是上海人开的?”便有个二十个来岁的姑娘笑迎答腔:“嗯哪,阿拉上海人开的,这还能有假呀!”“老板在哪儿?”“正在厨房里忙活呢!”    厨房在店堂后,锅碗勺盆,炖炸熘炒,烟气腾腾,黑土地特有的香辣扑鼻。“上海老板”是一穿蓝花白底上衣的中年妇女,正对掌勺的师傅、端盘子的伙计不停地用一口标准的北方话下指令。见我,反应极快地改成地道的上海腔:“侬(你)上海来的哦,吃点啥?”我说勿(不)吃啥,是路过此地,进来寻(找)侬随便谈谈(聊聊)。她说:“格(那)么侬坐,吃(喝)杯茶。”    她店前店后穿梭地忙,我啜着茶等她。10分钟后,她终于坐定在我面前,微喘着气。坐下后的第一句话是:“谈啥?呒(没)啥谈的。”她语速很快地说她今年45岁,上海67届初中生。她姓方,已在此地27年,就这样,她突然缄口。  说完了?45岁,在这儿27年,就这么几句话了了?她的眼角、嘴角出现过多的密纹唱片般的皱纹,尽管她的耳垂挂着一对漂亮别致的珍珠耳环,但她显得憔悴,比实际年龄见老。    我启发她,循循善诱:哪怕只谈一件事,说一个小故事。她依然缄口不说,我就说,我也是1969年从上海到黑土地呆了10年,返城17年了,如今回访故地探亲访友。    她开始也不肯说在黑土地的过去。后来象挤牙膏似地挤出一小段:那是1972年冬天,全队修水利大会战,她抡镐挥锹,穿毛衣干活都出汗,身上、眉毛、留海都结了白花花的霜。那时人累得渴望生病,生病可以倒在坑上睡几天的“享受”和吃病号饭的“待遇”。但真的生病了,却得的是肝炎,高烧半月不退,吃药不管事,整天迷迷糊糊的,头发脱落一大把,差点儿送了命。之后,在上海纺织局工作的母亲闻讯七绕八转打来长途。她握着电话足有5分钟,一个字没说,只哭。最后母亲说你想吃什么?她说只想吃“大白兔”奶糖。母亲连声说好好,我马上买了寄来!寄来的奶糖半月后才到。结果,她却分给大伙儿……   说到此,方眼圈红了,说,知青过去的苦,一样的,尤其是女人。一样的女人,一样的故事,一样的苦,所以方再强调:呒啥谈的。    这时,我跟前立着个抽烟的汉子,高个,偏瘦,敞着米灰色的外衣,方站起,脸上竟有了灿烂的笑。她介绍:“我男人,大刘。”大刘有些随意地朝我点头,对我说:“你从上海来的,我去过几次。”他是当地人。正说着一个高头大马的年轻人嗵嗵嗵大步走来,方笑得更显年轻许多:“是我儿子,18岁。”18岁的儿子在母亲亲切慈意的目光中走近又离去,一阵旋风般。当年,他母亲从上海下乡到黑土地的时候,也是18岁。    我问方:想回家吗?上海。她敛起笑,说不想,这里现在不错的。8年前她在此开饭馆,当时与她竞争的同行不多,每年能净赚2万元,如今四周新开饭店云起。好在搞起了旅游贸易开发区,到这里的人多起来,生意才没清淡。她几十年的耕耘苦作与情感维系都在此。    车开时,我望见她仍站在店门口,脸挂着欣慰的笑。                                 (原载于《农垦日报》1998年5月2日)

张新智 发表于 2014-2-18 20:03:06

留守知青都有酸甜苦辣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4-2-19 15:21:51

现在留守知青还不少,我们班同学梁琴至今还在名山农场。

张念胜 发表于 2014-2-19 17:42:41

本帖最后由 张念胜 于 2014-2-20 19:38 编辑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4-2-19 15:21 http://www.ms205.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留守知青还不少,我们班同学梁琴至今还在名山农场。
    还有死在那儿的,大家知道的晏梅香!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2-21 20:58:10

张新智 发表于 2014-2-18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留守知青都有酸甜苦辣

    新智兄言简意赅,不无理解。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2-28 21:14:10

云淡风清 发表于 2014-2-19 15: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留守知青还不少,我们班同学梁琴至今还在名山农场。

    谢云淡风清补记,我连有两位女知青至今留在那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访(18)开饭馆的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