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15 10:11:27

灯谜浅说(连载)



    元宵节我们猜灯谜,玩得很开心。好友逸卿君说:“猜灯谜,有趣,有乐,有味!”确实如此。灯谜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独立于诗、词、曲、散文、杂剧、对联之外的又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相当深厚的底蕴和知识可供学习研究。灯谜虽说是小制作,其中却蕴藏着大智慧。猜灯谜,不但有趣,而且也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增进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特别是从中可更多了解汉字使用方法,体会到汉字独特魅力,从而使我们更热爱祖国的语言。看到有的荒友对猜灯谜颇有兴趣,我想结合阅读积累的相关资料,给荒友们简要地介绍一些灯谜的常识,作为大家茶后饭余的一种消遣吧。

一、先讲讲什么叫灯谜,它和谜语是一回事吗?
我想各位对灯谜多少也看到过一些,但要认真地回答,什么叫灯谜,它和谜语是一回事吗?有些人可能不是很清楚了。有人以为灯谜就是我们儿童时代猜过的谜语,我们南方人称作“谜谜子”。如“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谜底为“天上下的雨”。“红公鸡,绿尾巴,一头钻进泥底下”。谜底为“红萝卜”。因为都有一个谜字,又都是让人猜着玩的游戏,于是把灯谜和谜语视为相同的东西了。其实不对,它们有许多不同点。

一是表现形式不同。灯谜是把文字书写在纸条上,这种写上灯谜的纸条称作谜条,然后把谜条悬挂出来,让人看着猜玩。灯谜的题面(术语叫“谜面”)文字简洁,语句精炼,要求题面与答案(术语叫“谜底”)的文字前后照应,彼此贴切,不允许出现多余字。但谜语就两样了,它采用歌谣的形式出现,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双关、谐声等修辞手法,把谜底的特征、性质和功能含蓄地隐藏在作为谜面的歌谣里。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形象生动,如刚才所举例的两个谜语(天上下的雨、红萝卜)。两者风格不同,各有谐趣。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不同

    ①郁金香(打水生植物名一)谜底:荷花

    ②“一个小姑娘,家住在水乡,身穿粉红袄,坐在绿船上”。(猜一种水生植物)谜底:荷花

例①的谜面是一种花名,它是荷兰的国花,所以扣合谜底“荷花”。在此,谜底上的“荷”已不是花的简称,而是运用汉字多义字的歧义义项,曲解为国名简称,“花”字也由泛指曲解为特指(国花)。这种文义曲解,在灯谜的术语中叫做“别解”或“借用”。还有谜面扩弧里的文字,也就指明答案范围的语句,在灯谜里叫做“谜目”。它的表述方法颇为特殊,在今天看来似有点别扭:竟把数量词放到了最后,如本例的“打水生植物名一”的“一”。其实,这是古汉语行文中数量词后置的一种习惯用法,正好说明“灯谜”具有传统文学小样式的特征。例②不同于例①,整首歌谣抓住了荷花生长在水里,叶绿形圆,又多又大,一般花色粉红,亭亭玉立等特点,用诗句的形式加以比喻、描摹而表现出来。尽管它们的谜底都是水生植物“荷花”,表现的形式却各有不同。

二是两者的猜射方法不同。灯谜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多音的特点,故意把谜面或谜底里的字、词不作原来的意思解释,而是从中引出歧义,作别的一番解释,使得经过曲解的谜底与谜面在文义上能 “自圆其说”地吻合。因而猜射时,就得存心利用灯谜谜面上文字的歧义来曲解文义。例如有这么一条灯谜:

闰三月(打年节民俗用物一)谜底:春联

谜面里的“闰”是天文名词,是再加一个的意思,如“闰日”、“闰月”、“闰年”里的“闰”字。而“三月”原意是三月份,在这里作春暖三月的春天解,整个谜面的意思是春天一个“联”(连)接着一个。谜底“春联”原意为春节里所贴的联语(即对联),这里故意根据原有文字(还是“春联”这两个字)的歧义进行“别解”,释作“春天一个连接着一个”以此使它与谜面的文义符合。由此可见,灯谜的猜射纯系文义上的推敲与琢磨,所以谜底必须“丁是丁,卯是卯”,容不得半点改动。上述的谜底只能是“春联”,绝对不能换成“对联”或“楹联”,因为这两个名词的别解字义无法与“闰三月”的谜面吻合,即使“春联”与“对联”是一回事也不行。不过,谜语就不那么费劲了,只要按照谜语歌谣体的谜面所喻示的迹象,运用丰富的想象去猜破谜底便可。例如有这样一条谜语:

姐妹两个一身红,各人言语不相同,过年总爱门前站,一个西来一个东。(猜一种年节民俗用物)
谜底:春联

这个谜语的谜底与上一条灯谜的谜底虽然一般无二,但它是从人们过年贴的“春联”这一事物的形状、颜色、特征、功用等方面去寻思推敲,与灯谜的猜射法大不相同。谜语的猜射只要形象、特征上吻合谜面,即使略有小异也无大碍。比如将“春联”猜作“楹联”“对联”甚至“对子”,都不算错。因为它们的形象、特征、功能大致符合。

三是猜射灯谜与猜玩谜语的对象也大不相同。灯谜以文字、词语及诗词文赋的成句作谜面,并且专门在文义上下功夫。它要求严格,法规颇多,猜射的范围上到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和,几乎无所不包。因此猜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猜谜常识和技巧,故而其娱乐对象多为知识面较宽的成年人。谜语采用口语化的歌谣,浅显易懂,所猜的内容多为生活用品、植物动物、自然现象、人事活动等浅显的事物,适宜于识字不多的儿童少年启蒙、猜玩。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浅近有趣的歌谣体谜语是孩子们的恩物,而曲折有味、文义别解的灯谜则成了青年、成人及老年朋友业余玩伴了。冰心老人直到晚年,还津津有味地谈起儿时猜过的一个灯谜,谜面是“上有一半,下有一半,中空一半,除去一半,还有一半”。谜底是繁体字“隨”。 “上有一半”,其实这个“有”并非是指有什东西,而是指“有”字。上面“有”字的一半是“(一横一撇)”,下面“有”字的一半是“月”,“中空一半”的“空”,并非指空缺之意,而是曲解为“空”字中间的一半是“工”,“除”字去一半是“(耳朵旁)”,“还”字有一半是“(走字旁)”,加在一起成了“隨”字。她说“隨”字很难写,猜了这个谜她就记住了。

四是灯谜中国独有,谜语别的国家也有。灯谜是中国特有的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多音的特点,以“别解”为手段进行联想的民俗娱乐与文学小样式(如前面讲过的“故意不解本意而解它的歧意,使得题面与答案得以“自圆其说”)。而谜语则不然了,其它国家与民族也都有。罗马尼亚有个谜语博物馆,专门陈列世界各地的谜语。俄罗斯也流传着不少民间谜语,如:“四十几件小褂子,件件没有钮扣子”。猜一种蔬菜,谜底是“卷心菜”。再如古希腊神话里就有斯芬克思之谜的谜语故事。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它。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里的怪物,长着美女的头,狮子的身子,总在悬崖上蹲着,对路过的人说出谜语,凡答不出来的,它就将其撕成碎片,并吞食干净。很久的时间里,都没人能答对它的谜语,它已经吞食了无数的牺牲者。但是,当一个叫俄狄蒲斯的英雄来到它面前时,它说出了一个自认为是最难的谜语,却一下子被俄狄蒲斯猜中了。它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俄狄浦斯的故事,见于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今天就不作详细介绍。因此说,谜语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有,而灯谜则是中国特有的。从以上四点,可以理解灯谜和谜语之不同。
(待续)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15 10:47:43

二、灯谜的简史
灯谜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庾词”、“隐语”。即隐意的语言,“隐藏之话”的意思,隐语的含意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在我国古代文献《国语》、《左传》、《韩非子》、《汉书》等都着相关的记载。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但以完整的形式出现的灯谜作品,当推曹娥碑辞。

说起曹娥碑,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曹娥是浙江上虞曹盱的女儿。公元143年,的端午节,正是民俗祭祈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队由曹盱指挥,船逆江水而行。那天风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们许久没有打捞到曹盱的遗体。曹娥当年十四岁,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到第十七天仍不见父亲的遗体,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遗体浮出水面。曹娥为寻找父亲而自沉江中的孝行,声名远播。八年后县令尊其为孝女,设庙立碑。当时县令度尚请有名的学者魏朗撰写碑文,然而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后世。故转请了别人。由邯郸淳撰写文稿。邯郸淳当时只有20岁,只见他从容提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文辞十分生动感人,众人看后皆赞叹不已。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碑文引来无数的凭吊者。当时有个著名学者蔡邕(东汉文学家、史学家)也听说了曹娥碑,他夜过其地,边摸边看,读完这篇碑文,遂题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碑阴,无人能解其意。蔡邑死后,这八个字自然成了谜。《世说新语.捷语》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魏武帝曹操一次率领群臣,路过曹娥碑下,见碑上在称赞曹娥“孝义”的诗文旁边,刻有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便问主簿杨修:“能解吗?”杨答:“能。”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再想一想。”又向前走了三十里,曹操和杨修分别写下了答案。杨的答案是:“黄绢”,染色的丝,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儿生的孩子,于字为“好”;“齑臼”,承受辛辣的容器,于字为“”(古代“辞”的另一种写法)。四字联在一起,便是谜底“绝妙好辞”。曹操的答案和杨修的一样,他感叹地对杨修说:“我的才力和你相距三十里。”所以后世称蔡邕为谜界宗匠,杨修为猜谜鼻祖。而“黄绢幼妇”成为谜的代辞了。上虞成了中国谜界公认的灯谜策源地。

到了宋代,灯谜就很兴盛了。灯谜一词就产生于宋代。宋朝的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做出与民同乐的样子,下令民间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起到正月十八,张灯结彩,以示庆贺。于是有些人就乘兴把谜条粘在纱灯上让人猜着玩。灯谜这个名字就应运而生了,一直沿袭至今。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便是一位灯谜高手,他作过灯谜有:“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谜底“日”字。还有:“目字加两点,不作貝字猜;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谜底:賀、資(貝为繁体字)。尤其是第二条,极具巧思,谜面故布疑阵,已具有相当水平。

明清两代是古代灯谜活动的鼎盛期。民间的猜谜已不限于新春元宵,甚至中秋、七夕、端午都有。有的地方,即使平时朋友间的聚会,也会相互出谜猜射,以为余兴。尤其在清代,猜灯谜的风气越加炽烈了。从文学巨著《红楼梦》里,我们得以清楚地了解到灯谜游戏在当时的普及情况。贾府全家在元宵佳节时赏灯猜谜,竟连深居宫闱的皇妃贾元春也特遣小太监掌灯送谜上门,给众兄弟姐妹们猜射玩乐。最为有趣的是,书中第五十回,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每首隐一物名,却又不揭谜底。有人说是作者一时疏忽所致,也有人说是曹雪芹存心想考考慧心的读者。二百年来惹得多少“红楼迷”见仁见智地猜个不停。另有一本清代小说《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也费了不少笔墨,在书中描写一群才女互猜灯谜的场面。清代非但谜事兴旺,而且还出了不少灯谜名家,刊印了大量的灯谜专著,各地还成立了灯谜社团。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间,灯谜活动虽未停息过,也出了一些灯谜名家,还创办了专门的灯谜刊物,有几个灯谜社团也在活动。但那时参加人数少。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求生尚且不易,哪有闲情接触灯谜。加上那班制谜文人一味强调“雅训”,寻章摘句,内容偏重四书五经、诗词古文等,慢慢地灯谜成了少数人孤芳自赏的玩艺儿。

1949年解放后,灯谜这一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才获得了新生。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这为灯谜的复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新社会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名词满目皆是,给灯谜提供了无数好材料。各地文化设施的建设,又为灯谜活动提供了好场所。众多的新闻传媒,刊载传播灯谜作品,更为灯谜作品交流构筑了良好的平台因而猜谜活动和灯谜创作得到了空前繁荣。今天灯谜这个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正在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增长群众的文化知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待续)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16 09:59:42

三、灯谜的结构
我们接触到一条灯谜,就会发现它至少有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灯谜的术语叫“谜面”。另一个是写在“谜面”下,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的语句,灯谜的术语称之为“谜目”。再一个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灯谜的术语叫做“谜底”。举个例子说明,如:

丝绸之路      (打体育项目一)         柔道
谜面                谜目               谜底

例谜的题目是“丝绸之路”,它是首先映入猜谜者眼帘的字,所以有“谜面”之称。前人对谜面有许多清规戒律,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字字有来历,也就是一定要用诗词文章里已有的句子或词汇作为谜面,绝不允许制谜者杜撰文词,后来渐渐被打破,谜面只要成文便可以。如以“十八斤”为谜面,打二字常用词一,谜底为“分析”。即把“析”字分开的意思。这谜面通得过,因为谜面成文,是个数量词,讲得通。倘若以“木斤”或者“斤木”作谜面,同样打常用词“分析”,就通不过,因为谜面不成文,令人费解。上面例谜中的“打体育项目一”,是所猜事物名目的范围和数量,故而叫“谜目”。“打”是猜的意思,也有写成“射”或“猜”的,故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射灯谜”。由于古汉语中,习惯将数字后置,因此在谜目的写法上,还保留着数字后置的写法。

四、灯谜的规则
猜灯谜有一些规则必须了解,否则会走弯路。只要我们遵守灯谜的规则,多动脑筋,谜底便不难解出。

灯谜的规则有两项:
1、谜面与谜底不许“撞车”
这项规则是说,凡是谜面上出现过的文字,绝对不许在谜底中重复出现,哪怕只是一个字。倘若谜面上的字在谜底上出现了,灯谜的术语叫“相犯”,是绝对不允许的。“相犯”是谜中大忌,要是哪一位做了一条谜底与谜面“相犯”的灯谜让人猜,人家按照规则去寻思,准猜不出。而且越是高手越无法猜出,因为猜的人不会把谜面上出现过的字放进谜底。
有些初次接触灯谜的人,由于不明白这项规则,往往见了谜面上的文字,以为抓住了谜底的绳结,就把谜面上的某个文字进行组词扩句,结果东扯西拉,南辕北辙,猜了老半天也没挨上边。如今我们掌握了这项规则,一眼识破谜面上故意让字避免“相犯”的机关,顺藤摸瓜,很快就能猜出谜底。例如有这样一条灯谜:

悬崖勒缰(打国名一)

如果我们仔细端详谜面的话,不难发现谜面象是一条成语,但又与成语有异。原来谜面是由成语“悬崖勒马”改字而成的,内中将“马”字改成了“缰”字,分明露出了避开“马”字的破绽。慧心者一定会觉察到作者为了恪守底面不“相犯”的规则,才把“马”字换下,以“缰”来隐示谜底中有“马”字的存在。据此,谜底已先露了“马”脚,再从谜面的“悬崖”可推想到地处危险境地,“勒”是拉缰绳的动作,这么一来,谜底便显而易见了,是“危地马拉”。再看一例:

锦官城外树森森(打外国首都一)

喜欢唐诗的人,见了这条灯谜的谜面一定很面熟,很象诗圣杜甫名作《蜀相》里的句子。然而定睛一看,诗中被换下了一个字,原诗的开头两句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中一个“柏”字换成了“树”字,这一换反而让猜的人揪住了谜底的小辫子,准是作者要遵循谜底谜面严禁“撞车”这一规则,才“李代桃僵”地换下了“柏”字,正好证明“柏”字藏于谜底。至此,谜底已跃然而出了,乃是都柏林(别解为都是柏树林子)。

2、必须运用字义的“别解”
“别解”,是一个灯谜的术语,就是故意对字或词语进行曲解。也就出谜的人利用汉字一字多义多音的特点,存心将谜面和谜底(主要是谜底)上的字或词语不照原来的意思解释,而是引出它的歧义,构成别种解释,使经过曲解处理的谜底与谜面吻合,这种手段在灯谜中称之为“别解”。“别解”是灯谜艺术中的“主心骨”,是灯谜的趣味要点。它犹如相声中的“包袱”,魔术中的“结子”,一经解开,便使人恍然大悟,解颐开怀。倘若灯谜中没有“别解”,谜面谜底直来直去,那么与词典中词语解释有什么区别呢,那还会有那么多爱好者和“粉丝”乐此不疲吗?所以猜或制灯谜必须遵循凡谜皆有“别解”这个至关重要的规则。一般说来,“别解”通常表现在谜底上。例如:

群众喜欢(打音乐品种简称一)谜底:民乐

谜底“民乐”,原来的意思是本民族的音乐。“民”,在此作“民族”解释;那“乐”读yuè   ,是音乐的乐,作名词解。可是在灯谜里,根据谜面所示,谜底须作这样解释:人民群众愉快喜悦。这里的民,已从“民族”别解为“人民”了,而“乐”也从“音乐”别解为“快乐”,读lè   ,已由名词转为形容词了。
除了把谜底文字进行“别解”,也有把“别解”的功夫用在谜面上的,请看以下一例:

引拿破轮、培根为知己(打四字成语一) 谜底:酒肉朋友

这条灯谜谜面里的“拿破轮”、“培根”,粗看起来均为西方国家名人。拿破轮为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皇帝,培根为英国哲学家,“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即出自他口。其实作者已“暗渡陈仓”地将它作了曲解。“拿破轮”被当作法国名酒的品牌了,而“培根”却成了西餐里一种烟熏肉条的名字。谜面上的“引……为知己”正好与“朋友”二字照应。显然这条谜的别解是放在谜面上,而不是设在谜底中的。

还如灯谜“左边不出头,右边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猜一“林”字。读来如绕口令,让人摸不着头脑,谜底揭晓后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谜面是反复提示的并非某字的左、右偏旁不出头,而是别解为:“不”字出头。

有些初次接触灯谜的朋友不懂得“必须运用字义别解”这一规则,结果把谜面直译一番,尽管理解无误,注释正确,但谜底还是离他远远的。就如前面强调的:“别解”是灯谜的主心骨。因此,我们遇到灯谜时,要有意识地避开所示内容的原意,而去找出它的歧义,进行一番“别解”。

另外,灯谜制作中还要求谜面文字要成文(讲得通),且要精炼,不要出现闲字。如有一条灯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谜面首先提示一个“春”字,“雨连绵”自然无“日”,“妻独宿”自然无“夫”,去掉“日”、“夫”,“春”只剩下了“一”。谜面的每一个字,都在谜底得到了落实,称得上是丝丝入扣,难怪被视为灯谜的经典作品。
(待续)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2-16 20:23:28

妙文《灯谜浅说》,读来通俗易懂。欣赏学习之余,遂发小文捧场。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17 19:01:54

颜逸卿 发表于 2014-2-16 20: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妙文《灯谜浅说》,读来通俗易懂。欣赏学习之余,遂发小文捧场。

谢谢逸卿兄,在下不胜感激。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17 19:24:06

五、四大谜体
作为以文义别解为能事的灯谜,由于制谜时别解方法和角度的不同,谜面与谜底的扣合形式也会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体裁,在灯谜的术语中,称为“谜体”。通常在谜条上是不注明谜体类别的,由猜谜人根据谜面提供的文字信息去琢磨,悟出它究竟是属于何种谜体,然后因“体”制宜地去解开谜底。所以,我们对于不同谜体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得心应手地去破谜。在这一节里,我们在介绍四大谜体的同时,也顺便介绍一些猜谜的方法。一般来说,按照汉字的音、形、义及笔画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来区分,灯谜大致有四种体裁,即“会意体”、“增损体”、“象形体”和“拟声体”。它被称作“四大谜体”,现介绍于下:

(一)会意体
“会意体”是灯谜中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体裁,故有“十谜九会意”之说。顾名思义,这种谜体是根据谜面文字含意直接扣合谜底,是靠领会题面的文字的意思去完成由面求底的任务。由于思考时的角度、着眼点不同,又可派生出“正面会意”、“反面会意”、“分段会意”及“侧面会意”等不同的扣合形式。
1、正面会意(正扣)
请看一例:
谜面:拒收红包(打中医疗法一)谜底:推拿

此谜直接从“拒收红包”的意思上去领会,拒收红包就是推掉,不去拿人家所赠的钱财之意,故而谜底为“推拿”。
又如:
谜面:丸药(打唐诗句一),谜底:“粒粒皆辛苦”。

“粒粒皆辛苦”,原意为每粒粮食都是辛勤劳苦所得,来之不易。现别解为:代药丸味“辛”,味苦的。正扣唐代李绅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还如:谜面:“红日西沉” (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一) 谜底:“朱光潜”
“朱”代表红色,红日西沉,红(朱)色的光慢慢潜入海里。正扣“朱光潜”三字。

用正扣法试猜几个灯谜:
(1)谜面:闲得发慌(打二字天文名词一)谜底:太空

谜面“闲得发慌”是指一个人太空闲的意思,由此可直接得出谜底“太空”。此处的“空”已由天空的“空”,别解为空闲的“空”了。词性变化了,已由名词别解为动词了,读音自然也由第一声变为第四声了。

(2)谜面:今年元旦不寻常 (打新称谓一)谜底:特首 。

谜面“今年元旦不寻常”意思是今年的岁首很特别。“特首”在此别解为特别的岁首之意。

(3)谜面: 乱点鸳鸯谱(打二字外来语名词一) 谜底:派对
别解为胡乱指派人成为一对配偶。

(4)谜面:妈妈领养(打音像用品一) 谜底:母带(别解母亲带回家的)

(5)谜面:股民的烦脑 (打床上用品一) 谜底:被套

2、反面会意(反扣)

谜面:“此曲只应天上有”(打四字成语一)
谜面是唐代杜甫七绝《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现在理解为这支曲子只应天上才有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同于凡间奏响的曲子的。这么一解读,谜底不就清楚了吗?是“不同凡响”这个成语,谜底里含有“不”字,是一则典型的反意相扣的例子。

又如: 谜面:“千里送鹅毛” (打四字成语一)
送礼就是送人情, 千里之遥送礼,路不近,这个人情不近啊,故谜底为成语“不近人情”。

还如:谜面: 恬妞(打越剧名一)
谜面借用香港影星的艺名,也可作安适舒心的姑娘解,换言之,即并非忧愁的闺女的意思。这样换位思考后,谜底 《莫愁女》也就跃然而出了。

试用反扣法猜两个谜:
谜面:放松 (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要紧

谜面:高处不胜寒(打三字能源用语一)谜底:地下热
此谜谜面,爱好古典文学的人一定不陌生,为宋代大文豪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原意是月宫高处是很冷很冷的。我们可以抓住题面上出现的“高处”与“不胜寒”两个词语,转换角度进行反意猜度,这样就能触摸到谜底的意蕴了。即地下(别解为人世间)一定比它热得多。“地下热”三字便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3、分段会意(分扣)
这种方法是把谜面视为一个一个片断,化整为零,再根据一个一个片断分别求出与它所对应的谜底文字,就这样丁对丁、卯对卯地互相扣合,最后把一个个片断谜底连接起来就是正式谜底了。
最明显的是一些谜面自成片断的灯谜,如有这么一条灯谜,谜面用的是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两个人名:

宝玉、花袭人(打外国音乐家一)谜底:贝多芬

先别忙着思忖怡红公子与大丫头之间有何关系,或是两人的身份等等。可直接用“分段扣合法”去猜,因为谜面是并列关系的两个人名,自然而然地分成两个片断,一个是“宝玉”,一个是“花袭人”。“宝玉”在这儿作宝贝之物解释,扣“贝”字。“花袭人”在此别解为“花儿芬芳香气袭人”之意,即有很多芳香之意,扣“多芬”二字,把两个片断的谜底相加,便是正式谜底:“贝多芬”。

为了避免呆板,经过别解后,有的灯谜谜底中也会设置一些判断词语。例如下面这条谜,虽然谜面也是由并列的两句话组成,一看便知应该用“分段扣合法”,但它的谜底已镶嵌了判断词语。这仍是以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人物为名制成的一条灯谜:

一个是宝玉异母弟,一个是宝玉亲生娘(打外国影片名一)

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知道,贾宝玉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即赵姨娘所生的儿子,叫贾环。贾宝玉的妈妈是王夫人。分段扣合时,前段扣一个“环”字(别解为“贾环”)。后段则扣一个“王”字(别解为王夫人)。但“环王”二字凑不成电影名,必须加一个具有判断意义的“指”字后,才是一部外国影片的名字----《指环王》。整个谜底别解为:指的是贾环、王夫人。

但是我们并不会常遇到由几个并列词汇或词组构成的谜面,有的谜面就是一个词汇或者词组,那就要先动一番脑筋。先解剖谜面,把它分成若干份,然后按份求底,再将猜出的小份谜底相加。如:

   鲁迅全集(打曲艺形式一)谜底:“山东快书”

谜面是一套书的名,若不拆片后分别去扣,很难破底。先要将谜面裁为三截:鲁/迅/全集,再逐一求解。“鲁”,把人物的姓,别解为山东的简称,扣“山东”;再将人名“迅”别解为“快速”,即扣“快”“全集”是书籍中的名称,扣“书”。将对应扣合后的片断谜底相加,则为“山东快书”这是真正的谜底。

试用分扣法猜两则灯谜:
(1)谜面:黄连、百合 (打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一)
      谜底:《苦斗》(是著名作家欧阳山长篇巨著《一代风流》的第二卷,第一卷是《三家巷》。黄连味苦,扣“苦”;容积单位,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一斗为一百合,故以“百合”扣“斗”。

(2)谜面:拼命三郎、矮脚虎(打矿产原料一)
   谜底:石英。 此为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两个梁山好汉的人名。别解为 “拼命三郎”石秀、“矮脚虎”王英。分段扣石、英。连接为一种矿产原料石英。

4、侧面会意
也叫“侧面烘托法”,是猜射“会意体”灯谜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假如我们遇到谜面文字中出现了“合称”的内容,或者彼此的意思有关联者,用这种方法去破谜底合适。
什么是“合称”呢?就是两个以上具有平行关系的人或者事物,约定俗成地合在一起称呼。往往这些合称之前都冠上了数字,如“两拍”、“三才”、“四季”、“五岳”、“六合”、“七窍”、“八仙”、“九洲”“十景”、“四君子”、“四大名旦”、“文房四宝”、“二十四史”、“十二金钗”、“二十四节气”、“十八般武艺”、“唐宋八大家”等等。
那么,什么又是彼此有关联者呢?这是指一些事物与人物虽非合 称,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人体和动物中的“皮、肉、骨”等,植物中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人际关系中的“兄、弟、姐、妹”,“夫、妻、子、女、父、母”,“师生、师徒”、“领导与下属”、“主人与宾客”等,方位中的“东西南北中”等等。
制谜的人在谜面中利用上述两种内容时,总喜欢有意识地略去其中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存心把这些内容经过别解后潜藏在谜底中。所以我们接触到此类灯谜谜面时,就要仔细玩味文中含意,看看有没有“彼此关系”,是不是属于合称的。一旦解读出个中端倪,便可以做减法,由此及彼,旁敲侧击出谜底来。例如有这么一条灯谜:

谜面:但见苍松伴竹友(打欧洲地名一)

我们乍一见谜面,有“松”有“竹”,马上会联想到它俩往往和什么植物合在一起称呼呢?花卉中有“四君子”之称,它们分别是梅、兰、竹、菊。而谜面上只落实了一个“竹”,“松”又挨不上“四君子”的份,好在有一个“友”字在启发猜的人,莫非是另一个植物“合称”?仔细一想,松、竹、梅都是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被人誉为“岁寒三友”,恰与谜面上的“友”字照应。“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历代文人、画家进行创作的热门题材。如今谜面在“三友”中只提及苍松与竹子,显而易见那寒梅没露面,必然隐藏在谜底之中。德国不是有个工业城市叫“不来梅”吗?谜底就这样给烘托出来了。

再看一谜:
谜面:只剩根、茎、叶(打果木一)
这是一条利用彼此关联的事物制成的灯谜,阅读谜面不难发现“根、茎、叶”是一些彼此有关联的事物。我们知道,通常的草本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等组成的。谜面上没有出现关联事物中的“花”与“果”,分明隐藏在谜底之中,顺藤摸瓜,答案“无花果”就浮现出来了。
猜这种灯谜其实并不困难,因为作者在谜面上已预露出破绽,隐约有所表示。我们只要认真检索,找出头绪,谜底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有两条可用“侧面会意法”破解的灯谜,请试一试:

(1)谜面:爷爷,我来了!(打中国电影老演员一)
    谜底是“孙道临”,谜面暗示为孙子口吻,谜底别解为孙子说(道)来(临)了。

(2)谜面:誓夺冠军(打外国首都一)
   谜底为索非亚(保加利亚首都),别解为索取的并非是“亚”军。

关于会意体灯谜的猜射方法还有许多如:“异称解读法”、“借代隐扣法”、“巧用顿读法”、“运用典故法”、“承上启下法”、“答问解谜法”、“拾遗补缺法”、“互为因果法”、“一语双关法”、“叠床架屋法”、“曲径通幽法”、“面上加注法”、“题外暗扣法”、“等量齐观法”、“无中生有法”、“察颜观色法”等。因时间关系,今天不作一一介绍。
(待续)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18 14:49:43

下面讲另一种灯谜体:
(二)增损体
“增损体”又叫“离合体”。它是运用增添或减少文字笔画或词句内容的手法,使得谜底和谜面能够扣合。这种谜体又可依照增添、减少、分离、聚合等方式的差异,衍化出不同的扣合形式。

1、增笔合成法
这是一种对“独字谜”的猜射方法。它的特点是,必须在谜面上增加一点东西,使原来的谜面变成另外一个或几个字,然后再由此探出谜底。我们以算术里的加法类比,谜面上出现的字相当于加法里的“被加数”,谜底的内容可就丰富了,既有“加号”、又有“加数”,又有“和”。其中的“加数”,即所增加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字,也可以是一偏旁或部首,甚至是一些笔画,如点、撇、捺、竖、钩等。在加了东西后,使原来的谜面成为一个或是几个新“字”。如:

谜面:冈(打工业原料一)
我们若在谜面“冈”字上合上一个“金”字,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字“钢”。此时应作这样的解读:把“冈”合上“金”,就是“钢”。简言之:“合金钢”,就是它的谜底。这里的“冈”好比是“被加数”,谜底“合金钢”里的“合”好比是“加号”,“金”(作金字旁)就好比是“加数”,那“钢”就是“和”了。请再看一例:

谜面:七 (打日常洗涤用品一)
假如在谜面 “七”字上增添一个白字,便可组合成一个“皂”字,顺着这个思路,于是谜底就出来了:增白皂。这条谜的谜底里“增”作“加号”了,“白”是“加数”,而“皂”变成了“和”。

谜面:“皿”为谜面,(打四字成语一) 谜底:“一针见血”。别解为:“皿”字左上部加一撇(犹如加上一根‘针’),就成了“血”字。
以上都是增加了笔画后,使原来的谜面变成了另外一个新字,下面介绍一条加上笔画后,变成两个新字的灯谜:

谜面:仗 (打四字成语一)
我们如在“仗”字上面加上一横,谜面马上发生变化,变成了“千丈”二字,于是谜底就出来了,是“一落千丈”。别解为:“一”字落在谜面“仗”上,就成了“千丈”二字。这类灯谜的谜底里有多少字是不限的。
有时候也会出现倒装句式“增笔合成”,先把“和放在谜底”的最前面,然后出现“加号”和“加数”。例如有这么一条谜:

谜面:弟(打美容器具一)
谜面“弟”字仍作“被加数”,如果在此字旁加个立刀旁(作“刀”解),则产生一个新字“剃”。谜底是“剃须刀”。但是这条谜的谜底采用了倒装形式,把作为答案的“剃”字(好比加法里的“和”)放在最前面,再把作“加号”“须”(别解为“必须要加上”)放在它后面,最后放视为“加数”的“刀”字,谜底是剃须刀(别解为:要使“弟”成为“剃”,必须要加“刀”)。

2、减笔分离法
“减笔分离法”与“增笔合成法”正好相反,它好比做减法算术题。谜面上的字犹如算式里的“被减数”,要求猜的人设法在谜面上减去一部分笔画,减去多少笔画视谜而定,可以是点、横、撇、捺、勾等,也可以是某个部首或者偏旁,甚至是一个字,使它产生一个或几个新的字。那些减去的东西好比算式里的“减数”,产生的新字好比算出的答案“差”。如有一条谜:

谜面:哂   (打民歌民一)
谜面为“哂笑”的“哂”,解谜时须看作算式里的“被减数”。在它上面减去一个“西”字(解谜时用“走掉”的意思),就变成一个“口”字了。按此顺序,谜底当是《走西口》。其中的“走”字仿佛是“减号”,“西”字是“减数”,而“口”字则好比是“差”了,三者组成这个谜底。又如有这么一条谜:

谜面:汞(打劳务新称谓一)
很明显,“汞”字由“水”、“工”上下两字组成,以“汞”为被减数,减去“水”字后余下的便是“工”字,谜底当为“送水工”。
谜面里如出现表示增加、减损、分离、组合等意思的词语,十有八九属于“增损体”灯谜。你用拆拆拼拼的方法去解决,保管奏效。如有一谜:

谜面:他去也,怎把心儿放(打字一)
谜面看上去象是一句情诗,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其中含有“去”、“放”二字,皆有“损”的意思,必与“增损体”有关。我们就可用离合方式去解出此谜。“他”字去掉“也”,则为“人”字;“怎”字把“心”放弃掉,恰为“乍”字。一个“人”与一个“乍”便合成谜底“作”字。

又如:
谜面:他们两人去了 (打国家名一)谜底:也门
此谜中“他们”不当人称代词看,而别解为“他”、“们”两字中的“人字”舍去,故成了“也门”。
上述谜都是“直来直去”的,把谜面一拆开,谜底里的大部分内容也就一目了然,尽收眼底。但猜谜活动中不会全遇到这种简易式的“减笔分离”灯谜,在多是需要拐个弯子,或是以同义或近义的字、词进行置换,或是用其他手法另行别解,使得“减法算式得以平衡”。举个例子:

谜面:掉(打四字成语一)
假如仍照上面三条谜那样,一味地往“掉”拆开的“手”(代提手旁)和“卓”上直来直去地套用此法,恐怕很难射中谜底。虽然“被减数”还是“掉”字,但减去提手旁后,将余下的“卓”字别解为“不凡”,谜底就出来了:“出手不凡”(意思是:“掉”字里出去了一个“手”后,变成了表示“不凡”意思的字)。

下面有三条“离合体”灯谜,只要单一地用“减法”去猜就好了,请大家试试:
(1) 谜面:俄 (打四字成语一)
      谜底:舍己为人。 别解为:在“俄”字上舍去一个“我”,(代“己”),便成为一个“人”字。

(2) 谜面:潞 (注:此字读音同于路字,用于地名,如潞水,即山西浊漳河;潞江,即怒江)。现在就字论事,此谜目(打城市设施一)
      谜底:下水道。 别解为:“潞”字中下去个“水”字,余下为“路”,即“道”(作道路解)。

(4)谜面: 骅 (打四字成语一)
谜底:走马观花   别解为:“骅”字里走掉“马”字后,眼前所见到的就是“华”字。古汉语中“华”字与“花”字相通,故扣。
(待续)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21 08:56:50

(三)象形体

“象形体”灯谜是根据汉字的形态作奇思妙想,出奇制胜。取字酷肖的形状,使得谜底与谜面相互吻合。这类灯谜制作得好,往往谐趣横生。例如宋代大词人秦少游的传世名作:

   谜面:一钩残月伴三星(打字一) 谜底:心

此谜以“心”字中央的竖弯钩形状象形一弯残月,又以三点来状摹三颗灿星。
   有一条用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的词句为谜面的字谜:

    谜面:“浪遏飞舟”,(打字一) 谜底:沁

它用分散在各处的六点象形阻遏舟行的点点浪花,以以竖弯钩模拟成一只“飞舟”,很具巧思。

谜面:三人踢球,一人倒钩 (打字一) 谜底: 似 。

描摹绿茵场上的激烈画面,简直是神来之笔。

谜面:浅草遮牛角,疏篱露马蹄 (打字一) 谜底:繁体字“蕪”

谜面用字典雅,比喻精当,如诗入画,耐人寻味。

谜面:一条小船两根桅,九只燕子天上飞,六只停在桅杆上,三只还在船头尾   (打字一)    谜底:“悲”字。
谜面琅琅上口如儿歌,画面寥寥数笔如国画,别有情趣。

(四)拟声体
“拟声体”又叫“象声体”。它是一种专以模拟声响作为扣合手段的灯谜体裁,把所拟的声音用汉字表达出来,使其符合谜目的要求,并且底面相切。如有这么一条灯谜:

谜面:鸡犬之声相闻(打食品品牌二) 谜底:喔喔、旺旺

根据谜面提供的信息,应用鸡和狗的声音来解谜。“喔喔”是雄鸡打鸣的声音,而“旺旺”是犬吠的声音。正好一个是糖果品牌,一个是饼干品牌,故扣。

如有人用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词句为谜面:
听取蛙声一片(打三字口语一)
蛙声“呱呱”叫个不停,谜底不正是“呱呱叫”(本意极好)吗?

以上讲的是四大谜体,即会意体、离合体、象形体和拟声体。其中顺便简要介绍了一些猜灯谜的方法,还有好多方法没讲,可放到以后再交流。下一节我们将谈谈谜格。
(待续)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22 16:08:29

王国荣 发表于 2014-2-21 0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象形体

“象形体”灯谜是根据汉字的形态作奇思妙想,出奇制胜。取字酷肖的形状,使得谜底与谜面 ...
五、常用谜格

我们如经常接触灯谜,就会觉得有些灯谜与众不同,它除了在谜条上书写谜面和谜目之外,还在一旁标明“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求凤格”之类的文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这些灯谜中带有了“谜格”。谜格是灯谜中种种特殊格律的总称,它是规定谜底须作某种特定变化的法式。换句话说,假如谜底不照规定格式予以变化,就不能与谜面意思照应、吻合。谜格必须预先标明,使猜的人可按规定的格式把谜底中的字、词进行一番改造、加工:或是处理字音,或是改变字形,或是搬动位置、调换字序,以达到使谜底与谜面相扣合的目的。为何会产生谜格呢?谜格的设立,本是为了使制谜者摆脱谜材日渐枯竭的一个补救举措。它大概出现在宋、元之时,到了明清两代才被广泛使用。因为灯谜在那个时代已经非常流行,不但节日里举行猜谜,平时爱好者也经常结社雅集聚猜灯谜。因参加的人数众多,活动的时间频繁,谜条的需求量也急剧猛增,大有供不应求之势。但另一方面可供制谜的材料却有限,加上灯谜不比别的游戏,可以一玩再玩。它必须具有新鲜感,猜过的旧谜好比是“过期支票”,不能再使用了。因而迫使灯谜作者另辟新径,于是就产生了谜格。

制谜的人从诗词格律中得到启发、借鉴,从谜底的字音、字形、字序等方面入手,作出一些规定,以达到开拓谜材的目的。谜格设立的初衷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谜格的创造和使用,使一些原先因个别地方有障碍,不能“别解”的谜底材料能够用了。对制谜者开了方便之门,对猜谜者却设置了众多的路障。明清以来,谜格在制谜家的竞相使用中,已越创越多。到了民国时期,竟然增加到几百种,泛滥成灾了。后来那些冷僻、艰深的谜格经不起时间考验,被广大灯谜爱好者淘汰,扬弃了。那些生动有趣、变化有致的谜格生命力极强,至今仍活跃在谜会上,深受人们喜爱。据粗略估计,使用频率较高的谜格大概有几十种。当下我们只介绍常用的并受到群众欢迎的四种谜格。

秋千格
谜底限两个字,猜中后要倒读才能切合谜面。

如“屡战屡败”,(秋千格,打数学名词一)
谜底:“负数”,在解谜时应读成“数负”,谜底别解为:数次战斗都负于对方。

又如:红楼荣国府 (秋千格,打服务行业一)
谜底:家政 ,解谜时应逆读成“政家”,别解为:贾政的家。

试猜:(1)日本歌曲 (秋千格,打《水浒传》人名一)
   谜底:乐和 (梁山上坐第77把交椅,外号“铁叫子”,是梁山四大密探之一)。应逆读成“和乐”,以扣合谜面。谜底别解为:日本音乐。“和”指日本民族,如“和服”的“和”。

    (2)爸爸辅导 (秋千格,打外国影片名一)
    谜底:《教父》,应逆读成“父教”,以扣合谜面。谜底别解为:父亲在教。
(待续)

吴家云 发表于 2014-2-23 13:21:34

灯谜浅说 妙趣横生 开智健脑 引人入胜
谢谢国荣校长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灯谜浅说(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