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豆 发表于 2013-5-2 23:29:42

吕兰萍、赵棕--怀念我们的指导员张成武

转自《岁月名山》怀念我们的指导员张成武 工业一连:吕兰萍、赵棕
    每当我们相会北京,回首往事时,话题的焦点总是离不开您,我们尊敬的首任指导员张成武同志。     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您始终关心知识青年成长;充满爱心的工作方法,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至今历历在目,令我们记忆犹新。我们敬重您,怀念您 ……     四十年前我们离开父母、告别家乡来到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 名山农场。我们十名北京知青被分到了工业一连。从那时起我们便成了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从那时起我们就在您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您对知青的关爱之情渗透在您的工作实践当中,使我们这些远离故土和亲人的孩子在工业一连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您对我们的关心、帮助、教育,事隔多年我们也无法忘怀。     那是 1968 年的冬天,也是我们离家千里在寒冷的边疆迎来的第一个新年和春节。从喧闹的大城市来到人烟稀少的边疆,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加上寒冷的天气,我们开始想家了。这种情绪在青年中弥漫,也呈现在每个青年的脸上。您捕捉到了,但没有像那个狂热时代通常的那样,大讲 “ 屯垦戌边 ” 、 “ 接受工农再教育 ” 、 “ 要安心边疆 ” 、 “ 要过革命化的春节 ” 等等大道理,而是通过士兵委员会组织了工作之余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我们和老职工一起排练《红灯记》、组织青年演出《水兵想起毛主席》、当然也有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群众性的忠字舞。这些活动充实了我们的业余时间,冲淡了我们对家的思念。     您动员和组织全连的老职工和青年们组成 “ 一帮一,一对红 ” 的对子。让老职工在方方面面帮助关心青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做到吃、住、行都有人管。您带队检查知青宿舍的内务卫生,组织整理车间工作环境。为我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工作氛围。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成长。您还反复的叮嘱打更的同志一定要看好炉子烧好炕,给远离亲人和家乡的小青年一个温暖的家。     记得 1969 年珍宝岛事件后,有一个知青在听空洞 的反修防修政治报告时闲极无聊,随手写了一个俄文单词 MOCKBA, 不知是哪位阶级立场坚定、革命警惕性高,敌情观念强的革命同志,事后将此事报告了指导员并提供了证据。这在以 “ 阶级斗争为纲 ”“ 纲举目张 ” 的时代,在身处黑龙江边,对面就是苏修的环境里,在 “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 的时代氛围中,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您找到了这个青年,以平静的口气问道 “ 这个纸条上写的什么 ” , “ 一个俄文单词,莫斯科 ” ,知青茫然的答道。您语重心长地说 “ 要注意呢,别随便乱画,会惹事的。 ” 一起 “ 严重的政治事件 ” 就这样轻轻的化解了。     以上点滴的大事小事,处处体现着您对我们的关心爱护、体现着您为人处事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您平凡的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您充满人性的管理观念,感受到您的人格魅力。你就是我们的楷模,做人就应像您一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充满爱心。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昔日的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老年。当我们回望过去,常想起您的微笑与威严,批评与关爱。您既是我们的领导又是我们的朋友,您既像我们的父辈又像我们的兄长。     随着知青返城的浪潮,我们陆续回到了北京,但您仍然关心着我们,冒雨等 在车站托返城的知青给我们带来钢笔、笔记本,和名山的特产 —— 黑木耳。我们感到您的心还和我们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条件都好了起来,我们多么希望能在北京接待您,多么希望我们能在北京畅谈。但因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90 年代中期年您离我们而去了。        2002年当我们站在鹤岗您的墓前时,我们的心中不时涌起对您的思念,怀念之情,我们在心中默默的祈祷:愿您的在天之灵安息,我们永远的指导员。                                                          2008年6月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5-3 00:03:28

又认识了一个关心知青,爱护知青,保护知青令人敬重的农场老干部。

黄成兴 发表于 2013-5-3 17:47:19

好的连队领导,对知青的关怀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那个年代也有个别领导爱抓知青的小辫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宋宝安 发表于 2013-5-3 19:36:25

现在的领导都想什么了?:sleepy::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吕兰萍、赵棕--怀念我们的指导员张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