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安 发表于 2013-4-26 10:57:03

王秋安——《探望》

探望                                           作者:王秋安
   现代化的大都市,看惯了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拥挤的人流,如果再见到40年前的照片,一定惊讶今天和过去的差别。如果你看到边疆40年前“建筑”的话,你一定不敢相信自己就是曾在此居住过的人。我们生活过的名山八连,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如果你亲睹了这旧貌新颜的变化,该有何感想呢?带着回家的感觉,怀着寻觅青春足迹的情感,当年的战友从上海、北京结伴回到了久违的名山。   记得刚到兵团八连的时候,草房占90%以上,仅有的几间新宿舍也是半砖半坯。知青大批下乡,住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连长带领大家大掀起了大搞基础建设的热潮。连长亲自筹措水泥、申批木材,自办的小砖瓦窑等一系列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开展了起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工程技术人员又成了燃眉之急。连里就三、四个瓦工,这么多的住房什么时候才能盖起来,他们几个瓦工就是浑身是铁,累死了能打几颗钉,也不可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   知识青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青年中挑选瓦工,边学边干。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吴卫刚、万铁锋、沈其乐、王秋安等被选中。大家都有一股子劲,一定要学好瓦工技术,盖起更多更好的新房。木工组也招进了三个小木匠,苗国其,张宪平和北京知青李振海。大家每天起早贪黑,一栋栋的小六户、大六户在我们手下崛起。“新盖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几句歌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八连的老俱乐部和食堂当时都已经是风雨30年的骨灰级了,土坯墙茅草顶,下雨就漏,而且,俱乐部和食堂连在一起,容易失火。那时八连有一百多知青加上老职工和家属近1000号人,没有一个大一些的俱乐部,冬天开会站在外面冷,夏天又蚊虫叮咬。连里决定要盖大的新俱乐部,办公室和食堂。盖一个最好的,在12团出类拔萃的标志性建筑。   从团基建股拿回图纸,老职工看不懂。这就发挥了小青年的优势。青年们和老职工刘兴富,郑云登,静天祥,杜国深一起研究切磋,最终弄明白了图纸,开始了施工。那时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全部靠人力肩扛手搬。俱乐部的墙将近5米高,房架子是木方子做的人字架,上起来十分困难。站在高高的墙上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把百几十斤的房架子抬到墙顶上,移位,竖起,就位是十分危险的。当时就是凭着一腔热血,一种奋斗的精神硬是把几十排架子全部安全地安装到位。   一栋砖瓦结构的大俱乐部盖起来了。它坐落在八连居住区的正中,高大,宽敞,明亮,非常显眼。它是一个槽型的建筑组合,坐北朝南是俱乐部和食堂;坐西朝东是连部,会计室和卫生室。坐东朝西是食堂操作间,水房和贮藏室。在俱乐部舞台的下面设有小砖窑,冬天就利用烧砖的余热取暖。从此,即使是冬天在俱乐部里开会,学习,看电影也不会冷了,知青们也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开心的吃饭了。通过盖俱乐部,练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基建队伍。后来我们又盖了场院种子库,猪号的饲料加工间,全部是砖瓦结构的。   这次回访八连我们几个人还特意到场院和猪号,拍下了当年的建筑杰作。见到它们竟象见到曾经哺育过长大的孩子一样地亲切。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又见面了,无限的嘘吁感慨,欲说无言……。如今我们这些老知青已是两鬓如霜,回首往事是骄傲自豪还是怨天尤人,都已经无所谓了。当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时,每个人不需要多大的勇气,甚至可以哼出赞誉毁灭的声音;如果是孤独的一个人,那就令当别论了。生活教育我们要珍惜人生,珍惜幸福,回眸过去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                        2008年3月25日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4-26 21:07:12

一栋砖瓦结构的大俱乐部盖起来了。它坐落在八连居住区的正中,高大,宽敞,明亮,非常显眼。它是一个槽型的建筑组合,坐北朝南是俱乐部和食堂;坐西朝东是连部,会计室和卫生室。坐东朝西是食堂操作间,水房和贮藏室。在俱乐部舞台的下面设有小砖窑,冬天就利用烧砖的余热取暖。从此,即使是冬天在俱乐部里开会,学习,看电影也不会冷了,知青们也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开心的吃饭了

这个大俱乐部是当年八连标志性建筑,是八连的骄傲。它是为知青而建,知青走了它很快就没落了。2002年回名山时,它只残存了食堂,水房那一边。其它都没有踪迹了。让人心痛。

老土豆 发表于 2013-4-26 23:57:03

吴卫东 发表于 2013-4-26 2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大俱乐部是当年八连标志性建筑,是八连的骄傲。它是为知青而建,知青走了它很快就没落了。2002年回 ...

要是有一副俱乐部的老照片就更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秋安——《探望》